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28年前“少作”:孔子“文质彬彬”批判》
     阅读次数:13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28年前“少作”:孔子“文质彬彬”批判

程少堂28年前“少作“:孔子“文质彬彬“批判

2015-9-18 11:5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堂按:1987——1988年,《上海教育》组织了德育大讨论,影响很大。为参加讨论,我把《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源流》一文寄《上海教育》参与讨论,发表在该刊1988年第5期。“文质彬彬”是儒家美育观的核心,拙作《“文质彬彬”批判——我国学校美育弊端的历史文化反思》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直接正面批判“文质彬彬”的文章,原稿有一万多字(笔写的原稿后来多次搬家弄丢了),我投给当时很少发中学老师文章的《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杂志副主编、著名教育学家郭文安先生删节大半后发表了该文。随后郭文安先生在华中师大教育系1988级本科生教育学课程中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篇文章。课间休息时,正在华中师大教育系88级就读的我的小弟弟、我家老五程少波告诉郭老师:“今天上课讨论的文章是我哥哥写的。”郭老师马上询问我的情况,并当场就说:“写信给你哥哥,要你哥哥考我的研究生。”由此,才有1990年华中师大破格特招我读研究生的故事发生。】


文质彬彬批判

——我国学校美育弊端的历史文化反思

(原载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1期)


自从孔子说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这段话以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文质彬彬”的解说相当多。但有一点却是人们普遍承认的历史事实:“文质彬彬”是孔子对他的培养目标——“圣人”与“成人”(即完人)提出的审美要求;“文质彬彬”不仅是传统儒家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教育的核心。

我以为,“文质”论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贡献,但也带来了弊端。

 

一、“文质彬彬”之功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就把中国人的风度理论化、具体化、定型化了,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文质”论。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帝王有明有昏,社会有治有乱,国家有分有合,儒家文化的命运也远不是一帆风顺,但“文质彬彬”的风度观的主导地位似乎并未受到动摇。

(一)文质彬彬的首功在于它是中华民族由粗野庸俗走向儒雅文明的第一条规范它在中华民族教化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

(二)文质论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继承并发挥了“文质”论的美育思想。例如,孟子以孔丘的继承者自居,在政治伦理上多有发挥,美育观上也有重大发展。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著名命题,并进而解释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宗先生认为孟子讲的仍然是虚和实的结合,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见,“充实之谓美”作为美育观来看,和“文质彬彬”的本质是一致的,是后者的拓展。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则进一步提出“全粹为美”的观点。汉代的刘向在其《说苑·修文》中重申了孔子的“文质”论,指出:“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刘向还认为君子应当“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谓“外被礼文”并不是单纯为美而美,其目的在于:“正其衣冠,尊其瞻观,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由此可见,“修文”乃是为了树立统治者的威严。扬雄在《扬子法言·先知》中也强调要文质并重,他说:“圣人,文质者也。”扬雄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造就这种文质结合,或者说文质彬彬的圣人。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家们的美育观点大都是阐释或重复孔子的“文质”论。

(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文质论还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孔子讲“文质彬彬,”从文艺美学角度说,是要求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也就是讲形式与内容的适度统一。据美学家们研究,在我国,文质的概念出现比较早,到了春秋时代,产生了“文益其质”的见解,但尚未形成文质矛盾的概括。而孔子则首先明确地把文与质做为彼此对立而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矛盾概念提了出来。孔子从形式与内容、外饰与素朴的和谐上,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这种见解具有一定辩证的因素,超过了以往的认识水平。它不仅影响着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评价,也对文艺创作中的道与文、形与神等有关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四)在社会上升时期,“文质彬彬对优化社会风气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

总之,中国能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孔子的“文质”论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文质彬彬”之过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事物从生存开始,就包孕着深刻的内在矛盾,随着事物的成长发育,这些矛盾也会逐渐暴露出来。“文质”论自诞生以来,它就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种“绞杀机制”。但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文质”论是众口一辞的称赞。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文质彬彬”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功劳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愈来愈看出它有阻碍现代化建设、不利于人才成长的一面。因此,从实际出发,对“文质彬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反思,痛快淋漓(而不是不痛不痒)的批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列举数点如下,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一)以风度观而言孔子的文质彬彬是一种狭隘的风度观

西方现代人类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名著《人论》中指出:“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黑格尔也说过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人的性格如此,风度又何尝不是这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潇洒,有的人持重,有的人敏捷,有的人文静,有的人豪放粗犷,有的人文质彬彬……。用现代意识观照,这些风度都是美的,不该厚此薄彼。子美之端重固然堪为模范,太白之飘逸又何尝不令人钦羡?不该要求鸽哨象百灵的歌唱一样宛转清丽,正如不该要求紫罗兰发出和玫瑰一样的芳香。

(二)孔子的文质彬彬”,其本质和现代化要求不符

1.孔子的“文质彬彬”的本质是要求“顺从”,不“顺从”者就是“野”,就是不文质彬彬。按孔子的观点,在家庭生活中“文质彬彬”就是“孝”,“孝”就是“无违”。推而广之,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文质彬彬”就是“忠”,即都是要求“顺从”。而统治阶级恰好需要这样的“顺民”,所以,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把“文质彬彬”当作美育的核心,“文质彬彬”也就这样很自然地成了“弱民”政策的工具,成了压民、弱民的一根锁链。

2.跟“顺从”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是,“文质彬彬”有绞杀个性的一面。首先,要求顺从的“文质彬彬’,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人民丧失了人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性。个性心理学家兰克认为,健康的个性就意味着具备成为一个独特性的个人的勇气,意味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都能有所发明创造的勇气。健康的个性必须包括某种表现自己的能力,某种独立自主而非盲从地行动的能力。这种“表现自己的能力”,这种“独立自主而非盲从地行动的能力”,正是创造力得以诞生的前提,而这些又恰恰是“文质彬彬”所不容许的。在“文质彬彬”美育观薰陶下的学生,即使偶有创造性,也大都由于得不到肯定的评价而自生自灭。马克思说得好:“一切创造力都需要有一个表现这种力量的场合,需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中吸取新的创造的力量。”更为严重的是,孔子的“文质彬彬”使中国人的个性萎缩,甚至变得畸形。研究神话的学者已经指出:中国原生(未经后来文化改造加工的)神话表明,集体无意识的阳刚气度正是中国族类生命的起点,而中华民族的个性风范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归于萎缩以至于畸形,是儒家文化压抑和改造分不开的。洞彻儒家文化本质的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他曾用隐含沉重的幽默,把“西洋人的脸”(民族性格)与“中国人的脸”(民族性格)概括为如下两个公式:“人+兽性=西洋人,”“人+家畜性=某一种人。”鲁迅一再提出“人”的“驯化”问题,以为这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萎缩”与“奴化”的倾向。针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鲁迅指出,在整个旧中国,人们都按照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一套,强迫孩子们信奉,并扯着他们“只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他们看到孩子“低眉顺眼,唯唯诺诺”、“鞠躬倒退”、“一切事无不驯良”,就称之为听话的“好孩子”。反之,看到“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就摇头,就指责。被鲁迅抨击的这种现象一直到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人们仍在用孔子的“文质彬彬”来规范学生。因此,凡是好动的孩子、“多嘴多舌”的孩子、喜欢“瞎捣鼓”的孩子,都一律被斥为“不文质彬彬”。某中学一重点班里,有一女同学成绩很好,但生性活泼,上课喜欢提问,老师向来认为她不文静、“不文质彬彬”,公开课上她仍大胆发问,于是老师在课堂上“临场发挥”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有这么一个神话——苍蝇原是一个很美丽的少女,只因为太喜欢说话,月神一怒之下把她变成了苍蝇。“效果”不错,从此,这个女生再也不提问,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降,可老师却认为“学做人”比“学学问”更重要,因而高兴她“变得文质彬彬了。”

(三)把文质彬彬作为最高并且是唯一的范式迫使学生就范”,结果是导致形成双重人格

在幼儿园,由于老师不允许儿童在幼儿园表现出任性,所以儿童可以有意暂时控制自己的任性,表现得“文质彬彬”;而在家里,家长往往并不完全不允许或开始不允许,以后又允许了,所以儿童在家里并不有意控制自己的任性,表现得不怎么“文质彬彬”。有的小学生、中学生,在校内是“文质彬彬”,出了校门就“野”起来,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与我们全盘继承了儒家“文质彬彬”的美育思想有重要关系。

(四)文质彬彬对中国古代病态的人体审美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对人的形体美的欣赏习惯,虽然在先秦、两汉、隋唐等历史时期都不乏偏重于长白丰硕的例证,但无可否认的是,重视人体的秀雅之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自不必说,汉高祖刘邦起于沛,受楚文化影响重,自武帝始,对女子日重轻柔纤丽,故有赵飞燕作“掌上舞”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而重人物的风神清秀,至封建社会末期则更是发展为对男对女都重视轻柔娇弱。这种重视人的所谓气质、风度、神韵和内涵的人体审美观,显然带有某种病态的成分,其受到“文质彬彬”这种偏于纤弱的审美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文质彬彬”既造就了文明之邦,也参与绞杀了中国人的个性,造就了无个性之邦。

恩格斯说得好:“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⑾因此,我认为,孔子的“文质彬彬”不能原封不动地构成现代审美教育的要素,更不能原封不动地构成现代审美教育的核心。泰勒说过:“几百年的压力造成了民族性,习惯变成了本能,父亲后天学来的一套,在孩子身上变成了遗传。”⑿“文质彬彬”就是这样一种“民族性”的遗传。只要看一看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文质彬彬”是如何绞杀了和正在绞杀着个性,是如何阻滞着青少年个性健康自由地发展,我们就有必要对其作深入批判。

 

注释:

①⑦《论语》。

②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④参考于民:《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举要》,《美学向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0页。

⑤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⑥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5页。

⑧参见许金声:《什么是健康人格理论》,《百科知识》1988年第1期。

⑨转引自梅林:《马克思传》第291页。

⑩参考北明:《中国族类生命流描述》,《我的大学》1988年第2期。

⑾《反杜林论》,《马思选集》第3卷第132页。

 泰勒:《艺术哲学》第162页。

 


 

 


最后更新[2015-9-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