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英雄花(修订版)
李海霖(深圳市美术学校)
南方下雪了,落于我的心头。天安门诗抄那年,四月飞雪,是在北方。
有一种花,花朵硕大,鲜艳得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像极了今天公开课的主角,与被演绎的主角;它开放在盛夏,在没有一片叶子依衬光秃秃的枝头怒放,魅惑得吸引所有的注目;这个季节它从参天大树上飘落,它妖娆的花瓣仍紧紧裹着鲜谲的花蕊,像保存了完美的生命力。在南方称木棉,因为坠落时的悲壮,是整个不散不离不褪色不萎靡地荣归大地,又被称为“英雄花”。
程先生是今天公开课的主角,他告诉我真的是在深圳的最后一堂公开课,“非天鹅,但绝唱”,我突然心酸,像英雄落幕似地决绝;追了这些年的公开课,一直虔心仰慕先生的文人气质与精神,虽不大喜欢那位被演绎的主角毛泽东,但怕再也见不到先生的风采。先生又如何能舍得离开他的课堂?我时常想这比舍弃一位缠绵相知的美人还难,公开课已成为先生息息相连的血脉,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灵魂本身;是先生内在狂热自由与压抑忧郁性情释放的舞台,是与生俱来追求精神无处满足的寄托地;先生还像一个想成为英雄的孩子,想在人生的大舞台尝遍丰富的五味,孰不知人生本如梦?只有怀有赤子之心的孩子无畏!
下课了,评课论道,侃侃而谈,赞美声不绝,我却没有看到先生脸上的笑容;有一位年轻的姑娘老师跑过来羞赧地问:“我最崇拜您的幽默,怎样培养呢?”面对如此鲜活纯洁的崇拜,我仍没看到先生脸上的笑容……
深圳飘着飞雨。走出会堂,我的心仍沉浸于课堂的氛围中,却有一处极致的悲凉。我脑海一直闪动着:英雄悲剧,何方归魂?南方下雪了,落于我久违的封锁心头,雪花以极柔美的慰抚一缕缕盖过英雄花的身影……先生演绎如此的悲剧会不会心里也沉陷于如此的悲剧?空气中弥散着浓郁的悲情,我只能肯定若先生无此悲情不可能深情演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曲清唱高歌,先生拉开了公开课序幕,听的出因长期劳累带沧桑味的嗓音背后,仍不失英雄气概的穿透力。然后是传统的背景介绍,不同的是一阵阵幽默的欢笑,“在1956那年63岁,如果在这一年毛泽东死了的话,对哪个都好,对他自己也好,对我们国家也比较好的,这时候死了就基本是个完人了。”全场一阵喧笑后,我记住了这一年。接着是全体欣赏毛泽东的酷照,是美国友人斯诺照的,再接着是背景处理过的光芒万丈的红太阳,继续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豪迈苍凉像风雨像雷电,再一句幽默“毛泽东的书法越老越草,越草越好”;然后要学生齐读毛泽东的经典语录,一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又幽默地举《亮剑》国民党得出的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是共产党“乱打”,又一阵哄堂大笑,然后严肃地总结,“乱”是不照先前的章法,而是创造性地打。
几分钟高浓缩的铺垫,这位诗人活生生如在眼前,有血有肉有独特的思想,会少几分厌倦而多几分感慨,这不是一位天才吗?在各个领域都有超越凡人的发挥;也会感慨面前的难道不是一位天才教授者吗?否则如何能几分钟内笑声如潮,而细品又是极冷的幽默,极似含泪的笑,因为笑声之余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接下来是本课的主环节,构建“一语三文”的学习程序,这是先生十年来孜孜以求,深入思考探究,最能体现语文味的授课之道。先生一定说这是“道”,不是“术”,本来只讲“道”,因大家都说无从学习,才提出四步曲,先生又一再强调这是“道”层面的规定性,四个步骤是浑然天成,为语文课堂天然的造化,是整体辉映无从分割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的独特韵味,让所有的课堂元素在一体的共鸣场中归入中国古典审美最高之味境。这味道绵密深长得不容间断,越品越无法割舍,而沉醉在母语思想岁月文化个体全人类的感动中。
这个环节中先生还创意性地设计一条潜在的路径,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大段知人论世的背景后解读文本,而先生却用倒推的方法,以文知人,联结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毛泽东的诗歌文本出发去推理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紧紧扣住从字到词到句到段的解读,解开毛泽东成败的文化密码。
先解读语言之美,解几处大词写大景“北国、千里、莽莽、大河”,再到一个极具创意的词的读音分析,今朝的“朝”读“zhao”还是“chao”,学生各抒己见,解出毛泽东的帝王霸气,念“chao”的妙味。再品读文章之美中的景物描写,有位学生举了王国维《人间词话》大景与小景的品法,先生马上幽默道:“你这么小就看王国维,我这么大还没看过呢!”全场又一片会意的笑声。再析为何景物描写只重点写“长城”、“黄河”,学生都能说出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经典的人文景观,大情大景的交融性。接着品读文学之美,体会虚词“俱往矣”的“矣”的细微情感,学生踊跃发言,品到这是一个封建时代与新时代的交替,以及英雄毛泽东横跨与超越两千年的自信。
或许能懂得其中设计妙义的真不多。就像一张很大的绚丽之网从很高的空中铺撒下来,这张网在悲情中浸渍过,是毛泽东的浪漫主义英雄思想所洋溢的文学魅力,所有语体、文体之美都被这张网笼罩,网其实是人文之光,任何作品深邃处都会归于人文情怀的大光明中。你能看到网背后先生望眼欲穿的探求渴望,是万般想让你懂得的心愿,但先生又受西方哲学影响太深,认为“呼应与被呼应者是很难应答的”。他是悲剧情结。
最后是课堂魅力最大的文化之美环节,从诗歌探析毛泽东成败的文化密码与英雄悲剧。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大学或历史学科的知识,而我最喜欢这个环节,许多终生受益的触发都浓缩于此环节,而前面可以看作是铺垫和蓄势。这个环节也可看作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体现语文味独特魅力的审美之境,因为激发的是灵魂的共振与反思。
“上片写景为什么写农村风光,而不写城市风光?”“下片评点历史上五位杰出帝王,既说他们‘略输’、‘稍逊’、‘只识’,那为何作者不写文采一流的南唐后主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书法和绘画都有很高地位造诣的宋徽宗?”比较式提问的巧妙设计是为了看到本质,此时课堂其乐融融,学生很快得出,文字下面蕴含的是重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思想,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理论。课堂延伸打通了文史哲,先生侃侃而谈,晚年毛泽东犯错误大家还迷信他,就因为早年他有正确的思想做到了战无不胜。
先生还就“根据地”借题发挥,指出人生也好,事业也好,学问也好,都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有了人生、事业、学问的“根据地”,我们就不怕弱小,不怕封锁,不怕出局,就可以由弱小发展壮大,就可以寻机冲破封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灼灼真言,渗透的是先生生命的体验……
课堂若于此时结束,亦可谓完整完美。但程先生没有。他突然再一次重复那一句叹惋:1956年若死去,就完美了!对谁都好!“俱往矣”也可以看出他过分自信,一位诗人政治家建国后搞政治浪漫主义,又幽默道:“早上一杯葡萄酒,冒出一个新想法,全国人民跟着一起发酒疯,”“整个文革中国人民一起醉酒疯狂。”又深情地诉说:“他人生的最后时刻是苍凉而孤独的,”“他的悲剧,是大英雄探索过程中的悲剧,”“他仍然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个悲剧,对民族既是伤害,也是滋养……”
这个长结尾是在快速翻动幻灯片及哀婉的诵读声中结束的。我离开会堂,脑海里只留下“英雄悲剧”。我不晓得为什么会思考意识里早定性的历史人物,竟多了一处极深的哀怜与悲凉,是先生煽情的诉说,还是不能抹去的含泪的幽默?我好像触摸到了英雄的某种情结,大浪漫及大孤独,就像英雄花,在不开花的季节呈现着常绿,而在它开始释放激情,一点一点把内心最强大最自信的气质解脱出来,就把绿色褪尽,然后孤独地像烈火燃烧般怒放。
先生说过,公开课是一种难得的巅峰体验,一站在讲台上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有些演员说的“最大的理想是死在舞台上”那种感受,他甚至说“死在讲台上是最好的一种死法。”彻底的怒放,生命的极致,那一刻是无任何杂念与恐惧的纯粹境地,因为忘我到与天与地与所有万物消失了界线,在一体的融合中回到自然造化之初的本源状态,是生命最无畏最性灵最本真的状态。(我在一本书读到,任何生命在繁殖时的怒放状态是接近死亡体验的。)
而英雄从舞台回到现实是最孤独的。重温着童年贫穷苦难的辛酸,为尊严发奋苦读淌过多少个通宵达旦的汗水,获得众多的学历和荣誉证书流下人生巅峰时的泪水,只为体现人生价值和活着的全部意义;而沉醉于汉语深邃美妙的殿堂,也完善着自我灵魂的塑造与纯净。这是一位精神跋涉者孤独起舞的执着历程!
我仿佛看到先生孤独而疯狂备课的情形:阅读近50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诗评或传记,同时不断渗透人文情怀,在毛泽东的悲剧里又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产生了极大的悲悯,开始反思并挣扎于自我的英雄情结。南方下雪了,英雄花终归有零落之时,所有的生命执着都会如梦如烟般逝去,或许曾经怒放时的绚烂已经足矣!雪花像敦煌艺术里的飞天飘动极柔美的身姿抚摸着英雄花的身影,告慰它静默地融入大地,归于尘土……(英雄花是生命执着追求的象征,雪和飞天都是无常和空性的象征)先生在备课中一定有沉思凝滞的时候,最后感动于生命突围的快意过程,怒放之时的光辉荣耀以及零落之时的自在安详。这就是语文味的情怀和道!“一语三文”是完成此道的完整历程,是道的外显。而在课堂上先生的举手投足,他的情感酝酿,无不在此道中自在的演绎,而课堂也俨然成为先生真实的生命舞台,充满与文本、学生、听课老师相融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律动深处的渴求与感动,与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的展示与汹涌。此时一个别人的生命悲剧,已化为每一位体验者自身的生命悲剧,从而推及整个人类的命运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听先生的课不会累的原因。朗朗的幽默其实是燕吐精华之窝,只有去除所有的伪装面具还原本真的生命面目才能有大欢笑!先生说因为孤独所以幽默,大家只笑而不信,孤独是种境界,内心的寂寞像不断膨胀的气球,只有等待耐不住之时的爆破而重生,才完成了自我小气球与外在大气球的联通,生命与生命与万物混成一体,分不清你我之时就有了幽默,“你这么小就读了王国维,我这么大还没读过”,“这时候死了就好,对谁都好,对国家也好”,有你我之分好坏之别吗?只听出了爱怜与悲悯。幽默又像处低位的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如此谦卑与大地相连的赤子,而先生的课却是如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极少有人真实了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境密码;耗尽心血的作品,流淌着倔强的灵魂上下求索的文人语文的梦想;或许味道永远是诗意的悟性,直达本质的穿透身与心灵的觉知。而能体现母语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绝对不是肤浅而模式化的教授,循循善诱口耳相传以身印真,用自我的生命激情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在心田里播下纯善纯真的种子,是先生语文味的愿望。《锦瑟》就像幻显天际中偶遇的彩虹,而《沁园春·雪》是茫茫雪地上践行的足迹,留下清晰的实践一种理论的线索,每一步都是那样艰难,而如望见黑夜里的油灯;当消失了英雄所有的执取,真实祈愿所有的教授者都激起践行英雄的情怀时,将点燃无数盏油灯照亮黑夜……
南方下雪了,落于我柔美慈悲的心头,雪盖住鲜艳不败的英雄花,我依旧感受到花倔强悲壮的气息,要知道只有复归于尘土,才能迎接来生的再次怒放,而有一次缘去完成再一次轮回中的道之旅!感谢先生的课,像一场心头的雪,落于灵魂的深处,此刻充满慈悲,我甚至想到毛泽东若能入土为安该多好!放下所有的纷争荣归故里,定格在1956!
语文味要走得更远,或许还要历经重生,高妙的审美之境,不止于公开课的探索,而走进寻常百姓的课堂,与应试教育握手相拥。而在此课我看到先生在根本的细微的基础点上所作的努力,以及反向思维路径的训练创意,都是给予应试课堂极好的方法与启示。我看到这条路前面的光明,看到英雄的气质和精神流淌入每一位的心田,每一位教授者都成为课堂真正的英雄!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不断重复着决绝,又重复幸福……”在孤独空旷渺远的天地大课堂里,等待下一次委以卑微之身聆听生命与生命的联结!下雪了,漫天纷飞的大雪,覆盖了所有的村落河道,在山头的最高点,有一间山花烂漫时用石头夯起的小屋,常年油灯不灭,微弱的光中人们偶尔能见到一个孤独的身影,而小屋十米见方的范围融冬不落积雪,人们说是他生命中最坚毅最纯粹的能量把雪融化了;而来年最早盛开的山花,就会烂漫在小屋的周围,然后一圈圈扩大,延伸,融进山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