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研员自称“教学研究员”的现象,在过去、现在都很常见。我也常常接到基础教育界教研员同事的名片,名片上堂而皇之地写有“教学研究员”字样的很不少。
其实是不应该这样写的。
我过去、现在名片上都如实写“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从未写过“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字样。我写这些字样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丢人。
我1999年底到深圳做语文教研员后,应领导要求,2001年9月3日在深圳市教研室做了题目为《呼唤与追求:教研员要学者化》的讲座。后来我将讲座内容整理成同名论文,分别发表在内部刊物《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深圳教育科研》2001年第9期。我在这个讲座和论文中,都专门讲到教研员是“教学研究人员”的简称,而不是“教学研究员”的简称;“教研员”之员,与邮递员、守门员的“员”的含义是一样的。但教研员在学问上要从“教学研究人员”逐步向“教学研究员”过渡、提升,至少要有这个理想与追求。
教研员自称为“教学研究员”的现象,有的是出于无意,有的则是有意拔高。说到无意,以前有些报刊编辑也以为“教研员”就是“教学研究员”的简称。13年前(2013年7月16日),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文章后面我注明的作者身份是“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副教授”,但是《中华读书报》编辑发表我的论文时把“教研员”改为“教学研究员”,把“副教授”删去了。他们可能误认为“教学研究员”是比“副教授”级别更高的职称。而实际上,我国教研员绝大部分是从中小学校教师中调入的,其职称属于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以前只有副高级职称(中学高级教师),最近一些年才开始有正高级职称(各地的名称分别有中学正高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学研究员等等)。但我国并没有“教学研究员”这个职称。说到有意拔高,是指有些教研员故意用“教学研究员”这样的衔头抬高身价。教研员名片上写“教学研究员”的,多半是出于这种心理。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建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南方模式,即在教育局下面独立建制。这样的教研室,教研员的职称都是按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评定的。一种是北方模式,即在各级教育学院中建制,由教育学院教师兼职做教研员。这样的教研室中的教研员,职称是按高校教师职称系列评的,即教授、副教授等等。我1999年来深圳市教研室做教研员之前是高校副教授。2009年成立深圳市教科院之后,单位可以申报社科系列研究员了,于是2010年我向广东省人事厅高评委申报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获通过,遂成为深圳市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同时也是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与目前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在职教研员中目前还没有研究员职称的)。据查,我还是目前我国独立建制的教研室(教科院)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
我现在的名片上如实写上了“研究员”字样,但仍然如实写上“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字样。
人有一点虚荣完全可以理解。但教研员腰杆子硬不硬,不是靠名片上写什么,而是要看你实际上做了什么。
(20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