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深圳有一位老师给我发来两封匿名电子信函(二信将收入即将出版的《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信中有这么一段:“不难发现,语文味流派的代表人物,或者说主要的理念实践者其实只有程少堂先生一个人。不管平时程先生以为有多少粉丝在身边追随,真正奔程先生的理念而去的终究是少数。我觉得程少堂先生自己心里都应该感受得到,一旦他退出深圳语文教研一线,语文味的红旗还能扛多久,这真是一个问题。所以,程少堂先生眼下最需要做的事,不是在各地去借讲课之名,显摆自己的才识(也许他本无此意),而是应该大力培养真正有心语文味理念的接班人才是。程先生当然比别人更清楚,没有后继人,他的理念,他的理想,都是一个笑话了。”
我给他的回信中有这样一些内容:
“我做语文味也好,做其他事也好,就从没指望过后继有人,没指望过有人继承我的所谓衣钵。不客气地说,没有发现周围的谁谁具备这种素质。我说的素质,是个综合概念,具体说,没有人有我这样的经历,有我这样经历的人没有我这样的知识结构(我本科中文,研究生学教育,而且打通),有我这样的知识结构没有我的毅力——你现在能找到十几年专心做一件事的人吗?我看只有我了。
“还有笔头。我的文章不算好,但是在中国语文界我的论文属常有新论,即经常提出一些新概念;我的散文常能把人感动落泪。而工作室的人,以及工作室之外的许多老师,这方面我都看不上。
“至于你说的‘没有后继人,他的理念,他的理想,都是一个笑话了。’‘笑话’倒不至于。我来了,我做过,如是而已。没有更高要求。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何况,天空已有翅膀的痕迹了。
“不过,我真不担心我退休后语文味的红旗能打多久。为何?连我自己都没有打算永远打下去,所以我也根本没有担心过能打多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语文味的旗帜打一天是一天啊。毛主席伟大吧,他一死,还不是按邓小平的干。实际上,我退休后也准备关闭语文味网站,即使不关闭,也会用它来做别的事,比如写小说。自娱自乐。
“不过,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到大,到今天,从没有指望有人帮我(虽然有时遇到贵人能人帮我一下),基本上是靠自己——这世界,除了你爹你妈,谁会真心帮你呢?
“再说接班。李白培养谁接班?马克思培养谁接班?要接班人的理论不是好理论。无就是有。真正的好理论,是不需要培养接班人的,不需要培养接班人,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渗透千千万万人。语文味是小理论,但是,就语文味而言,也没有人能接我的班。不过,有信心的是,语文味这个词也许能留下去。更有信心的是,十年间就做到这个行当的全国前沿,进入大学教材,在深圳教育界,以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出现。不信走着瞧。
“‘或许程先生其实就只是在清醒地玩着一个孤独者的游戏?’这句话我最喜欢,於我心有戚戚焉。不过‘中国的语文教育原本就没有未来?’言大,也太悲观。所有的事,连夜百合都有未来。只不过充实过一辈子,不乌合于众。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起舞弄清影,何必在人间。一骑绝尘总是孤独的。但是,当即使是千军万马你也遥遥领先,回头一笑百媚生的时候,那种孤独,谁说不迷人?记得我命的模拟考试作文题吗——最称心如意的是那个旷世的黄药师,他有一个自己的岛,这岛外人的进入是不允许的;这岛上桃花盛开,山石奇秀,他有箫有剑有明月有好风有爱女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因此他懒得与人往还。即便是偶尔的交游,他也兴尽而返,何必见面;江湖上的传言里他是一个妖魔化的人。经常有人误解他,把猪拉的狗拉的说成他拉的,但他连辩解都懒得。众人向往的或许是帮主盟主的身份,或许是天下归于一身的荣耀,但他不需要,因为他只爱他自己的岛,那只有他那样智力的人才配居住的岛。练武功不一定要练九阴真经,因为它虽是武学的正宗和极地,但天下的武功不是唯一的;交朋友也不一定要交郭洪周段,因为他们虽然有着朋友必须的忠诚,却也有着朋友带来的种种麻烦;但做人却一定要学黄东邪:你可以顽皮,你可以偶尔犯点邪气,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你的美丽的岛。
“语文味就是我的桃花岛。”
由下面附录的文章《众多弟子中,孔子最喜欢谁?》可知,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也就七十二,而真正能传播、发展他的学说的,惟子贡、子夏二人而已。
令我欣慰的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十七年的风雨兼程,从当年的星星之火逐渐演变为烈烈燎原之势,至今天大约的确可以说,语文味已既有了子贡,也有了子夏了。
(2015年10月15日)
附:众多弟子中,孔子最喜欢谁?
深圳晚报2014年12月8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不是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私立教育的创始人,从孔子开始,平民百姓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改变了中国历史,尽管孔子什么也没有改变。
作为一个教师,孔子与其他教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也有喜欢的学生,有不喜欢的学生。今天,先来说说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哪些。
颜回:孔子心头永远的痛
按照通常的说法,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回了。可是,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
颜回的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在早期,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赞赏是最多的。
但是,颜回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死板不懂变通,缺乏创造力。所以,在学术上,颜回对孔子的帮助不大,在事业上对孔子完全没有帮助,甚至自己都找不到工作。
所以后来孔子与他渐渐疏远,并且说:“回也,非助我者也。”
到颜回去世,孔子非常伤心,因为颜回死于贫病交加,孔子感觉这象征着自己所推崇的品德已经不适合于这个世界。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书呆子形象,刻苦学习并且听话,老师通常用他来激励其他学生。但是到后来,这样的学生常常令人失望。
子贡:情商超群的调皮学生
子贡是个富二代,刚入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孔子对他非常头疼,甚至非常讨厌他。在《论语》中,记载了大量的两人之间的争吵。
不过,子贡是个情商超群的人,也是个智商超群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孔子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敬佩老师,而孔子也开始喜欢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子贡比任何学生都要贴心,并且懂得揣摩老师的意图。子贡对孔子的帮助是学生们中最大的,尽心尽力的同时还照顾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孔子能够回国,能够从季孙家得到额外的补贴,都是子贡和冉有的功劳,而子贡都是推动者。
子贡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孔子的学说,推崇孔子为圣人。可以说,孔子能够得到后世的尊崇,子贡功不可没。公正地说,对于孔子以及孔子学说来说,子贡居功至伟。
说起对孔子帮助最大的人,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冉有。可是,孔子喜欢子贡远超冉有,为什么?因为子贡懂得给老师面子。
譬如,孔子非常讨厌学生们去给卿大夫们打工,可是周游列国之后发现学生们似乎也只有这条路可以走,可是自己却不能这么说。于是子贡巧妙地问孔子说“我有一块宝玉,是该藏着呢,还是该找个好买家卖掉呢?”孔子知道子贡的意思,于是说“待价而沽,还是卖掉吧”。子贡因此知道了老师的态度,于是告诉师兄弟们赶紧去找工作。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子贡总是能够既把事情办了,又让老师有面子。譬如颜回去世之后,孔子嘴上说“不要大办葬礼”,心里却希望办得有点面子。子贡知道老师的意思,于是把颜回风光大葬,孔子嘴上说“学生们真不听话”,实际上心里很高兴。
子贡高超的办事能力让孔子到晚年甚至有些依赖他,孔子去世之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每天坐在家门口等待子贡来交待后事,等子贡到的时候,孔子迎面就说:“你怎么来的这么慢呢?”结果,孔子把后事交代给子贡之后去世了。
可以说,孔子与子贡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之间,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相处十分轻松。
子夏:孔子的衣钵传人
长期以来,子夏被严重低估,却不知道子夏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子夏是孔子的小弟子,比子贡、颜回低了一辈,从小在孔子身边长大,十分聪明,深得孔子的喜爱。
在学术上,如果说颜回是个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子夏就是个举一反三、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在孔子眼里,能够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并有所拓展的,能够超越自己的人,就是子夏。
与子夏年龄相仿的几个师兄弟之间常常有些勾心斗角,孔子每次都站在子夏这一边。
孔子说过:“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能够给我启发。于是,孔子修编《诗经》以子夏为首席助手,并且在去世之后将《诗经》传给了子夏。
同样,孔子在修编《春秋》的时候,也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孔子去世时也把《春秋》传给了子夏。孔子一生的成就体现在《诗经》《春秋》和《易经》上,其中两个传给了子夏,对子夏的喜爱和期望可见一斑。
而子夏也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所有学生中,子夏对老师的学说是最有发展的。子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还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不要小看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接近颠覆的发展,从孔子的师古思想进步到了现实主义思想。
正是子夏这种突破性的思想,使得子夏的弟子们在战国初期纷纷崭露头角,李悝、吴起、商鞅三位著名的变法者都出于子夏之门,而子夏本人也被当时的霸主魏文侯请去讲学。著名的“春秋三传”也都出于子夏,可以说,子夏的学说和弟子们改变了中国历史。
从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基本上我们也就知道老师们通常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了。课堂上,老师一定喜欢听话的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会表扬他,好让其他同学也都听话听讲。但是,老师最终喜欢的,恐怕还是毕业之后在事业上有发展的学生。这一点,古今都是一样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2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