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
——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董水龙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年第1期)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以韩军四处执教的《背影》教学为例,批评了一些语文名师走偏道路的语文课。我们且继续通过分析其《背影》教学,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偏离了语文正道的。
一、被错教的语文阅读
韩军老师说,语文要“着力于‘言语’”和“强化语言教学”,当然是无限正确的。关键是看他怎么做的。这节课里,韩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比如第一个环节,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韩军老师举重若轻,轻轻将字词教学落实到“举箸”上,一带而过。虽然也让学生“语用”了一番,但是接下来韩军老师就玩起了“魔术”,在对自己的“着力于‘言语’”和“强化语言教学”虚晃一枪之后,开始“腾挪”,向他提倡的“弘扬人文精神”挺进了。当然他的“腾挪”手法很高明,一般语文老师很难看出,因为他似乎也是“紧扣”《背影》这个文本的,只是他故意弄混了阅读不但需要“着力于‘言语’”和“强化语言教学”,而且还需要区分“文体”和“文类”,面对不同的“文体”和“文类”,阅读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韩老师虚晃一枪后,开始走偏,通过“课文中朱家有几个人?”“本文写了几个儿子?几个父亲?几个孙子?朱自清一身几任?”的提问,强行将学生的马头按到他设置好的“彀”中。这节课,不能说,韩老师没有教,只能说作为语文阅读的“教”,他教错了。
这节课中,韩老师根本没让学生好好阅读过课文,就把学生当马使了。
师:有的人在解读时说本文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但是不确切,应该是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父亲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四条生命的故事,我们解读了这么多,同学们自己鼓励自己。
生:掌声。
(学生笑)
他说《背影》是讲“故事”,后面就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阅读散文。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重在“事”和“人”,阅读散文,则重在“情”和“意”。但韩老师在阅读《背影》时将本来应该着眼在文本言语中的“情”和“意”,转移到文本的“事”和“人”上。像“四代同堂”啊,“两个孙子”啊,要么是韩老师胡说八道——祖母已经死了,还如何“同堂”;要么是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背影》这个文本的文本支撑。
而学生的几次“笑”和“鼓掌”,则让我们联想起“斯德哥尔摩效应”,学生“依赖”上了教师的“解读”结论,再也不会自我阅读,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了。这就是韩老师“高明”地“驯养”学生思想的结果。学生被“驯养”
后,他们就会多么地配合老师啊!韩老师的课,因此而上得多么顺利——师生的对答式“对话”,如“行云流水”般地,直至这节课结束。韩老师上得很“成功”,可惜损害的是语文,流逝的是学生的宝贵时间。
师:四个人是朱家四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血脉相连,他们的根在哪?
生:祖母。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的链条
奶奶的背影(已逝的)
父亲的背影(将逝的)
作者的人生(壮年的)
儿子的生命(未来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
生:未来的
师:韩军的生命是()
生:壮年的
师:谢谢同学们,我以为我是将逝的。
韩老师不愧是个高明的特级教师,能通过抽象化,让文本为自己的阅读目的服务,用看似“天衣无缝”的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正因为高明,所以对一线教师更具有蛊惑性,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人的警觉,避免被“非语文”所蛊惑:
师:这时的背影是什么样的?
生:艰难的、单薄的……
(多媒体让学生填空:作者为何流泪?)
(生根据文章内容说)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生回答)
那么,韩老师在这里要做一个怎样抽象来蛊惑呢,又是蛊惑谁呢?当然,他不是想蛊惑学生,而是蛊惑听课的老师和评课专家,还有就是自欺: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这种话,无非就是庸俗的套话,生命当然是“短暂的”,生命当然也是“脆弱的”。
因为是套话,所以人人能懂,所以更能蛊惑人心。他之所以必须运用抽象概念来蛊惑学生和听课老师,就是他阅读课的目的,是要将他的语文教学引向“人文精神”的灌输。他也不是要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而是表演给听他上课的老师专家观赏,观赏他如何进行了“创造性阅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里“生成”“人文精神”。可惜他这节课,不但消解了“阅读”,也消解了他提倡的“人文精神”,只留下一堆空洞概念的空壳和填鸭式的概念灌输。
二、被故意曲解的文本阅读
韩老师的错教,源自他对《背影》文本的误读,他之所以要强行对《背影》进行“新解码”,是因为在解读《背影》这事上,他被王君老师超越了,急需要
用自己的“创新”解读来超越王君老师。于是,他甚至不惜将不能分开的“背影”一词,像拆字先生那样,拆成“背”和“影”,说什么《背影》是“生之背,死之影”,甚至引用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本书的题目。但韩老师的阅读,唯独没有尊重被阅读的文本,既显示了他对《背影》解读的黔驴技穷,也彰显出他基本没有文本细读的能力。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惜用误读来祸害语文,祸害学生。他说:
《背影》发表86载,居然还无人审视过“背影”这两个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疏忽!
这是两个太值得玩味的汉字,隐藏太多信息。我们试着“说文解字”。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分析概念,当然是语文需要的手法。但韩老师竟然将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当成了写景文。所谓“‘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让人唏嘘不已。光是对“背”,韩老师进行了12项分析,当然都和《背影》无关;对“影”也做了4项概念分析,唯独没有对“背影”一词的分析。最后韩老师这样总结“背”“影”:
“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这大概就是朱自清的对生命的深刻体认。任何人,最终留给世界的都只能是“背的影”。人活着,轰轰烈烈、慷慨悲歌也罢,默默无闻、寂寂无名也罢,都不过是“刹那”般匆匆促促的“一闪”而已,留下的无非是“影”。终极处,连“影”也破碎。
这里,韩军老师的分析,其实是他对人生的思考,根本没有一字涉及《背影》这个文本。而且他所谓的分析,也无非将庸俗的套话,当作是对《背影》的“创造性”解读,却是曲解了文本。
三、一念之差背后的没落
韩军这样上《背影》,是源自他对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误解。他将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我让学生谈朱自清的人生观,感受‘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大概就是他认可的《背影》的“人文精神”。韩军所谓“我让学生谈朱自清的人生观”,其实是要学生接受韩军式的人生观,接受韩军式“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教师腔“哲理”。韩老师走上语文教学的不归之路,江郎才尽的失落是难免的,甚至只好用向学生、向听课老师说大话的方式来诉说自己内心的失落:
“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
根本不会读《背影》,甚至连如何读《背影》的方法都还没有着落的一个语文老师,却号称自己“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甚至还在那里污蔑别人是“一直”在“浅读、粗读、误读”。真想不到,韩军老师会变得如此大言不惭,玩起了和娱乐圈一样靠炒作丑闻来提升人气的手段,真不知这是落寞还是没落。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语文本体和语文构成》,载于《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
②③④⑤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载于《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⑥⑧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⑦转引自艾晓明《用一生来学习阅读》,载于《教师博览》2004年第10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鲁迅外国语学校;31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