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董水龙: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阅读次数:199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董水龙: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

——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董水龙

(《语文教学通讯》B2015年第1期)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以韩军四处执教的《背影》教学为例,批评了一些语文名师走偏道路的语文课。我们且继续通过分析其《背影》教学,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偏离了语文正道的。

一、被错教的语文阅读

韩军老师说,语文要着力于言语’”强化语言教学,当然是无限正确的。关键是看他怎么做的。这节课里,韩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比如第一个环节,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韩军老师举重若轻,轻轻将字词教学落实到举箸上,一带而过。虽然也让学生语用了一番,但是接下来韩军老师就玩起了魔术,在对自己的着力于言语’”强化语言教学虚晃一枪之后,开始腾挪,向他提倡的弘扬人文精神挺进了。当然他的腾挪手法很高明,一般语文老师很难看出,因为他似乎也是紧扣《背影》这个文本的,只是他故意弄混了阅读不但需要着力于言语’”强化语言教学,而且还需要区分文体文类,面对不同的文体文类,阅读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韩老师虚晃一枪后,开始走偏,通过课文中朱家有几个人?”“本文写了几个儿子?几个父亲?几个孙子?朱自清一身几任?的提问,强行将学生的马头按到他设置好的中。这节课,不能说,韩老师没有教,只能说作为语文阅读的,他教错了。

这节课中,韩老师根本没让学生好好阅读过课文,就把学生当马使了。

师:有的人在解读时说本文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但是不确切,应该是三个儿子的故事,两个父亲的故事,两个孙子的故事,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四条生命的故事,我们解读了这么多,同学们自己鼓励自己。

生:掌声。

(学生笑)

他说《背影》是讲故事,后面就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阅读散文。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重在,阅读散文,则重在。但韩老师在阅读《背影》时将本来应该着眼在文本言语中的,转移到文本的上。像四代同堂啊,两个孙子啊,要么是韩老师胡说八道——祖母已经死了,还如何同堂;要么是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背影》这个文本的文本支撑。

而学生的几次鼓掌,则让我们联想起斯德哥尔摩效应,学生依赖上了教师的解读结论,再也不会自我阅读,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了。这就是韩老师高明驯养学生思想的结果。学生被驯养

后,他们就会多么地配合老师啊!韩老师的课,因此而上得多么顺利——师生的对答式对话,如行云流水般地,直至这节课结束。韩老师上得很成功,可惜损害的是语文,流逝的是学生的宝贵时间。

师:四个人是朱家四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血脉相连,他们的根在哪?

生:祖母。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的链条

奶奶的背影(已逝的)

父亲的背影(将逝的)

作者的人生(壮年的)

儿子的生命(未来的)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命是(

生:未来的

师:韩军的生命是(

生:壮年的

师:谢谢同学们,我以为我是将逝的。

韩老师不愧是个高明的特级教师,能通过抽象化,让文本为自己的阅读目的服务,用看似天衣无缝的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正因为高明,所以对一线教师更具有蛊惑性,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人的警觉,避免被非语文所蛊惑:

师:这时的背影是什么样的?

生:艰难的、单薄的……

(多媒体让学生填空:作者为何流泪?)

(生根据文章内容说)

师:(多媒体让学生填空)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生回答)

那么,韩老师在这里要做一个怎样抽象来蛊惑呢,又是蛊惑谁呢?当然,他不是想蛊惑学生,而是蛊惑听课的老师和评课专家,还有就是自欺:

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

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这种话,无非就是庸俗的套话,生命当然是短暂的,生命当然也是脆弱的

因为是套话,所以人人能懂,所以更能蛊惑人心。他之所以必须运用抽象概念来蛊惑学生和听课老师,就是他阅读课的目的,是要将他的语文教学引向人文精神的灌输。他也不是要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而是表演给听他上课的老师专家观赏,观赏他如何进行了创造性阅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里生成”“人文精神。可惜他这节课,不但消解了阅读,也消解了他提倡的人文精神,只留下一堆空洞概念的空壳和填鸭式的概念灌输。

二、被故意曲解的文本阅读

韩老师的错教,源自他对《背影》文本的误读,他之所以要强行对《背影》进行新解码,是因为在解读《背影》这事上,他被王君老师超越了,急需要

用自己的创新解读来超越王君老师。于是,他甚至不惜将不能分开的背影一词,像拆字先生那样,拆成,说什么《背影》是生之背,死之影,甚至引用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本书的题目。但韩老师的阅读,唯独没有尊重被阅读的文本,既显示了他对《背影》解读的黔驴技穷,也彰显出他基本没有文本细读的能力。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不惜用误读来祸害语文,祸害学生。他说:

《背影》发表86载,居然还无人审视过背影这两个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疏忽!

这是两个太值得玩味的汉字,隐藏太多信息。我们试着说文解字

,谓实在之景,,乃虚幻之景。

分析概念,当然是语文需要的手法。但韩老师竟然将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当成了写景文。所谓“‘,谓实在之景,,乃虚幻之景,让人唏嘘不已。光是对,韩老师进行了12项分析,当然都和《背影》无关;对也做了4项概念分析,唯独没有对背影一词的分析。最后韩老师这样总结”“

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这大概就是朱自清的对生命的深刻体认。任何人,最终留给世界的都只能是背的影。人活着,轰轰烈烈、慷慨悲歌也罢,默默无闻、寂寂无名也罢,都不过是刹那般匆匆促促的一闪而已,留下的无非是。终极处,连也破碎。

这里,韩军老师的分析,其实是他对人生的思考,根本没有一字涉及《背影》这个文本。而且他所谓的分析,也无非将庸俗的套话,当作是对《背影》的创造性解读,却是曲解了文本。

三、一念之差背后的没落

韩军这样上《背影》,是源自他对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误解。他将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我让学生谈朱自清的人生观,感受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大概就是他认可的《背影》的人文精神。韩军所谓我让学生谈朱自清的人生观,其实是要学生接受韩军式的人生观,接受韩军式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教师腔哲理。韩老师走上语文教学的不归之路,江郎才尽的失落是难免的,甚至只好用向学生、向听课老师说大话的方式来诉说自己内心的失落:

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

根本不会读《背影》,甚至连如何读《背影》的方法都还没有着落的一个语文老师,却号称自己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甚至还在那里污蔑别人是一直浅读、粗读、误读。真想不到,韩军老师会变得如此大言不惭,玩起了和娱乐圈一样靠炒作丑闻来提升人气的手段,真不知这是落寞还是没落。

参考文献:

李海林《语文本体和语文构成》,载于《语文学习》2004年第4

②③④⑤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载于《语文学习》2004年第3

⑥⑧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

转引自艾晓明《用一生来学习阅读》,载于《教师博览》2004年第10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鲁迅外国语学校;312080

 



最后更新[2015-9-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