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28年前“少作”: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阅读次数:141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28年前“少作”: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程少堂28年前“少作“: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2015-9-16 20:2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堂按:本文原载江苏《体育与科学》1988年第3期,主体部分发表在1988年2月20日的《中国体育报》(当时叫《体育报》)。拙作写于当年风靡全国的“文化热”中,写作时间是1987年上半年,是我发表的第二篇论文。我1999年来深圳工作,在语文学术界首倡语文味理念,继而创立被学术界称为“文化语文”的语文味教学流派,与我1983年大学毕业后到1990年重新考入大学念研究生之前这八年广泛的文化阅读与文化教育学研究,并撰写发表文化教育研究系列论文有极重要关联,是这八年养成了我的文化眼光和思维方式(因此我反复说过,我研究语文味迄今已有25年,这25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1999年来深圳做语文教研员迄今的17年,这是直接研究语文味的17年,我把它叫做“语文味的显研究时期”;另一个时期是1983年大学毕业后至1990年念研究生之前这8年,是语文味的“前研究”或“潜研究时期”。没有这8年的“潜研究时期”的文化阅读与研究,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语文味,或者没有以“文化语文”为特色的语文味,没有今天的语文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我1990年被华中师大教育系破格特招为教育学研究生,和这些论文有关。简单地说,没有这些论文,我不可能去读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体育》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这篇文章,这是人大复印资料第一次转载我的论文。拙作也是学术界最早提出中考、高考要考体育这一观点的文章之一。我并不爱好体育,但作为年轻的语文老师,却从全局出发,写文章研究体育问题,有点不合常情,《中国体育报》编辑部为慎重起见,专门打电话给我,核实我的详细身份,了解我的研究动机。后来拙作发表时,《中国体育报》编辑部在拙作后面配发830余字的不短评论强力推荐这篇文章。还差点由于这篇文章参加1989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前的国际体育学术会议。由此可见,年轻时代的我,关注教育、研究教育问题是很广泛的。今后如有人再研究我,当不要忘记这一点。


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

     ——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历史非常悠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对这种轻视健身体育的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更有针对性,因而现实迫切需要这种研究。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古代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原因及其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一孔之见,唯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原因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利用一定设施和规范化的场所,施行系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我国夏商周时代就有学校,但那时并不叫“学校”,而是称之为“庠”、“序”、“塾”、“校”、“辟雍”、“頖宫”等等,一般通称为“学”。近代学校是清朝末期才开始办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的《壬子学制》中才改称为“学校”。但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把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一律称为“学校”。

教育史家认为:“纵观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史,学校体育以教授武艺为基本形式和内容,专主健身的体育锻炼(按: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这是一个明显的缺点。”可是,造成这种“明显的缺点”的原因是什么,该书并未深究。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必定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因此,我国古代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原因,首先得从传统文化中去找。

众所周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内核。儒家思想虽然影响最大,但对古代学校体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却不是它的“以动养生”的思想,而是和它的学说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老子及其道家学说。从总体看来,道家的“以静养生”说以及“虚静”的思想、主静不主动的精神、“贵柔”以及“不争”的人格理想等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学校不重视健身体育的文化渊源。

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对中国古代学校体育发生重大影响,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人体审美观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古代对人的形体美的欣赏习惯,虽然在先秦、两汉、隋唐等历史时期都不乏偏重于长白丰硕的例证,但无可否认的是,重视人体的秀雅之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自不必说。汉高祖刘邦起于沛,受楚文化影响重,自武帝始,对女子日重轻柔纤丽,故有赵飞燕作“掌上舞”的传说。魏晋南北朝时代进而重人物的风神清秀,在封建社会末期则更是发展为对男对女都重视轻柔姣弱。这种重视人的所谓气质、风度、神韵和内涵的历史现象,究竟有多少值得弘扬的地方姑且不论,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我们会发现它和西方文化之源——古希腊文化中高度欣赏人的强健的肌肉和力量的审美观,有着本质的不同(显然,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别之一)。中国古代这种人体审美观是不是和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有点关系呢?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是不是凭他们惯用的直觉,认为人的气质、风度、神韵和内涵,靠体育是“育”不出来的,所以才有后来的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呢?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带病态的人体审美观,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含有浓重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成份。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在奴隶社会形成的一种道德风气。奴隶主几乎把全部社会劳动重担压在奴隶身上,而自己从不劳动。劳动和奴隶的非人境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不体面的事情。恩格斯曾经指出,凡是奴隶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地方,劳动就成为奴隶的活动,也就成为使自由人感到可耻的事情。例如,在我国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思想家孔子就因学生樊迟提出劳动的事,而骂他是“小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贵族统治阶级来说,“连病态、萎顿、慵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这正是因为他们极端厌恶和鄙视体力劳动。这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意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只要我们看一看“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观念如何世代相传,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称轻视体力劳动的封建意识是何等地根深蒂固,是何等地深入人心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达的肌肉和强壮的身体,只是进行劳动和战争的必备条件,而对于那些读书为了做官“治人”的人来说,显然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可见,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意识是中国古代学校不重视健身体育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学校不重视健身的体育,还和教育思想有关。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是教育思想的三要素。在我国古代,教育是事实上的双轨制(官学和私学),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一般只能通过私塾教育而粗通文字。官学则是贵族学校,或者说是培养贵族的基地。这种贵族学校的学生也有所谓“体育课”。比如早在西周中期,学校就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中的“射”和“御”就是广义的体育课。这种“体育课”的目的主要是学习“武艺”——学得一身好本事,以便更好地成为统治阶级的保护人和继承人。至于身体的锻炼,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统治阶级需要的是“明人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接班人,对这些未来统治者的外在要求从来就是所谓“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讲究的是“书卷气”,健身的体育也被视为不必要的东西。

最值得重视的也许是古代选拔人才制度对学校体育的巨大影响。一部几千年的中国人才选拔史,从汉代的察举,一直到隋唐以后的科举,主要重视的是人才的所谓“德”和“才”两个方面(武举的影响不大,这里略而不论),身体的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科举,实际上只进行文化考试。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短命才子是举不胜举的,“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也就成了秀才们的形象的写照。选拔人才的标准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自科举诞生以来,学校的制度、教育内容、方法、考试制度等等,都是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成了科举的附庸。这也难怪,在一篇文章(或一张试卷)不仅可以使人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而且可以使门庭光耀、鸡犬升天的现实面前,学校怎么会重视健身体育呢?难怪清代诗人吾卢孺在《升官发财》诗中讽刺道:“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禽兽衣冠天下遍,人人都向此中来”。龚自珍更是用自己科场经历和切身体会,向摧残身心健康的科举发出了愤怒的控诉:“华年心力九分殚,泪渍蟫鱼死不干。此事千秋无我席,毅然一炬为归安。”

 

二、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彻底的反封建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否定之否定。这样,那些具有巨大的隋性力、惯性力和同化力的封建意识,“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因此,传统教育轻视体育的陈腐意识必然对当代学校教育发生潜在的、重大的影响。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我认为我们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一)当代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普遍不重视体育课

笔者曾留心观察过许多学校的课程表,大都把体育课排在上午第四节或其他科目中“剩下”的时间里。少得可怜的体育课还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

(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则是低中之最。也常有人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他们。对体育教师,学校领导不重视,也得不到学生及学生家长应有的尊重。

(三)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受到奚落

学生,谁比较喜欢体育一些,谁就被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视为“没有出息的东西”。这样的同学也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好心”的劝告。这种轻视学校体育的思潮甚至已涉及到了社会体育(指学校范围以外的体育)。据外国报纸报道:许多父母不让独生子女当运动员,中国体坛将后继乏人。

(四)高考中考不考体育

说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智录取”。只要高考中考成绩好,体育从未及过格也照样进名牌大学或名牌高中。

(五)制定的人才标准有忽视身体素质的倾向

鲁迅先生曾痛切地指出过:轻视体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鸦片”。它不仅仍在侵蚀毒害着当代学校教育的机体,并且事实上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恶果。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发表的《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我们知道:“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水平还很不理想。”报载:山东省中小学生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患病率急剧上升。近几年接连传来一些著名中年科学家早逝的噩耗,今人扼腕叹息。他们的早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小学时代(大部份是在五六十年代)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看来,说轻视学校体育的旧观念正在“吃人”,决非耸人听闻。

 

三、解铃还须系铃人——几点对策

有人说,轻视健身的体育已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癌肿。这种看法虽然过于悲观,但也道出了问题严重性的一面。事实上,要彻底清除传统教育轻视健身体育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的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项艰难而持久的工作。它首先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意识,并充分利用考试手段,“指挥”学校体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这两点是做到了或正在努力做到,但我们发现我国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轻视体育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甚至还说不上有大的起色。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罗柯亨在《文化概念》一书中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意识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属于“隐型式样”的。换句话说,它对后世的影响是精神的、潜在的、深层的,它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执著如怨鬼,纠缠如毒蛇”,显然,要清除这种影响,单靠“硬”办法是不行的,必须“软硬兼施”——即在利用考试手段等“硬”办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软”办法。我认为下边几点是当务之急:

(一)对传统文化传统教育轻视学校健身体育的陈腐积淀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批判

老实说,建国以来,无论是体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史界,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令人满意。有时有些研究,但一般说来,这些研究也是泛泛而论,给人的感觉是平庸浮浅,不痛不痒,切中要害的分析,痛快漓淋的批判,实属鲜见。而这种分析和批判又是改变人们头脑中轻视学校体育的陈腐观念的必要前提。

(二)把体育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目前,在“文化热”中提出的“体育文化”问题,是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体育理论研究多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体育文化”概念告诉我们,体育既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那么它当然具有既创造精神文明又创造物质文明的功能。体育作为生产因素和教育一样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因此,让“体育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必将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体育的“庐山真面目”得以恢复,为体育自身的形象增添光彩。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加强“体育文化”研究,使其更广泛、更深入、更“彻底”,同时更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因而也就更能“说服人”,这是改变长期以来人们轻视学校健身体育的陈腐观念的有效手段。

当代西方一位著名社会学家说过:生活在现在的人不一定是现代人,只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是现代人。根据“体育已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实际,我们也可以说,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有文化的人,只有同时具有体育意识的人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明白这一点,对各级领导特别是教育界领导有重大意义。何东昌同志讲过:“严格讲,校长要作教育家和教育的内行,如果不懂体育,不重视体育是不行的。不重视体育是没文化、不懂教育的表现。”这段话讲得很深刻,让它的精髓深入人心,对清除轻视学校体育的旧观念大有裨益。

(三)加强体育就是幸福的研究和宣传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教育家欧文说:“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斯宾塞说:“精力充沛和它带来的饱满情绪,……比任何其他事情在幸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说:“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因此,我们说人生最大的幸福首先是身体健康。这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领略到它的真谛,往往是等领略到它的真谛时已经“悔之晚矣”。年纪越大进行体育锻炼的比率相对年轻人而言要高些,这就是明证。因此,要让“体育就是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的研究就要走出“经院”,深入实际,广泛调查,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例进行生动的宣传,使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四)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宣传

我国体育理论界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观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它的印象还很不深刻。其结果是,不少人仍然只看到了体育与智育对立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体智之间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也就是说,还没有认识到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造成这后果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体育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严重地存在着材料不具体、分析不深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极少考虑去指导“改变世界”的现象。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理论作指导,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不能充分表现。因此,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科学研究,是清除人们头脑中轻视学校体育的旧观念所急需的。

(五)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美学的实用研究大力普及体育美学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以秀气为美的人体审美观为以健壮为美的人体审美观所替代,而达到健美的途径,主要靠体育运动。因此加强对人体美的研究和宣传,将会加快新的人体审美观深入人心的进程。

(六)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质彬彬的风度观要用现代意识进行全新的观照反省

“文质彬彬”是孔子对他的培养目标—“君子”与“成人”(即全人)提出的审美要求,它不仅是儒家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教育的核心。“文质”论的提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过贡献,尤其是对中国人文雅的风度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有“过”的一面。首先,这是一种狭隘的“风度”观。因为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潇洒,有人持重;有人敏捷,有人文静;有人豪放粗犷,有人文质彬彬。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风度都是美的,因此不应厚此薄彼。其次,这种狭隘的风度观和儒家文化的本质——扼杀个性,是一致的。第三,自它诞生以来,就和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轻视学校健身体育的陈腐观念互相强化,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怪圈”。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把学校体育中的伸胳膊伸腿斥之为“不文雅”、“不文质彬彬”。可见,对儒家的“文质彬彬”进行辩证扬弃,是最终清除人们轻视学校健身体育的旧观念的重要手段。

当然,要在短期内彻底清除人们头脑中轻视学校健身体育的旧观念,是困难的。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注释:

①克罗齐语。

②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2~373页。

③陶行知语。

④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⑤《已亥杂诗(之二)》。

⑥马克思语。

⑦见1987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

⑧见《人民教育》1987年第3期。

⑨见1987年10月10日《体育报》。

⑩见《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马恩选集》第1卷第9页,第18页。

《学校体育》1985年第6期。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斯宾塞《教育论》。

《陶行知文集》。

 对此笔者将在《文质彬彬批判》一文中详论,这里从略。

《鲁迅全集》第6卷第116页。

 

附:  《中国体育报》1988220日发表本拙作时的“编后漫笔”      

清一清陈腐的积淀

冯维藩

 

航天工业部066基地第一中学教师程少堂著文,探讨我国古代学校不重视健身体育的原因。见报之前,有幸先睹,颇感痛快。它所触及的“历史问题”,是确确实实地背在今人背上的沉重“包袱”。觉悟到这一点,把这个“包袱”抖开来看看,对正确认识轻视体育的历史根源,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革、发展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会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有所推动。

这位语文教师在附信中谈到他涉足教育史研究的原因时说:“我发现我们的教育史对传统的优秀部分总结得很多,但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却少有批判。教育史的研究缺乏时代感、现代意识,因此严重地脱离当代教育实际。马克思有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特别是对传统教育弊端及其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这件事理论界做的很少),能使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更有针对性,因而现实迫切需要这种研究。于是我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立体的(现时称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偏处一隅,对教育研究的情况不可能有十分全面的了解。但只就学校体育而言,作者言之甚确。在党的教育方针中,体育虽然列为教育的三大内容(任务)之一,位置显赫,但在我们的中央教育研究机构中竟无专人研究或组织这方面的研究。尽管许多专家在体育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深入触及历史的“传统弊端”者极少。因此,为什么说轻视体育、单纯追求升学率是陈腐的教育思想?到底陈腐到了何种程度?始终有些朦胧。于是,这种陈腐的教育思想的确就象“梦魔”一样继续“纠缠”着我们的教育,驱之不去,积弊难除,甚至拖了整个教育改革的步子。由此看来,在研究我们那“古久”的教育史时,应当改一改偏重“国粹”的习惯,也来认真清理清理那厚厚的“封建积淀”——其中自然包括那轻视体育的“鸦片”之类。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排除“遗毒”,卸掉“因袭”的重负,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地科学化、现代化,似乎更加迫切,更加需要。


最后更新[2015-9-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