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小说细节教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白胜唱词”为例兼与王相武老师商榷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汪洋
不久前读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4年第5期王相武老师的文章《别小觑歌谣的作用——兼与汪洋老师商榷》一文。笔者十分感谢王老师对本人《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的关注与欣赏,但对该文认为笔者“小觑了歌谣的作用”,未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胜唱词,这一观点不敢苟同。
《智取生辰纲》一文数千字,相对全文情节而言,白胜唱词只是小说一个很小的细节。然而,小说之美美在细节。细节教学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整篇小说教学的成败。很显然,要教好小说的细节,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小说细节教学内容,即“教什么”。而教什么是否合理又取决于教师对细节解读是否到位,教师是否选取了合适的解读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一文中“白胜唱词”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例,试图就小说细节教学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粗浅的论述,并与王老师商榷。
一、要在整体中解读细节
解读小说的细节,不能离开小说的整体情节。正如王老师文中所言:“理解文学作品一定要站在全文的高度,有了这一高度才能看得更全面、透彻。”那么要合理地解读白胜唱词,我们就须要关照小说的整体情节。
很显然,《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整体情节是杨志与吴用的较量,最终吴用智高一筹,战胜杨志;《智取生辰纲》一文是通过杨、吴较量的情节来表现杨志的性格与吴用等人的智慧。联系小说的整体情节与人物形象,笔者以为,白胜唱词在文本中的主要意义就是引诱杨志等人上钩,表现吴用、白胜等人的智慧。
《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整体情节是杨志一行人的艰难前进(1到4段)与杨吴两拨人相遇后的情景(5到12段)。很明显,5到10段是核心部分。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5到10段中吴用等人智取行动分解为三个步骤:
1、充分的侦查。联系全文来理解第5段中“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一句,我们发现,这个“影着”的人应该一直都在侦察扬志等人。正因为此人的充分侦察才使吴用等人对杨志等人的行走路线、行走时间、行走速度了如指掌,甚至对其内部矛盾也非常清楚,从而断定疲惫不堪的他们必然会在中午时的黄泥冈停下来。黄泥冈是下手的好地方,因此“影着”的人主动在此时此地 “暴露”自己,准备下手。智取行动的第一步是充分的侦察,准确的判断。
2、稳住对手。细细品味第5段中吴用等人与杨志的对话,我们发现吴用一番话有两个核心内容——我们和你一样,也是客商;太热了,我们要歇一歇。从众心理使杨志再也无法阻挡部下休息。吴用等人三言两语就让要急着赶路的杨志停了下来,把对手稳住了。智取行动的第二步是让对手停下来,稳住对手。
3、引诱做戏。白胜在遭到怀疑时前后一共说了5次“不卖”,如此反复说“不卖”是为了让对手相信自己真是卖酒人,从而一定要把酒卖给对手。 “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立在桶边”喝说明吴用等人担心若把酒提走喝,精明的杨志会怀疑他们没喝这酒。吴用等人喝了剩下的一桶酒中的一瓢后,才在夺酒吃的掩护下下药,这是吴用等人根据杨志的性格和心理而采取的强化策略。从白胜唱歌到下药的系列情节都是吴用等人在摸透了对手的性格和心理后而采取的富有针对性的做戏,步步强化,最终引诱对手上钩。这就是智取行动的第三步。
白胜唱歌是吴用等人智取行动第三步骤中的第一次引诱。让我们来看白胜的唱词: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歌谣前两句渲染热的程度。杨志等人听到这样的唱词后,心理上会感觉更热。本已疲惫不堪的、口渴难忍的他们会更加难以忍受。后两句写农夫和公子王孙对炎热的反应。其潜台词就是,这么热的天,公子王孙把扇摇,你们该怎么办呢? 我这儿有酒啊!
从小说的整体情节来看,课文5到10段的整体情节就是吴用等人在充分侦察对手,充分研究对手的性格和心理等基础之上,以对手难以抵挡的引诱和富有针对性的表演做戏最终让杨志等人上钩。白胜唱歌是这一整体情节中的一个细节,是智取行动的重要一环。从小说人物形象的整体表现来看,这篇小说除了表现杨志的性格和命运外,就是表现吴用等人的智慧。白胜的唱词是吴用等人智慧的一部分。
王老师认为,该歌谣“写出了一组强烈的矛盾:‘急’与‘闲’。作者巧妙地借农民的‘急’与统治阶级的‘闲’的对比,来深刻反映北宋时期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即剥削者与被压迫者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由此,王老师认为该歌谣的真正作用在于“表达本篇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如果抛开小说的整体情节,王老师的分析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是王老师的分析明显没有顾及到《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整体情节。说《水浒传》的主题是“官逼民反”自然是合理的;但是,说《智取生辰纲》一文的主题是“官逼民反”就大而无当了。课文的主题就是表现杨志的性格与命运以及吴用等人的智慧。小说并没有表现“官逼民反”的整体情节与细部刻画。这从原著第16回的标题“杨志押运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也能看出端倪。
所以,当学生体会出,白胜唱歌是为了引诱杨志等人上钩时,笔者以为该歌谣的文本价值已经在课堂上实现了。
二、选取合适的解读作为教学内容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这样写道:“凡是艺术的表现(连同诗在内)都是‘象征’(symbol-ism),凡是艺术的象征都不是代替或者翻译而是暗示(suggestion),凡是艺术的暗示都是以有限寓无限。”以有限寓无限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文学文本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尤其是经典文学文本的价值是无限的。这就是所谓的“经典常读常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智取生辰纲》中白胜唱词的文本价值也是无限的。如果站在《水浒传》整部小说的高度来解读白胜唱词,得出它的主题是官逼民反的结论也是很合理的。王老师的解读正是如此。
经典文本的价值是无限的,但是文本价值不等于文本教学价值。只有当文本进入课程,其价值才能部分转化为文本教学价值。通俗地说,面对一篇经典作品,面对初三上学期的学生,我们应该把经典作品的哪些价值确立为教学内容。
笔者以为,王老师对白胜唱词的解读不适合作为《智取生辰纲》一文的教学内容。
《智取生辰纲》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人教版教材体系中的第一篇经典古代白话小说。该单元安排的五篇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的经典白话小说中节选出来的。该单元导读部分写道:“它们都有引入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从导读来看,教材编者认为《智取生辰纲》等课文的文本教学价值在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
我们爱读小说,是因为读小说让我们很享受,让我们有滋有味,让我们获得审美快感。对于第一次在课本中接触古代经典白话小说的初三学生而言,让他们在《智取生辰纲》的阅读中读得有滋有味,获得审美快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内容。笔者以为王老师对白胜唱词的解读不仅割裂了细节与整体的联系,也是一种模式化的理性分析,很难让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王老师的解读大致可以概括为“通过……,表现……(主题)”,而主题一般都是政治、历史、社会学的宏大叙事。如王老师所分析的“作者巧妙地借农民的‘急’与统治阶级的‘闲’的对比,来深刻反映北宋时期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即剥削者与被压迫者之间不可调和矛盾。”在这样的模式化分析下,文学文本成为印证政治、历史、社会学的样本,其审美意义在理性分析中被消释。“通过……,表现……(主题)”式的解读曾经一度占据文本解读的话语主导权。曾经的“教参”把《范进中举》解读为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把《我的叔叔于勒》解读为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对亲情的腐蚀。《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本身的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鲜明复杂往往在“通过……,表现……(主题)”式的解读中被淡化,被消释。读小说应该有的审美快感也在这样的解读中丧失。将王老师对白胜唱词的解读引入教学会使学生在模式化的理性分析中,丧失对情节生动性的感受,从而难以获得审美快感。
白胜唱词正是课文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一,引导学生感受它在情节上的妙处正是该文本的教学价值。因而,可以认为,笔者选取了合适的解读作为了教学内容。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渐渐感受到白胜唱的歌原来有这样的玄机:白胜会用这样的唱词来刺激对手买酒的欲望……学生在这样的发现中逐步感受到言语的智慧(李海林认为言语智慧是语文课的价值意义),从而自然地进入审美状态。
行文至此,小结如下:
1、在整体中解读细节,方能真正理解细节在小说中的文本价值。
2、小说细节的文本价值是无限的,只有进入课程体系的文本价值才能成为教学价值。符合课程体系的解读才是合适的教学内容。
3、小说细节的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在细节品味中感受言语智慧,最终进入审美状态为教学内容。小说细节不宜成为印证政治、历史、社会学宏大叙事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