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汪洋来稿:观念“杀人”——《台阶》解读》
     阅读次数:89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汪洋来稿:观念“杀人”——《台阶》解读

 

此文发表于2013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观念“杀人”

                  ——《台阶》解读与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汪洋

 

     [我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台阶》这篇小说的主题解读为父亲的凄楚、辛酸是源于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作者借这个凄楚的故事呼唤先进的科学技术早日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笔者以为,父亲凄楚、辛酸的悲剧命运是源于“杀人”的观念,小说的主题正是对此的悲悯,作者借这个凄楚的故事呼喊先进的精神文明早日改变人们不合理的精神观念。

从全文来看,这篇小说在内容上有一个明显的对比:父亲建九级台阶前的温馨美好与之后的辛酸凄楚。

小说35段,作者温情脉脉地叙述了三级老台阶上的美好记忆——平日里,父亲坐在宽敞阴凉的台阶上歇息,除去一天的辛劳;过年时,父亲坐在台阶上耐心地洗脚,洗去一年的沉重。母亲看着流一大串涎水的儿子张嘴啃青石板,父亲坐在青石板上,拍着儿子的后脑勺……台阶尽管只有三级,可却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

可以说,除去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的心病,父亲是幸福的。要强的父亲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用大半辈子的辛劳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是,除了造屋那些日子的短暂兴奋外,父亲的生活便蒙上辛酸与凄楚。

新屋的九级台阶并没有给父亲带来高地位。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乡邻们赞美了父亲的高台阶,或者对父亲的尊敬、重视程度高于从前,那么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一定会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定然不会“若有所失”“这人怎么了”,小说结尾的父亲之问意味深长。这是父亲极度失望后的价值困惑。父亲大半辈子的奋斗就是为了获得“地位”——乡邻的尊重,但乡邻的无视却让自己一生的追求落空,父亲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人”既指乡邻,又指自己,父亲在问:“乡亲们,你们怎么了?我怎么了?我值吗?”

九级台阶并不适合父亲的生活方式。开工建台阶,放鞭炮庆祝时,本应高兴的父亲却显尴尬。虽然高台阶所带来的高地位是父亲一生的追求,但本性谦卑的父亲在内心深处并不习惯自己高他人一等。因此,他先是不敢放鞭炮,而后又在鞭炮声的喜庆中显得尴尬。由此可见,父亲的追求是受环境影响的“形势”使然,而不是他本性的需要。因而,台阶虽有九级,可任何一级都难以让坐在上面的父亲自然地和别人说话。九级新台阶还给逐渐老去的父亲带来挑水的不便,挑水闪腰之后,父亲的精神彻底消沉。

九级台阶的新屋催垮了父亲的身体和精神。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辛劳催垮了父亲的身体;自我实现的落空,价值观的迷惘则催垮了父亲的精神。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大半辈子的辛劳带来的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价值观的迷惘;呕心沥血的追求带来的不是更舒适的生活,而是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实现的是理想,成为现实的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衰老。这样的辛酸、凄楚正与建新屋新台阶前的温馨美好形成对比。从这一残酷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父亲凄楚、辛酸的悲剧命运正是源于他的理想——建高台阶的房屋,以赢得高地位。而决定父亲理想的正是他所执着的不合理的观念。

课文第8段清楚地告诉我们台阶的本来用途是为了房屋的防水。防水是台阶的本质,但乡村的文化却赋予台阶新的意义:地位的象征,村民们建台阶的行为异化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父亲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台阶的本来用途,不去追求九级台阶,而是建一个低一些但足以防水的台阶,那么,还会有凄楚和辛酸吗?因此,催垮父亲的真正“凶手”就是这不合理的“杀人”的观念。作者正是悲悯父亲因缺少文化而人性异化,而执著于不合理观念,最终酿成生命的悲剧。家乡的生产力固然落后,但更落后的是文化,是人的观念。

我们知道,让父亲摆脱台阶就是地位的象征这一不合理观念是不现实的。但是,从文中来看,如果父亲能有合理一些的观念,悲剧也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倘若父亲不是一个过于在乎他人目光的人,内心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他就不会因他人的无视而怀疑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人怎么了”。

[我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说中的“父亲”的形象。

2、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

思考“父亲”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背影》一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台阶》也是写父亲的。朱自清在父亲的背影里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那么,李森祥笔下的“我”又在父亲的台阶上感受到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而后,为课文加副标题:一个(          )的父亲,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述加副标题的理由。

三、细读课文

师:西方有句名言,叫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台阶》这篇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关于其主题的争论就一直未中断过,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什么造成了父亲的凄楚、辛酸。有人认为是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导致的(教参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父亲的性格导致的,还有人认为是父亲因缺少文化,没有独立的价值观而执着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的。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父亲的凄楚、辛酸。你是赞同以上某个观点,还是另有高论呢?

(一)细读父亲的凄楚、辛酸。

1、细读课文35段。

主问题:老台阶上的父亲有幸酸吗?

明确:老台阶尽管只有三级,可却是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除去父亲总觉得自家台阶低的心病,父亲是幸福的。

2、细读课文21段到文末。

主问题:在这些段落中,作者描述了父亲哪些凄楚和辛酸?

关键句赏析一: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问题:联系全文思考父亲为什么会“若有所失”?

明确:见“我解读”

关键句赏析二: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问题:从全文来看,父亲的“很倔”表现在哪?“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意味着什么?

明确:见“我解读”

关键句赏析三: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

问题:“这”和“怎么”都是代词,那么“这人”到底指谁?“怎么”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联系全文,思考父亲说这句话之时的心理活动,陈述出“这人”和“怎么”的具体内容。

明确:见“我解读”。

重点句赏析四: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问题:这是“我”对父亲之问的回答。联系全文,思考这个回答表明“我”在父亲的台阶上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九级台阶的新屋催垮了父亲的身体和精神,“我”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生的凄楚、辛酸。

(二)反思父亲的凄楚、辛酸。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5段以及21段到文末,把这两部分文字作个对比,而后结合全文内容思考是什么造就了父亲的的凄楚、辛酸。

启发:请同学们在将两部分文字对比阅读后,再默读第8段,而后联系全文再思考。

学生在陈述观点时,提醒他们必须联系课文内容。

明确:见“我解读”。(备注:教师的观点只是一个参考)

(三)父亲的出路。

师:尽管造成父亲凄楚、辛酸的原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难以统一,但父亲最终命运的辛酸、凄楚,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父亲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命运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为文中的父亲想想办法。

学生在陈述观点时,提醒他们必须联系课文内容。

明确:见“我解读”。(备注:教师的观点只是一个参考)

四、拓展

师:朱自清在父亲的背影里感受到深沉的父爱,李森祥笔下的“我”在台阶上感受到父亲的凄楚、辛酸。愿你们早日发现你们父亲的“背影”,感受你们父亲的“台阶”!

今天我们这节课用了很长时间思考和讨论了到底什么导致父亲的辛酸、凄楚,那么,李森祥本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还无法采访到作者,但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他的作品来感受他的真实内心。李森祥曾为军旅作家,现为浙江嘉兴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6年开始写作,发表并出版长篇小说《传世之鼓》、《铸剑》,小说集《台阶》、《十八里营房》以及数十篇短篇小说,近年开始涉猎影视写作,主要剧作有电视剧《无名的功勋》、《民族英雄马本斋》等,并任《天下粮仓》剧本策划,《玲珑女》艺术监制,《至高利益》制片人等,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后进入省广电局从事专业影视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
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那就让我们的阅读之旅从小说集《台阶》开始,通过广泛阅读去感受李森祥的真实人生!

 


最后更新[2015-10-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