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汪洋来稿:以《端午的鸭蛋》为例谈散文教学策略》
     阅读次数:105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汪洋来稿:以《端午的鸭蛋》为例谈散文教学策略

 

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12期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并被20145月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超越初感

                            ——以《端午的鸭蛋》为例谈经典散文教学策略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汪洋

 

受制于阅读素养与生活经历,不少学生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经典散文不感兴趣。例如《背影》《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等。对这些散文的教学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开始,以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最终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本文以笔者在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颁奖典礼暨2013年全国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研讨会上的课例《端午的鸭蛋》为例,试图对此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以往的教学经历以及预习反馈表明,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课文不感兴趣。总结学生的阅读初感,大致有以下三点:一、小小的鸭蛋值得写这么长的文章吗?课文有点无聊。二、课文不感人。三、语言平淡,没有文采,没有味道。

必须承认,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初感和笔者对课文的阅读初感基本相同。近年来,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以及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研读,笔者逐渐实现了对阅读初感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这篇经典课文的艺术魅力。李海林教授认为“学生的阅读初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初感’”。 因而,笔者把引导学生超越阅读初感作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对经典散文不感兴趣的根源大都在于未能细读文本,而未能细读文本的根源又大都在于自身阅读素养与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经历无法短期内获得,因而,引导学生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其主要策略就在于设计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学习活动。

针对学生认为小小的鸭蛋不值得写,课文无聊,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课文不仅仅写了鸭蛋。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在借小小的鸭蛋表现                    

学生在默读完课文后,基本能读出作者是在借鸭蛋表现故乡情和童年趣的。

笔者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哪些写故乡和童年的作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总结道:

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有无数文学作品都是以故乡,以童年为主题的。我们中国人会背的第一首诗往往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契诃夫的《凡卡》、高尔基的《童年》,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中外作品都是以童年为主题的。小小的鸭蛋表现的却是故乡和童年,这一文学的大主题。每一滴露珠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写小事物也能表现大主题。我们以后写作文,当我们要表现人间有大爱这个大主题时,就不要总写地震、水灾了。当我们要表现和爷爷奶奶的深情时,就不要总把爷爷奶奶写去世了。当我们要表现同学情谊时,就不要总把同学写转学,写出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成锦绣文章。

针对学生认为课文不感人,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主观的、偏激的、“不讲理”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体会其中的深情。这个学习活动是笔者预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了该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先作了一个教学铺垫——通过举例使学生明了散文语言的特点。

    出示幻灯片:

文学以情动人。“情到深处不讲理”。文学语言要求主观。语言越主观,往往表明抒情主人公越动情。

师:我们来举个例子。还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吗?韩麦尔先生这样称赞自己的祖国语言,请同学们齐读。

出示幻灯片:

他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学生齐读韩麦尔的话)

师:韩麦尔这样赞美法国语言,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同意吗?

众生:不同意。

师:美国人同意韩麦尔的观点吗?

众生:不同意。

师:韩麦尔这句话就说得很主观,很偏激。试问,韩麦尔懂几国语言?你要说法语最美,那么你就得把法语和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作过比较后,才能得出法语是不是最美的结论。韩麦尔的话不符合基本的常识与逻辑。但是,正是这不合常识,不合逻辑的语言表明了韩麦尔对祖国无限的爱。你想啊!他对祖国的爱让他丧失理智,不顾起码的常识,这是多么深沉的祖国之爱啊!真是“情到深处不讲理”。《端午的鸭蛋》是抒情散文,凡是抒情的语言都是主观的,不讲理的。课文中有很多主观的、偏激的、“不讲理”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这些地方饱含着汪老的深情。

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就能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特点来体会课文的深情。鉴于学生阅读素养有限,笔者决定通过师生共同赏析课文中的句子,为预设的主要学习活动作进一步的铺垫。

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比较北京咸鸭蛋和自己家乡高邮咸鸭蛋的。我们齐读一下,从倒数第4行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读到这段结束。

(学生齐读)

师:汪老的这几句话有主观、偏激之处吗?

生:北京的浅黄色蛋黄的咸鸭蛋与高邮的通红色蛋黄的咸蛋,只是颜色不同,风味不同,本没有高下之分。可是作者因为热爱故乡,主观地认定家乡高邮的鸭蛋更好。

师:你说得很好!北京和高邮的咸鸭蛋的确只是风味不同,本没有高下之分。作者吃惯了家乡的咸鸭蛋,先入为主,说自己家乡的更好,这也很正常。因为“月是故乡的明,水是家乡的甜”,谁不说俺家乡好呢?可是作者却这样评价北京的咸鸭蛋。请同学们齐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不屑一顾的语气。

师:请同学们用不屑一顾的语气把这一句读三遍。

(生自由读该句三遍)

师:这句分明是在感叹,和他家乡的咸鸭蛋相比,北京的咸鸭蛋简直就没有作为咸鸭蛋的资格。这就太过分了,太蛮不讲理了。把外地的咸鸭蛋贬斥得太过了。汪老为什么会如此蛮不讲理呢?

生:汪老爱家乡的咸鸭蛋爱得是太深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类似这样的句子,体会汪老的深情。

经过这样的教学铺垫,学生逐渐能从课文语言的特点上体会汪老的深情。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从文本中主要感悟出以下内容: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你汪老走遍了上海所有卖咸鸭蛋的店铺了吗?你没有调查完全上海卖咸鸭蛋的店铺,你就不能说“必用”这么绝对的话。汪老说这么绝对的话,是因为太爱家乡的鸭蛋了,对家乡的鸭蛋太自信了。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既然都是鸭蛋,就能相比。什么叫“完全不能相比“?这只能说明作者对家乡的鸭蛋过于偏爱,因而“蛮不讲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说他乡的鸭蛋发干、发粉,可以理解。但是说他乡的鸭蛋吃起来像嚼石灰,就贬斥太过了。石灰能吃吗?说他乡的鸭蛋简直就不能吃,太不符合客观实际了。汪老为了赞美自家的鸭蛋,把他家的鸭蛋说得也太差了。可见,汪老对家乡的鸭蛋用情太深了。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油亦走散。

作者对袁枚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作者显然是认为袁枚是个“空头理论家”。既然是“空头理论家”,袁枚的话就是不可靠的。既然袁枚的话不可靠,那么袁枚对高有鸭蛋的赞美也就不可靠。然而这个“空头理论家”一条对高邮咸鸭蛋的赞美,却让作者 “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深感荣幸了,甚至还不嫌文长,全文摘抄。汪老,你干嘛摘抄啊?你不是说袁枚是“空头理论家”,他的话不可靠吗?爱让智商降低。汪老爱得昏头了,连自相矛盾都不顾了。汪老爱家乡的鸭蛋爱得无可救药。

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鸭蛋壳的透光效果显然要远次于练囊的。要是车胤真用汪老的办法读书,他的眼睛早就瞎了。汪老的办法实在糟糕,可是他却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为了赞美家乡,赞美家乡的咸鸭蛋,汪老竟然到了如此不顾常理的地步。爱又一次让汪老“智商”降低。

课文最后两句,汪老客观理性地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差不多主观偏激了全文的汪老为什么结尾又客观起来了呢?这一点很值得琢磨。这个问题难度较大,笔者直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学生参考。

师:汪老最后两句客观理性的话,其言外之意也许就是“你们看啊!我一点都不主观偏激啊!我并没有蛮不讲理,我是很客观理性的啊!我前面说的也很客观,我家乡的鸭蛋就是天下第一。”

针对学生认为课文语言平淡,没有文采,没有味道,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感受语言有味之诗文点缀。在这个学习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感受不成功的诗文点缀,得出成功的诗文点缀起码要有两个标准:读起来顺畅自然,用文言比用白话表达效果更好。而后让学生用这两个标准来感受课文中的诗文点缀。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感受到汪老诗文点缀的艺术魅力。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已经能在习作中引用诗文。为了学以致用,提高他们诗文点缀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仿写教学。

出示幻灯片:

写几句话。要求这几句话必须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 “多矣”“与有荣焉” “尤为别处所不及”中的一处,或者引用你学过的任何一句古诗古文。字数控制在30字左右。

要求:读起来顺畅自然即可。

现摘录两则学生的仿写。

我做过的作业多矣,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难的作业。

吾日三省吾身,吃饱了吗?玩好了吗?睡足了吗?

课文的语言很耐读,值得反复把玩的句子很多。为了把语言品味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笔者设计了课堂留白。

出示幻灯片: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师:这句话很平常吧?我想,如果让我来写这句话,我肯定会写成……

出示幻灯片: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产鸭子。 

师:大家朗读一下原文和老师的改句。

(学生朗读)

师:琢磨一下,和原文相比,老师的改句失去了些什么?同学们,课文中类似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还有不少。但下课的时间快到了。只有请同学们课后在文中找一找,品味品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或许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幻灯片:

我们不能被某些经典作品平淡的外表所误导,而将它束之高阁。反复地读,一头扎进经典作品中,似乎平淡的经典作品就会向你展示它隐藏在平淡深处的深情和深意。用课文的话来说就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笔者请学生齐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宣布下课)

行文至此,小结如下:

1《背影》《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之类的经典散文,我们必须反复细读。我们要尊重自己的阅读初感。我们的阅读初感往往与学生的阅读初感并无本质差别,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反复细读文本,研读与文本相关的研究文献,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使我们获得能引领学生超越阅读初感的语文素养。

2、重视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以此为教学的起点。

3、设计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细读文本中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语言即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特点来细读文本,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为了能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不可少的。

4、课堂留白。让学生带着思索离开课堂,把对经典散文的玩味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最后更新[2015-10-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