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文化沉思
文章标题: 《[转载]古代粉丝也疯狂》
     阅读次数:107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古代粉丝也疯狂

[转载]古代粉丝也疯狂

2015-10-10 21:1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看过电影《河东狮吼》的朋友应该都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宋朝超级明星苏轼先生开个人演唱会,苏东坡在台上且歌且舞,台下粉丝如痴如醉,连皇帝也来捧场。虽是戏说,但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从来都不乏超级明星和狂热粉丝。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其实就是咱们以前说的“追星族”。但是追星族这个词早已被时尚所抛弃,不知从何时起,“粉丝”一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中,无数痴男怨女加入其中,乐此不疲。说起来,粉丝是现代时尚的代名词,但是追溯起来,中国的古代不仅有许多粉丝人群,而且也与现代的粉丝一样,对于自己偶像疯狂般地崇拜。那么,中国古代的粉丝到底有怎样的疯狂追星行为?

  李白粉丝三千里“追星”

  第一个最具粉丝人气的文坛巨星是李白。

  据考证,粉丝一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大唐王朝,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身边就拥有众多的粉丝。当时李白的粉丝级别最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这位跻身中国四大美人之列的唐朝大美人对李白的诗歌爱不释手,因此才演绎出高力士脱靴、李林甫磨墨的千古佳话。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也是李白的粉丝,因此,她把李白推荐给了皇帝哥哥,才让李白在京师长安过了一把官瘾。

  当然,李白最疯狂的粉丝当属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他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当时他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双手捧上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李白深受感动,投桃报李,一气呵成写下《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回赠魏万,鼓励这位年轻人。

  李白的另一个粉丝汪伦,因为诗仙的一首《赠汪伦》而名垂千古。汪伦曾在桃花潭畔修建一幢豪宅,特意把偶像李白请到他的私家园林作为贵宾盛情款待。此地的美景、美酒和汪伦的真挚情谊让李白不禁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名句。

  杜甫张籍的“补药”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身边也不乏粉丝的热捧,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平生写诗四百多首,最有名的诗就是《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虽然大有诗名,但他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很是不解,就问道:“你为什么把杜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就会写出和他一样的好诗了!”由此看来,张籍追星的疯狂程度比李白的那位一追三千里的粉丝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不知张籍日后成为著名诗人,是否是服用杜诗灰烬起的作用。

  宋代有个人叫吴居厚,这位做到门下省侍郎的达官,绍圣(1094—1098)年间做着户部尚书,另外一个叫叶涛的人做着中书舍人。那时候官员上早朝之前,都在待漏院集合。因为起得太早,大家都没有睡够,都会坐在凳子上靠着墙壁小睡片刻,不再交谈。只有这位吴居厚先生,每次一到,也不管他人愿意不愿意,都要拉着他们讨论杜甫诗,以至于人们都不堪其苦。中书舍人叶涛为了逃避讨论杜甫诗,常常坐到门外屋檐底下。有一天,暴雨骤至,潲到屋檐下。人们纷纷招呼叶涛进屋避雨,他就是不进屋。问他为什么,他答:“怕老杜诗!”同僚的反应,叶涛的行为,都反衬出吴居厚对杜诗的痴迷。

  白居易中唐的文学品牌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坛上久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

  当时,荆州有一个叫葛清的人,是位狂热的“白迷”,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还请人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不过,白居易的粉丝最高级别是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唐宣宗李忱。唐宣宗对于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诗歌赞美有加,曾写诗赞白居易说:“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长恨歌》后来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

  受到广泛崇拜的白居易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还是诗人李商隐的“粉丝”。据《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白居易既做偶像,又做粉丝,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苏轼北宋的全民商标

  到了宋代,最受欢迎的天皇巨星要数苏轼苏东坡了。说起来,苏东坡的粉丝虽然没有唐朝粉丝那样疯狂,但是,他无疑拥有最大的粉丝群体。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文影响之大,而且他多才多艺,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加以模仿。例如与他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被贬海南儋州后为了避暑所戴的椰子壳,也被人争相效仿,称为“东坡帽”。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都会变成众人收藏抢购的对象。

  有个人叫陈师道,本来字“履常”,因为崇拜苏东坡,改字“无己”,意思是为偶像而忘我,眼里只有偶像,没有自己了。再后来,苏东坡被下放到湖北黄冈,自己在东坡上开荒种地,号为“东坡”,陈师道也跟着改名,号为“后山”。类似的做法在《太平广记》里有记载:早在唐朝,李白名满天下,他有个粉丝也因之改名叫“李赤”。

  苏东坡在杭州出任通判时,一天与朋友在西湖喝酒。有一位年过三十的女子追慕他,竟置公婆的责怪于不顾,只身乘彩船来访,为其弹筝一曲。

  多年后,晚年的苏东坡离开海南时,那里天气非常炎热,他披着衣服坐在船上。面对运河两边成千上万个慕名跟随观看的人,他只好笑道:“这许多人可不要看杀了我!”其实,苏东坡做官的地方很多,每一次调职离去,都有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为其送别。苏东坡的粉丝之众,由此可见一斑。

  柳永青楼女子的最爱

  柳永是婉约词的鼻祖,曾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经典名句。只可惜他虽然名满天下,却一生职场失意。这个写得一手好词的风流才子原本已经中了科举,却因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恼了皇帝,皇帝一句“何要浮名,且去浅斟低唱”,柳永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流连于烟花巷陌,沉醉于温柔乡里,低吟浅唱,纵情风月,虽然失了一时浮名,却收获得粉丝千万,“杨柳岸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排行老七,人称“柳七”,当时青楼中有言:“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死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轰动一时。“群妓合金葬柳七”,也是粉丝史上的传奇啊。以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带着美酒到柳永墓前祭奠,时人谓之“吊柳会”。后人有诗题柳永墓:“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如众红裙。”

  古代也有“脑残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官到广东惠州后,住在惠州西湖旁边,与一位姓温的都监为邻。温都监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佳龄,长得美如天仙,又爱好文学,因而自视清高,父母多次为她提媒,都不中她的意。温氏少女久闻苏东坡大名,对苏东坡的学问更是钦佩不已,如今竟然能和他崇拜的人为邻,自然是很想看看苏东坡人长得如何。

  当时男女授受不亲,姑娘虽与苏东坡为邻但没有机会接触,只好每天晚上隔着窗户遥望苏东坡。有一天,她情不自禁地悄然来到窗下偷看苏东坡庐山真面目。那知不看犹可,一看之下,温家小姐竟为苏东坡的才气与风度所倾倒,从此几乎每晚都要在苏东坡窗前逗留。

  温都监发现了女儿的行动后对女儿严加训斥,但女儿却态度坚决地说,她愿意嫁给苏东坡作小妾,因为她爱东坡。温都监虽然觉得此事太过荒唐,但看女儿态度如此之坚决,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准备择日托人向苏东坡提亲。哪知就在这时皇上突然降旨,将苏东坡贬到更远的儋耳(海南岛)。苏东坡接到圣旨后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前往。因为时间紧迫,温都监根本没有机会提亲。

  苏东坡走后,痴情的温氏少女竟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单恋成疾,竟然香消玉殒了。一年后,苏东坡又返回到惠州,闻知这一哀怨凄婉而动人的爱情悲剧后,深深地被这位姑娘的痴情所感动。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苏东坡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墓前,吟诵了一首寄托哀思的《卜算子》词:“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写了青年男女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自明朝万历年间公演以来,久演不衰。

  当时江苏扬州有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名叫金凤钿,寂寞沉闷,初读《牡丹亭》只想消磨无聊的时光,没想到很快便被《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以至于茶饭不香,“读而成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整天要么日夜展卷,吟诵不辍;要么把书抱在胸前,幻想着写这本书的人是何等模样。后来,她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流,给汤显祖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书信,倾诉了自己对《牡丹亭》的喜爱程度,并大胆地向汤显祖表白说,“愿为才子妇”。

  书信寄走后,金凤钿望眼欲穿,苦苦盼望着汤显祖的回音,但她寄出去的信仿佛泥牛入海,毫无音讯。无奈,她只好靠读《牡丹亭》勉强度日。由于她对汤显祖思念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后竟然一命呜呼。临死前她留下遗愿,求亲人安葬她时在她身旁放一本《牡丹亭》。哪知金凤钿刚刚死去,汤显祖就来到了她身边。原来由于古代通信不发达,汤显祖接到金凤钿书信已是几年后的事。见书迷金凤钿因他而死,汤显祖非常感动,出资厚葬金凤钿,“月余始返”。

  (
时代商报 2013年08月04日 


最后更新[2015-10-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