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5年第9期《语文知识》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
——《伟大的悲剧》解读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汪洋
项羽在与刘邦的竞争中失败了,司马迁却把更多的热情倾注给了失败者项羽。斯科特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茨威格却却把所有的激情都献给了失败者斯科特。项羽与斯科特都是悲剧英雄。人类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众多的悲剧英雄,千百年来,他们以其精神的高贵与命运的悲怆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相对于成功者,伟大的作家往往更青睐于悲剧英雄,因为他们更关注精神和心灵,而不是事件本身。《伟大的悲剧》就是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
情节的统一与震撼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以下逐一解读。
一、情节的统一
死亡是人性的最后一块试金石。著名作家丁玲临终前发出这样沉重的叹息:“死,原来是这样的痛苦。”因患绝症46岁去世的美国著名教授兰迪说:“只有面对死亡时,生命的最深沉的意义才得以彰显。”死亡是人类一切宗教,一切哲学都要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死亡的传记,篇幅虽长,但情节高度统一:文章以英雄的死亡为线索,叙述了五位英雄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先后悲壮倒下的过程。课文第1到第3段,可以理解为情节的开端,主要叙述了斯科特等五人发现自己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感受到回程的可怕。4到13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理解为情节的发展与高潮,主要叙述了五位英雄先后悲壮倒下的过程。课文在这一部分,以略写了埃文斯的死亡拉开了英雄悲壮死去的序幕,以详写奥茨之死与斯科特之死把情节推向高潮。课文14段到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可以理解为情节的尾声,主要叙述了英雄之死给生者,给世人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二、情节的震撼
本文把英雄死亡的过程写得无比壮丽,无比震撼。奥茨之死与斯科特之死是作者叙述的重点。
1、 奥茨之死。
本文第九、第十段叙述奥茨之死。奥茨牺牲前的话语与其队友的反应写得意味深长。“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 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去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第十段)我们可以想象,奥茨会以怎样的语气与队友临终告白。联系全文,奥茨的语气可能是坚决中带着无限留恋,无限无奈——我必须离开你们了,我亲爱的战友,我不能让你们因我而遭到厄运。我必须和你们告别了,我是多么地希望和你们多待一会,我是多么希望和你们继续我们伟大的事业,可是这只能等来生了。别了,我的战友!别了,我的兄弟!我们还可以思考,此时此刻是奥茨更痛苦,还是他的同伴更痛苦?奥茨之痛痛之体,主要是身体的痛苦;同伴之痛痛之心,主要是心灵的折磨。心灵的折磨对人的摧残丝毫不压于死亡本身。
2、斯科特之死。
本文十一到十三段主要写斯科特之死,是全文最壮丽的部分。“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第十二段)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他会给他妻子写一封什么样的信呢?斯科特也许会请求妻子教育好孩子。他也许会深情地说“我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朋友,无愧于上帝,但实在是有愧于你和孩子,请求你们看在上帝的份上原谅我吧!”斯科特之死的另一个细节特别震撼人心。“‘请把这本笔记本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第十三段)“悲伤”和“坚决”,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会有些矛盾。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悲伤就不会坚决,坚决就不会悲伤。斯科特悲伤什么?为什么又在悲伤中坚决起来呢?斯科特写这封信时,他尚是世上一人,妻子接到这信时,他就是阴间一鬼了。活着的人和自己的爱人作永远的死别,这是何等的悲伤!虽然悲伤,但他已经用行动和日记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勇气,他已经无愧于心了,他已经可以骄傲地离开这个世界了,于是他又在悲伤中坚决起来。
3、国王的悼念。
英雄让国王跪下,这是多么震撼的画面。作者一笔带过,是要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参与文学的创作。
与阿蒙森事业的胜利相比,斯科特一行在失败中所表现出的高贵精神更惊天动地。人都有可能失败了,但若能在失败中表现出精神的高贵,失败也能成就伟大。斯科特们都失败了,但他们都胜利了——这就是茨威格用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为我们所诠释的失败和胜利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