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兼及《我的老师》语文味常式与变式教学设计
深圳市坪山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钱冰山
(作者为深圳市名师、深圳市坪山高中副校长)
(本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年第10期)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1]
根据这个定义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识记、理解、运用,继而初步形成语文能力。它是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基点和中心点,不仅是作为单纯的语言来处理,也是初步的语言感知。除了强调其基础性外,更注重其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重视积累
在积累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并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词语积累越多,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另一方面还注意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精彩的语段是全篇的精髓,值得学生去背诵、抄写。
(二)注重运用
准确运用词语是检验学生真正掌握词语的重要手段,常常采用近义词辨析和写话的方法。既可采用单个词语写话,也可选取几个各自独立的词语连缀成一段话,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改写和口头作文等,从而形成语言能力。如教学《我的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温柔”“狡猾”两个词语写一段话。
(三)加强诵读
加强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让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风格、情感、质地、气势和表达等方面的大体的感受。针对文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特别用意的词句加强诵读,能增加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感知力。如《邓稼先》一文的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等,通过加强诵读,学生基本可以把握文中邓稼先的人格特征和作者的情感。
二、文章分析
曾祥芹认为文章教法是语文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原则多半是由文章教学原则引发出来的,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通常以文章为单位来组织实施,语文教学方法一般采用文章教学法,即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过来回,即使是文学作品也要求把它当作普通文章来教。无论这些‘例子’是文章,还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文章读写能力。”[2]我们有保留地赞同曾祥芹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先把文学作品当作普通文章来教学。
语文味教学法所指的文章主要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即现代文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范围,因此比传统意义的文章概念的外延要大。它是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重点。
(一)学习材料的选组
这里所说的材料的选组,是指写作时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在写作过程中,一般会围绕主题选择有价值的材料来表情达意。而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既指有意义(寻求生命的依托、家园、故土等)的材料,也指有意思(情趣、味道等)的材料。
语文味教学法在学习材料的选组时,首先是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其次学习材料的组织。而在学习材料的选择方面,不仅关注有意义的材料,更关注有意思的材料的学习。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特别注重文中所选择的“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以及美女蛇的传说、雪地捕鸟、三味书屋里折腊梅花、寻蝉蜕等有“意思”的材料来学习,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有“意思”的材料而不是选择有意义的材料,继而达到领悟文章情感的教学目的。其实,这些材料既有意义,更有意思(趣味)。
让学生初步明白了如何选择材料之后,再学习如何组织材料,就相对容易了。如教学《我的老师》,本文记叙了七件事,为什么详写最后两件事?课文主要表现老师的品质和“我”对老师的爱戴之情,在材料的安排时,当然要选择最能影响“我”成长的事情(排解纠纷)和最能表达“我”的情感(梦里寻师)的事情来详写。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组织材料,这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手段。
(二)借鉴表达的方式
记叙文在行文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以叙述、描写为主,以议论、抒情为辅。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叙述的详略,人物描写的途径,环境描写(直接、间接)的作用等;还要学习在记叙的基础上辅以议论、抒情的作用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这是记叙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二,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当然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基本追求。
如教学《我的老师》,问题一:如果把文中开篇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之先生”这句话换成“我小学时候的老师是蔡芸之先生”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更换当然是可以的,符合记叙文写作的要求,作为开篇的语句,既承接了标题“我的老师”,也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但与原文相比较,其表情达意的效果和感染力明显大打折扣。因为“我的老师是蔡芸之先生”这句是客观的、纯粹的叙述语言,很难看出所包含的情感。而“最是我难忘的……”这句蕴含了作者鲜明而饱满的情感,不仅承上启下,而且最关键的是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把作者对老师浓浓的怀念之情一下子就喷发出来,既酣畅淋漓,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是让学生明白抒情与叙述的区别,教学仅停步于此是不够的。问题二:如果把文章开篇这个抒情句变成一大段抒情性的语句行不行?这是让学生明白抒情语句运用要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老师由这个问题的学习,引申到全文中作者抒情语句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强烈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动人故事的叙述基础上有节制、合情理的表达,而不是一味的情感泛滥。
(三)领会结构的巧妙
曾祥芹认为:“章法,是文章结构的组织法则,专讲文章形式的全局,包括段法和篇法,旨在揭示文章布局谋篇的规律。在文章写作中,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材料,还需要安排一个尽可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使表达的内容鲜明、突出。为此,就要考虑标题的锤炼、层次的调整、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等,这些都是章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3]
谋篇布局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讲,学习记叙文谋篇布局的技巧,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三。这里所讲的谋篇布局,不仅涉及到文章如何开头、结尾,段落起承转合的内部脉络,更要关注段落长短安排和记叙的顺序等基本要素。如教学《我的老师》,将文中“排解纠纷”和“梦里寻师”两件事放在其它事情的前面写,或者将“梦里寻师”放在“排解纠纷”之前写行不行?为什么?很显然,“梦里寻师”与“排解纠纷”这两件事不能颠倒,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因为老师从各个方面对“我”的影响,所以“梦里寻师”才有了情感基础。而至于将这两件事放在其他事情的前面写,表面看起来是行得通的,实际上也不合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第二段“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这句话,实际上是文章所写的有关老师的事情的主线。“老师假愠”这件事直接表现蔡老师的温柔和美丽,接下来写的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歌、排解纠纷等这些有意思的事,都是表现蔡老师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多才多艺、循循善诱、呵护心灵等方面,其逻辑关系是逐层深入、逐层递进的。
三、文学欣赏
袁牧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论》一书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以文章为主,文学为辅”[4]的教学原则,曾祥芹也认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是第二位的。语文味教学法不仅强调重视文章和文学的区别,而且强调辩证地对待这种区别。即认为一方面,从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科学的目标定位来说,文章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有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也都是广义的文章,它们和文章规律有相通的一面,所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先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学作品角度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对教材中所有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在从文章角度进行教学之后,也要从文学角度进行再观照。这里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一)品析语言情味
记叙文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好的记叙文其文学性一样鲜明。教学中要从品析情味的角度对其进行文学观照。品析情味主要是理解特定词语及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如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等。总之,要注意词句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要结合文章主旨去分析其含义,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开篇“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这句话有非常有情味。在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很渺小,但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丘吉尔把自己比作一只萤火虫,在黑暗中执着地发出微弱的光,生动写出了他在哈罗公学院时虽然成绩不好,虽然这让他尴尬,但他还是坚持执着于自己的学习和追求,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和军事方面的才能自豪,表现了他的自信和乐观。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而且,这句话作为全文第一段,对全文起到总领的作用。
(二)体察语言个性
个性化的语言是作家内心深层情感的载体,是作家独具一格的特质的外在体现。学习语言,还需要进一步体察其个性化,要让学生初步明白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而这样的语言风格是作家在长期创作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
如何体察语言的个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替换语言的手段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对语言进行体察。曾祥芹认为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作者为了在关键的地方使用一个恰当词语,往往要在自己积累的众多词汇中反复进行比较,最后挑选出那最合意、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一般中学生还不懂得写作中炼字炼句的重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他们这种能力。[5]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怀念母亲,但作者没有用“怀念母亲”之类的标题,而是特别用了“秋天的怀念”作标题。究其原因,第一,在那个秋天,疼爱自己的母亲去世了,第二,又在一个秋天,“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但这两点还不足以说明就是其个性化的语言,原因还有评论家所说的以下两点:第一,“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思想是有深度的。”[6]第二,“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7]因而“秋天的怀念”就成为了史铁生内心情感的标记,一如“地坛”是他的生命一样。
当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去带领学生学习语言,那自然是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就会逐步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记叙文中人物的形象之美,这是语文味教学法文学欣赏环节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落实记叙文“写什么”这个关键问题的主要手段。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是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内容。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充满生命活力,它源于呈现人物外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刻画内在性格、思想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其次是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记叙文中的人物,虽然是真实的人,但烙印着作家灵魂深处的感情,阅读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最后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记叙文中的人物大多是我们生活中某一类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于更加感性地认识并把握这些人物形象。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你所了解的托尔斯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托尔斯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托尔斯泰应该配什么样的外形?真实的托尔斯泰是什么外形?目的是让学生对托尔斯泰的认识逐步深入,尤其是对其丑陋外表下深邃的眼睛和深刻的思想的认识要有不一样的感悟。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和作为审美的人是有不同的,如何在真实的基础上强化文学形象的审美力量,需要对文学形象的美进行剖析,最终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一点点记叙文写人的文学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四)感受事件波澜 文章如若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读之肯定会味如嚼蜡,苦不堪言。如果我们在写作时精心构思,巧设悬念,那么,文章就能够波澜起伏,夺人眼球。一篇好的记叙文,在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这些事件的波澜。感受记叙文事件的波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善于分析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章,无论长短,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本来就是有很多曲折和变化,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但其偶然性中的必然性,都会通过冲突来体现。第二,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等,都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如《泥人张》一文,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第一个悬念。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情节发展按情理告一段落,因为泥人张的本事已经展现出来了。如果仅是如此平铺直叙,没有山重水复的变化,“俗世奇人”之“俗世”之“奇”也就没有浓郁的味道了。文章接着写海张五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按照故事的脉络来推理,泥人张应该是现场继续发挥其技艺再次进行反击,但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撑开伞就走了。于是,故事有了第二个悬念。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再次体现了其“俗世”、其“奇”的特点。按情理故事应该结尾了,但文中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这两次悬念之后,再补叙了一笔:“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这个补叙更深层地突出了俗世奇人的魅力,趣味浓郁,颇得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真谛,其余味绕梁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拍案和忍俊不禁。 在教学中对这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事件波澜进行分析,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带领学生感受情节的细微波澜,从而发人所未发。 四、文化感悟
语文味教学法认为,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它既可以是文章的,也可以是文学的,同时还可以是文化的。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层面就是以承载着文化的文本为基点,融入教师、学生自身对人类文明的独到的生命体验,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拓展,来实现独具美感与哲思的,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推送。能不能透析教材的文化内涵,成为解读教材的重要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传递真善美
记叙文写人记事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学修饰,宗旨是传达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教学中要适当地上升到文化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这也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如《我的老师》,写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作者在原文中,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抒写了自己对蔡老师的挚爱,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对比之中,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说:“假如没有这样的心,那么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空的!”课文中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那么蔡老师身上所蕴含的就是真善美,这是作者表达怀念蔡老师的情感的同时要向我们传达的。教学中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还要对这个形象所蕴含的的真善美的情感进行恰当延伸。
(二)体味传统文化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强调人和人的关系,主张“内圣外王”,即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圣贤,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大同社会,“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意思。道家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传统文化则强调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表达一种向上的气魄,彰显出一种刚健挺拔、傲然于外物的刚毅与自信,人与人相互平等与尊重。在很多记叙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几乎都浸染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即使是写景,其景物也能看到中西方传统文化积极向上和恬淡、宁静、和谐的生活图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从所写之人和景去体味这种传统文化。
如莫怀戚《散步》有两处写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就写景来说,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全文来看也是闲笔,能不能删?不能删去。其深意在于文中表现人的可尊、可敬、可爱,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菜花、桑树、塘鱼等)则可亲,用作者《<散步>的写作契机》中的话说,就是人类应“善待生命”。这“闲笔”很好地蕴含了“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
(三)探索人生真谛
这里的“人生真谛”,即“对生命的自我发现”的快乐,其基本内涵大体应该包括“人类普遍的情感、命运和斗争”“生命的动态平衡和奋求过程”。所谓哲理,即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的原理。[8]
不少媒体对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背影》时的探索进行批评。我们认为,这些批评虽然有它的道理,但也有些过头。韩军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关于父与子,更是有关生与死的思考。他是想在形而下的记叙文文本中开掘形而上的东西——而这正是中国当代语文教学普遍缺乏的,因此这个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语文味教学法的实践中,独特而鲜明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真谛、去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办法之一。另外的办法则是在教学中去开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的人类情感。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不仅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角度把本文主旨理解为母爱的伟大,抒写对亲人的怀念、眷恋之情,更是从人生哲学层次去理解,即写人生的困境,写人的生存状况。一如弘一法师弥留之际所言的“悲欣交集”。这种引导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教学的亮点,是渗透了教师的生命体验之后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语文味教学法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不囿于表达方式的感知玩味,也不只是满足于行文思路、篇章结构的学习借鉴,审美情趣的培养,人生意蕴的发掘,它还强调记叙文本作为一种载体在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的反映,甚至主张要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把师生的生命体验变成语文教科书。这就是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之最高境界的最重要的理由。这也正是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表现性教学法,所不同于过去的再现性教学法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注释】
[1]百度・百科
[2][3]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66.353-355.146
[4]转引自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54)
[5]曾祥芹.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的同和异[J].语文教学通讯,2000(6B)
[6]王蒙点评当今诸作家[J].中华读书报2001.5.30
[7]范宁.著名作家史铁生魂归地坛[J].楚天都市报.2011.01.01
[8]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J].新课程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