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要成长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有真学问的真名师,除了天赋、勤奋、才气和阅历经历之外,善于思考是最重要的。善于思考的首要标志是思维合乎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而不是胡搅蛮缠。
有一位有个性、有才气的年轻语文教师,曾和我有些学术上的交集。但交集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年轻人只愿意听肯定的话,不愿意听人指出他的某些观点有偏颇之类的话,因而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常常显露出不顾逻辑的冲动、颟顸、莽撞,甚而至于有些不讲道理到胡搅蛮缠的程度。他可能是把这些表现当成是学术个性。
例如,我的文章中有一个很一般的观点,即认为立人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说“立人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理论界一般都接受的常识么?我根据我的学识判断,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位年轻人偏不同意说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立人,他的理由是:立人是整个教育的目标,立人的目标不能由语文一科单独完成。我问他:你在哪里看到赞成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立人的学者,其意思是说立人只是语文一科的目标?如果立人只是语文一科的目标,那还要其他学科干什么?有这样缺乏常识的学者么?但这位年轻人不听,他坚决地反对立人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这样的观点,坚持认为他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就算你的观点是合理的,别人的观点就一定是错误的么?
显然,这位年轻人在探讨学术问题时,没有形式逻辑的特称、全称概念。我对他说,我们常常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不能有诸如眼科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心外科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耳鼻喉科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的说法么?非要说成眼科医生的职责是治疗眼病、心外科的医生职责是做心脏手术、耳鼻喉科医生的职责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才是对的?正如医院每一科的医生都是以治病救人为目标,只是各科医生达到治病救人的目标之途径不一样的道理相同,学校各科教学都是以立人为目标,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由于学科特点而有所不同罢了。
做学问当然要有学术个性。没有学术个性的人,其学问的境界不会高。但学术个性不只是表现在坚持自认为正确的东西上,也包括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的某些观点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加以适当修正,而不是仅仅出于爱面子就罔顾事实、不顾逻辑地不讲道理甚至胡搅蛮缠。一个年轻人的学问前途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无论本人还是其他人都很难对这种前途进行预测,但可以断定的是,一个追求学问的人,如果思维方式不科学且坚持不改(要改很难),无论多有才气,都算不得是真正的聪明,在学问的道路上,大约的确是走不远的。
(2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