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4期《语文教学研究》
“悲欣交集”
——《柳叶儿》文本解读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汪洋
从公开发表的文章看,相当一部分老师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解读为作者借柳叶儿表达了对儿童时代快乐和苦涩的缅怀。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流于肤浅。
纵观全文,快乐和苦涩只是文章的表层信息,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是作者回首童年时“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
又是柳条儿抽芽的季节了。
这是课文的第一句,单独成段。“又是”是课文的第一个词,这个词说明“柳条儿”是作者挥之不去的情结。我们可以设想,与“柳条儿”相关的所有记忆会时时出现在作者的心中,梦中,以致于柳条儿一抽芽,作家就感慨万千,不能自已,必须诉诸于笔端,内心才能平静。写下这万千感慨是作者多年的心愿,因此“又是柳条儿抽芽的季节了”。挥之不去的人生感慨成为课文的开端。
那么,这个挥之不去的人生感慨是什么呢?课文主体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便是解答。
3到13段为课文的主体部分,基本情节可概括为抢柳条(4到10段)和吃柳叶(11到13段)。课文主体部分无论是整体情节,还是细节刻画,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都是作者回首童年时“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
先看整体情节。
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上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村民面对能救命的,但又数量有限的柳叶是不会讲尊老爱幼的,一个“抢”字道尽了当时的情景。既然是抢,就会有不择手段,就会有冲突,就会有危险。不是万分危急,迫不得已,“我”的家人是不会让一个只有八岁的儿童加入这一场危险的生存竞争。平日里以爬树逞能的“我”就因为危险而遭到大人的训斥,但是为了活下去,大人毅然让八岁的“我”在危险中爬到柳树的高处。作者生动地写出了儿时的“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儿童乐天的天性战胜了人间的苦难,这固然是欣慰;但是,美好的童年,人生的黄金时代却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度过,这又是多么的可悲。欣慰与悲情交织在一起,成为抢柳条这一情节的情感底色。
吃柳叶的情节同样如此。课文11段可以概括为,要经过比较复杂的加工柳叶儿才能吃;12段可以概括为,面对柳叶儿做的菜包子,饥饿中的全家只有“我”可以吃饱,吃撑;13段可以概括为,柳叶儿以这样的方式救了很多人的命。柳叶儿能救活在饥饿中挣扎的人们,这是那个不幸年代里的大幸;“我”因长辈的爱而能放开吃“珍贵”的食品,更是那个苦寒年代中少有的美好和温馨。然而,这样普通的柳叶儿也能成为那年月的“美味佳肴”,成为只有急需营养来长身体的孩子才能放开吃的“稀有食物”,这是多么的悲哀。温馨和悲哀再次交织在一起。
再看细节刻画。
课文第9段有一处很诗意的描写。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有读者认为,这一诗情画意的描写与苦难的主题不协调。(见徐雪明.《柳叶儿》是忆苦思甜吗?——兼及课文的几处语言问题[J].语文教学研究, 2009(12))但笔者以为,这不协调的背后正是作者“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湿润的清凉、淡淡的晨雾、缓缓的流水、远处的石桥以及一高一矮的行人,古往今来,这样的画面已被无数的诗词所歌唱。然而,诗意画面中那一高一矮的行人却是要去争抢柳条来缓解全家饥饿的,其行为毫无诗意可言。抢柳条儿的时间是每年的早春。什么是早春?早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早春是用来播种的,早春是用来审美的;抢柳条充饥不应该属于早春,让处于生命早春阶段的八岁儿童加入争抢救命资源的生存竞争更不应该属于早春。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越有诗意,其抢柳条的行为就越是可悲。但是,尚有柳叶儿可抢,可充饥,可救命,又是悲哀中的幸运,真是“悲欣交集”。
课文第10段的景物描写与语言描写也是在不协调中表现作者内心的“悲欣交集”。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对太阳的描写是诗意的,但“我”面对诗意的太阳却想象出极其不诗意的内容:能解馋,能填饱肚子的肉做的大樱桃。抢到柳条后“我”的满足与快乐的幻想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可是,古往今来被无数文人墨客赋予了无限诗意的壮丽初日却被最应该有诗意的八岁儿童想象成填饱肚子的俗物,这又是多么的可悲,真是“悲欣交集”。
在主体部分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之上,文章的结尾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悲欣交集”的人生感慨。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来嚼一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他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有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在这一主旨段中,作者把自己对柳的态度与世人对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在世人眼中,柳是风雅的;在作者眼中,柳是与风雅相对的世俗——食物,是救自己命的恩人。世人眼中风情万种的审美对象却被那年那月的人们当作活下去的食物而挣抢,作为传统审美对象的柳却以食物,这一最世俗的方式拯救了苦难中的人们,幸耶?悲耶?最如诗如画的柳却以最没有诗意,然而又是最温暖的方式(救人的命)成为作者挥之不去的情结,悲耶?喜耶? 真是“悲欣交集”。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严肃与幽默》一文中写到:“而在伟大的诗篇中,悲中往往有喜,喜中也往往有悲,正如典型的如来佛面孔,你说不出那里是悲悯还是喜悦。”《柳叶儿》正是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一部分老师把本文中作者的情感解读为快乐和枯涩和相加,这其实是把作者“悲欣交集”的感慨人为地割裂为两个部分。文中的“悲欣交集”是一个整体感受,悲中有欣,欣中有悲,割裂开来解读难免肤浅。
弘一法师临终前用“悲欣交集”道尽了人生的感慨,宋学孟的《柳叶儿》展示给世人的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