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汪洋:词句反复:文本的密码(《孔乙己》为例)》
出处:感谢汪洋来稿      阅读次数:11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汪洋:词句反复:文本的密码(《孔乙己》为例)

 

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9期《教育研究与评论》

 

词句反复:解读文本的密码

                ——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汪洋

 

      摘要:《孔乙己》在词句上有多处反复:“笑” “又” “中秋”     以及“还欠十九个钱呢”等。教学时,尝试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在小说中的反复,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反复出现的“笑”,反映出“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反复出现的“还欠十九个钱呢”,可以从中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感受鲁迅的讽刺和悲悯。

      关键词:词句  反复  品味 文本

 

不到3000字的《孔乙己》在词句上却有多处不厌其烦的反复,如笑”、“还欠十九个钱呢”等。我以为,对于惜墨如金的小说大家而言,这些反复出现的词句一定是小说在思想感情上的重点着力处,是解读文本的密码。

一、 “笑”的反复:反映“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

“笑”在文本中出现了4次(第42次,第6段、第11段各1次),这些反复出现的“笑”,能够反映出“看客”们的冷漠和恶毒,表现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出示幻灯片,如图1,学生齐读。)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4段)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第6段)

他的眼色……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第11段)

  同学们,请注意“看客”的“叫道”和“又故意的高声嚷道”,请其思考“看客”这样做的用意。

(学生思考。)

  “看客”是要让所有人都来参与对孔乙己的嘲笑。

  4段和第6段的结尾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这两段中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内容是不同的。请想一想,这两处的嘲笑分别嘲笑了孔乙己的哪些方面?第4、第6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4段是嘲笑孔乙己身体上的伤疤,第6段是嘲笑孔乙己精神上的伤疤。第6段是对第4段的递进。

  在这些嘲笑孔乙己的话中,哪句对孔乙己最有杀伤力?

  (齐)“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这句的确最有杀伤力,这话一说出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这是挥向孔乙己最重的一拳。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一开始不说这句话,挥出这击最重的拳呢?一拳击倒对手不是更好吗?

(部分学生跃跃欲试,部分学生陷入沉思。)

生 这些取笑孔乙己的人想慢慢折磨孔乙己,想慢慢享受孔乙己的痛苦带给他们的快乐。如果一开始就挥出最重的一拳,咸亨酒店就不会两次出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了”。

师 慢慢折磨孔乙己,让快乐的空气持续得更久一些。第4段和第6段的结尾说明这些人的目的达到了。这让我想起古代杀人的刑罚。砍头,腰斩都不算什么酷刑。因为一刀下去,犯人就死亡了,痛苦就结束了。最残酷的杀人手段是凌迟,一刀一刀地割犯人的肉,直到割完为止。嘲笑孔乙己的人先是嘲笑他的肉体的伤疤,再嘲笑其精神上的伤疤。这些人要把嘲笑的过程拉长,让快乐的空气持续得更久一些,慢慢折磨他,像凌迟处死犯人一样,一刀刀地割向孔乙己的身体和精神。可以说,这些人就是在凌迟孔乙己。

此时,课堂一片静默,学生的眼神表明他们已经沉浸在文本中了。我决定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深处的秘密。

  请大家齐读第6

(学生齐读。)

  这些人当真不知道孔乙己是识字吗?为什么要这样问?你从这里能发现这些人怎样的恶毒?

(学生疑惑。)

师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这一问的直接效果是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些人不是要折磨孔乙己吗?为什么要让它“神气”呢?

  这是捧得越高,跌得越重。“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看客”一激,让孔乙己陶醉在云端。而后,“看客”又挥出最重的一拳:“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让他从云端重重地跌落到悲惨的现实中。

  看来,他们嘲笑孔乙己的过程蛮有技术含量的:层层递进,从肉体到精神;先把对手捧到云端,再狠狠地挥出最重的一拳,让他从云端重重地跌落。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技术含量这么高的嘲笑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吗?为什么?

  “看客”事先没有商量,这是他们经常嘲笑孔乙己所自然形成的默契。第9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课文第9段的确能表明,他们事先并没有商量。这是他们以孔乙己的痛苦为快乐,在长期嘲笑孔乙己的过程中形成的默契。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这个事实说明,孔乙己的伤疤承受了无数次冷酷的嘲笑。可以想象,这样有技术含量的嘲笑须要经过多少次“历练”才能形成默契。这是一个多么冷酷的过程!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过程,我决定把文本最后一处对“看客”笑的描写留给学生自己欣赏,只简单的提示:“孔乙己都残疾了,都快死了,人们还嘲笑他……”

二、品味“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反复: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

“还欠十九个钱呢”在文本中出现了4次(第10段、第11段各一次,第12段两次)。我以为,可以从中窥探孔乙己的全部悲剧,感受鲁迅的讽刺和悲悯。

(一)品味“还欠十九个钱呢”的第1次出现

(出示幻灯片,如图2,学生齐读。)

孔乙己是这也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第9段)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第10段)

  除了制造使人快活的可有可无的幽默外,孔乙己对咸亨酒店,对鲁镇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孔乙己对鲁镇真正的价值就是他来消费时花的十九个钱” 。

  孔乙己本人为这样认为吗?他会认为自己对鲁镇的价值就是十九个钱”吗?

(学生摇头。)

生 孔乙己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是自命不凡。他不脱下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是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他又向小伙计炫耀“回”的四种写法,说明他有读书人的优越感。”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孔乙己的确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孔乙己对自己的评价与鲁镇人们对他的评价形成巨大的反差。你们在这个巨大反差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若有所思。)

  我感受到鲁镇人的势利和孔乙己的悲哀。人们只有在“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时,才能想到他。这些人太势利了,他们心中只有钱。孔乙己的悲哀是对这一切浑然不知,还沉醉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

  孔乙己自我感觉良好,但鲁镇是钱的天下,人们最看重的是钱。小说12段对这一点做了详细的描述——钱少站着喝酒,钱多去包间慢慢享受。鲁镇的人们也会从“与众不同”的孔乙己身上制造“快活的空气”,但那只是生活的调料,可有可无。然而,孔乙己爱喝酒,也会来消费,甚至会给咸亨酒店带来一些利润。于是,孔乙己的世界与鲁镇的世界便有了唯一的交集。所以只有当“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时,掌柜和小伙计才能想到他。自命不凡而且确有可取之处(比如孔乙己的确有知识,在酒店品行好)的孔乙己在鲁镇人心中真正的地位就是因他喝酒而消费的“十九个钱”,这是鲁镇社会的势利,更是孔乙己的悲剧。

(二)品味“还欠十九个钱呢”的第2次出现

(出示幻灯片,如图3,学生齐读。)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第11段)

  你从此处的“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得比较肤浅。)

  其实‘颓唐’一词在文中也出现了两次——从第6段中的“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和这里的“很颓唐的仰面答道”。从孔乙己的这两次“颓唐”中,你能感受到孔乙已最看重的东西有哪些?

  考上秀才、举人等,取得功名和人格的清白。孔乙己连秀才都没考中,于是清白的人格就成了他读书人唯一的尊严所在。

  你说得很好。功名和人格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学习可以不行,但做人一定要行。小说两次对孔乙己颓唐”表情的描写还是有所不同的。你们从这个不同中能感受到什么?联想到什么呢?

  第一次只写道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而第二处却写道他“很颓唐的仰面答道”,多一个“很”和“仰面答道”。 孔乙己连秀才都没考中,于是清白的人格就成了他唯一的尊严所在。然而,残酷的生活却使孔乙己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酒菜钱。可是,被打断腿的他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还清这“十九个钱”了。此时的他自知来日无多,面对掌柜讨要欠款,他已没有勇气面对,而“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欠钱这么久不还,这不符合孔乙己做人的原则。但是,此时的他很明白,自己很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还上这十九个钱了,很可能要带着永远不能清白、不讲信用的耻辱离开这个世界了。他感到没脸见人,于是“很颓唐的仰面”

(学生鼓掌。)

孔乙己既没有功名,也最终丧失了人格——带着永远拖欠的“十九个钱”、永远不能清白的憾恨离开了人间。我们可以想象,孔乙己离世前又是怎样的颓唐。这“还欠的十九个钱呢”象征着孔乙己的人生追求(功名和人格)全部落空。

(三)品味“还欠十九个钱呢”的最后2次出现

(出示幻灯片,如图4。)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为了让学生的品味走进文本深处,我先后提了两个问题:

1)孔乙己在文中正式出场了两次。和第一次出场时(48段)相比,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时(11段)在精神状态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让孔乙己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

2你从这两处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中感受到什么?

有了前两次“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品味过程,学生此处的品味相对深入了一些。在我的点拨以及生生互动中,学生主要品味出以下内容:

1尽管咸亨酒店的人们麻木冷酷的嘲笑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但笑是笑不死人的。真正使孔乙己走向绝路的是他“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不得已偶尔偷窃度日。小说的整体情节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尽管被人嘲笑,受人侮辱,但他跟别人争辩得涨红了脸,用“之乎者也”为自己辩护,闲来还关心小伙计的读书,这一切表明“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价值观能使孔乙己置他人的嘲笑以不顾,顽强地自我地生活着,其生命力还是很旺盛的。第二次出场的孔乙己因不会谋生,挣不到养活自己的钱,而偷盗丁举人家,被打断腿。孔乙己从身体到精神被彻底摧垮。当他出现在酒店时,他脱下了几十年都不舍得脱下的长衫,“穿一件破夹袄”;原本清白的脸变得“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面对别人的嘲笑,他没有再“涨红了脸”地争辩。生活在书中世界的他没有再用“之乎者也”为自己辩护。孔乙己两次出场情景的对比表明,真正将他推向深渊的不是人们的嘲笑,而是考不中秀才的他因不会谋生,挣不到足够养活自己的钱,而难免偷窃盗的事实。

2)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有不重视谋生能力的传统,所谓 “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是难以生存,也以“安贫乐道”来固守贫穷。孔乙己就是这样的读书人,已经穷困潦倒,将要讨饭吃,他还以“君子固穷”来为自己辩护。如果孔乙己能多花点心思和力气在谋生上,凭着自己的一手好字和高大的身材,何至于斯文扫地,干偷窃的勾当。孔乙己推崇“君子固穷”的圣人教诲。可是,讽刺的是,正因为孔乙己挣钱能力不足而丢掉了读书人最重要的尊严——清白和信誉,而带着永远不能清白的“颓唐”含恨死去。掌柜4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道出了社会的冷酷,更道出了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最后,在学生品味的基础上,我总结道:

关注知识分子的谋生能力是鲁迅作品的重要内容。《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君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被涓生抛弃后,只能屈辱地回到自己已经背叛了的封建家庭。鲁迅在《伤逝》中写道“人必须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鲁迅在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时,反复强调:“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孔乙己》除了反映“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鲁迅语),也反映了造成落魄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谋生意识和谋生能力的欠缺。传统知识分子若未能“学而优则仕”,大多生活落魄。而这又大多和他们“君子固穷”、“视金钱如粪土”的思想观念有关。孔乙己正是这样的读书人,他“固穷”,但让他走上绝路的正是他的“穷”。因而“还欠十九个钱呢”在小说中的多次反复是鲁迅对孔乙己思想观念的讽刺和鞭挞。“十九个钱呢”既是讽刺,也是悲悯。一般情况下,人死了都会有一个葬礼。孔乙己的死没有葬礼,社会对他的唯一纪念就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伴随孔乙己离开这个侮辱过他,损害过他的世界的只有掌柜冰冷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当然《孔乙己》一文中的词句反复不只这两个,其他的还有一些。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词句的反复,有助于其细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处。


最后更新[2015-10-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