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雷声: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特异吗?》
     阅读次数:417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雷声: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特异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特异吗?

——对王熙凤出场的一点异议

四川大学附中  雷声

(作者现在深圳市第六高级中学工作)

(发表于《语文报·教师版》) 

随着林黛玉的脚步,扣开贾府沉重的门环,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课文所选的这一段来看,王熙凤无疑是写得最生动、最精彩的一个。她的出场就很不一般: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很多参考书包括教师用书都对这个简短的出场交代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最后,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足可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在贾府的重要地位云云。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封建社会社交的正常现象,王熙凤说了话再走进正房,正是王熙凤熟知礼仪的表现,作为一个大家闺秀,这一举动毫无特异可言。

《礼记》上说:“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从跨进大门,到登堂、入室,这些问询、发声、下视的动作都着眼于避免贸然,体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特别是人在进门入户之前,一定要发出声音,以此让屋子里的人知道自己的到来,使其有所准备,避免唐突,消除误会。《礼记》上还记载,如果门前放有多双鞋,那么要进去的人更要高声了,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来窃听的。

《春秋列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时吴国著名的勇士要离当众侮辱了另一勇士椒邱诉,椒邱诉就夜半来刺杀要离。当椒邱诉直入内室将剑架在要离颈上时,要离当即指出“入门不咳、登堂无声,有掩袭之心,是不肖也”,椒邱诉看到要离早料知自己要来,又听到要离对自己无礼入户的指责,羞愧不已,“乃投剑于地,以头触牖而死。”(《东周列国志七十四回》)可见,“将上堂,声必扬”是日常的一个基本的礼仪。

段玉裁《说文》对门的解释也可佐证,“门,闻也。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段玉裁是以声训指出了门的功能。

总之,在封建社会,入户上堂时扬声是普遍的礼仪,王熙凤在进入堂上前发出声音是再平常普通不过的了,课文中其它人物的出场也没有一个是蹑手蹑脚悄悄而来的,一般都在进入前由丫鬟仆人在外高声传话,同样也是“将上堂,声必扬”。

当然,王熙凤的出场的确有特异之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王熙凤的无礼并不在于她出场时先说了话,而是在于她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而且是笑着说的,这与众人的轻言细语和正房中气氛的恭肃很不一般,所以黛玉才会感到“放诞无礼”。我们老师在分析的时候,千万不可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也归为王熙凤“无礼自专”的一条,这可是冤枉了深谙礼节之道的王熙凤啊!

 



最后更新[2015-10-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