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浅淡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四种方法
徐建利
(作者为杭师大附中桐乡市实验中学副校长、语文味工作室成员)
(此文刊登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
【内容提要】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素,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境育情,以诵育情,以情育情,以理育情四种方法来升华情感,切实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能力提高与情感发展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方法
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人文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学习内容的感染,产生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学生理解文本,并进行有效表达的基础,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和精神实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每一篇文章中,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若能以情感人,以自身的学识与情思,叩击学生心扉,那么必然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也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有着浓郁的情感喷发点,促发阅读者的情感源,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带领学生在情感世界中翱翔,使学生能够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妙处,就能够一起能入美妙的艺术境界。接下来笔者就以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以境育情法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表达,虽时隔几年或几十年,只要再现那时那地的情境,依然可以带给我们很深的情感共鸣。一进入中学,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具有浓郁情感包裹的天地中。第一单元的《散步》、《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这个组织,在生活中不仅是物质成长的必需,更是他们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贫穷的一无所有,只要有家,有亲人,有母亲,依然拥有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感受着家庭中的酸、甜、苦、辣,再去走近作者,便能够以境入情,感同深受。
在上《散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一次家庭散步经历。有美好的记忆,有一波三折的险境,有难忘那时之人,有其乐融融的氛围等,不一而足。因着自己的散步情境再现,再连接起作者的情感桥梁,很自然的架起一个情感通道。初读课文时,学生原初的学习经验,只读到初春田野风光的宜人、美好。教学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风景背后,所蕴藏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希望之景。有了这份引导和感知,当学生再次面对自己身边的风景时,不再熟视无睹,而是细细品味着它所呈现出内在的气息与精神内核。这样的触发需要有一个载体,需要情境激发,使学生原初并不敏锐的神经末梢,变得更为细腻而敏锐。学生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不甚了解。笔者与学生一同通过读,来再现此境,重点体会“慢慢地”、“稳稳地”、“整个世界”等词,使学生慢慢入境,深入体会“我”与“妻子”的细心与用心,更是怀揣着内在的责任与使命。这份深厚的责任通过“背”这一情境细化,入情入境入理,体会情感之真之深。教学最后环节,为了给学生一个散步的整体感受,再进一步体味散步之境,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写诗的引导。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编写一首小诗,再现夜晚散步时的温馨一幕。学生快速写上:《散步》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新绿随意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中途出现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最终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得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背起整个世界。以小诗的形式再现散步情境,也对整篇文章作结,便于学生厘清文本思路,更好的体味作者的深情厚意及整个家庭的融洽、和美之乐。
二、以诵育情法
作者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透过外在文字,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抓住作者跳动的脉搏,与他同呼吸共感怀。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文中的山水音,田园乐,儿女情,童真趣,也就能读出文章的“经”和“脉”。教师要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并进入到文本的场景中,犹如自已身临其境,此时才能更好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一些较难体会的文句,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美感,更要读出情感。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到位,继续诵读,直到能读出感觉来才放手。一般情况下,读到三五遍,学生的感情便会慢慢加深,能更深了解作者的内在感受,离作者的心声更近些。对于一些原文气势较强的文章,更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为文章的情感蓄势,为走进作者的情感脉动奠定良好基础。
《黄河颂》是一篇气势高昂,激越奋进的诗歌,笔者最初让学生带着想象自读课文,要读出气势和感情。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宽广的心胸,及带给人们的精神激宕。在文字面前,每位学生心中会流淌一条心中的黄河。它离学生虽很远,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的气势,已激起学生无限向往之情。此时,笔者出示有关黄河的视频,配有激昂的背景音乐。学生欣赏画面,老师跟着音乐朗读。让学生通过前后的比较,感受眼前的黄河与想象中黄河的不同,边欣赏,边聆听,使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很多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能够抵达诗的意境。或者闭上眼,我们便能够展现美好的境地。但《黄河颂》一课,我们可以通过气势恢弘的画面,塑造起民族自信,可以通过炎黄子孙的精神气息,展现华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不止,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无限动力。再通过音乐与诵读,感受画面与音乐带来的强烈的震慑力。当铿锵有力的语言、赏心悦目的画面、激越人心的音乐,融为一体时,所带来的效果无以复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样的铿锵之语,在还充满着稚气的初一学生中发出,令人不觉感动。在教学《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在授课时,往往喜欢将此词唱出来。一则让学生了解,好的词可以演绎成好的歌;二则可以在一唱一和间,感受词人那绵绵不绝的思念之绪。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似乎比普通的诵读更强烈些,它可以看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诵读。老师一边唱,学生慢慢的和,师生一起载着一段和谐相融的情感之舟,行驶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海洋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余音绕梁,词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都化在歌声之中。这样的情感体验,于学生而言是新奇而美好的,它会带着学生体验到语文世界的广博与艺术化,推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热爱。
三、以情育情法。
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在施教时将自己积极的情感运用于课堂,同时又恰当地运用言语表情---语言、语调、语速、停顿等,以及非言语表情---神态、眼神、手势、姿势等,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就会以情感人,学生深受教师的情感熏陶感染,必然更能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由此而观,作为教师更肩负着一份责任,积淀好自己的丰富情感,然后培养好学生的良好情感,使情感成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纽带,更是相互交融,和谐相处的纽带。
笔者曾五次教过《背影》一课,第一二两次由于刚涉教学,抑或孩子还小,体会不到父母之爱深厚,便是草草结束教学。随着孩子渐长,体味了这份无言的深沉之爱,再来教学《背影》,感触完全不同。特别是渐近不惑之年,对亲情、友情、生活、人生有着与之前很大不同。更是珍惜了人世间最至真至纯的情感。再来教学《背影》,情不自禁的擦拭着眼角的泪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至简的两句话,却包含诸多未曾表露的情感。有过离别,有过深而不露情感的父母,才会更深体会那份默默地关怀。当教师蓄势的情感一旦传达给学生时,他们便会身受感染,既而更用心体味自己父母的深情。情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感染后又能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激起对情感的深层思考。教学中,若教师缺乏了对文中情感体验的深度触发,学生也少了更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样往往缺了一份情感共震,作为教学,是有所缺撼的。又如《春酒》一课,笔者在未曾有远离过故土前授课,往往少了一份情感因素。自从抛家弃子,远离家乡去浙南山区支教一年回来,再来教学《春酒》,便开始理解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需要承载多少思念与外物的寄托,才能担负得起。当时所任教班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父母外出打工,他们随父母外出求学。小小的心间,该潜藏着多么深厚的故乡情。课堂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写一首思念故乡的小诗。一会儿时间,学生便写就了。几乎是一挥而就,没有平日的抓耳挠腮,也没有往日的挤牙膏式。读着学生至真至情的怀念故乡之情的文字,感慨着少小离家的不易。也激起我对那段经历的回忆。教学永远是教学相长,相互促发,相互影响,既而形成一种共鸣,也唯有此,才能追求到更为相契相融的师生情。
四、以理育情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并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能够内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抓手,或以剖析构思结构为依据,或以精神品质为核心……都要披文入理,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关联,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多重情感体验。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发起学生更热烈、更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体验,是每位学生必然经历的,有些学生犹如作者,往前跨越一步,突破了自我的设限。而有些学生也许被眼前的拦路虎所羁绊,无法体会雨过天晴的欣慰与自豪。而文章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让没有感受到成功体验的学生觉得,这个过程虽有曲折,但只要克服自身的障碍,敢于跨出自己脚下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够走出胆怯,拥抱成长的可贵一步。有过类似体验的学生,文章能够说出他们想说,却无法表达的话语,带给学生成长的感悟与启迪。文章以作者爬悬崖后脱险的经历为例,悟出了生活的哲理,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人生中的任何一次困境,确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应对。以一事例来悟得一事理,带给学生最真切的体会与思考。我们可判定,当学生再次碰到困境时,便不会轻易放弃,也会学着去克服,并努力使自己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蝉》一课,不仅带给我们震撼,更是理解了何为生命的意义。炎炎夏日,蝉的聒噪,激起心间的烦躁,有时竟会情不自禁地说:叫什么叫?心中充满怒意。当我们聆听蝉的故事,孕育十七年只为一个夏日的鸣叫,我们不免愧意满盈。为了一个夏日短暂的绽放,它忍受十七年的煎熬与等待,不急不躁,只为活出最真实而灿烂的自己。回到现实中的人生,芸芸众生的生命,在蝉的面前,是否该自叹不如。当感悟每个生命的不易时,我们便不自觉会宽恕每个生命带给我们的不适,当再次聆听那夏日的鸣叫时,不再聒噪,不再烦人,而是格外亲切,感受着它努力绽放自身生命色彩的美丽华章。情感可以双向互通,当老师怀着敬畏与尊重的情感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学生也会怀着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对待每一物。当老师感受到透过外物所传达的内在哲思,将这份思考传递给学生,他们便会领略人生百态、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酸甜苦辣需自己体验,但透出作者的情感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彼情入理,感悟生命色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承载着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一篇篇经典的文章,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取情感因子,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好学,乐学,做一位拥有积极情感,满怀理想、信念,有坚实行动的高素质人才。如若如此,我们的一切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相信充盈着情感的课堂,是有魅力的,更是有活力和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