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新来工作室的,还是旧来工作室的
,都请细细阅读一下《
少堂志林(351):语文课既要高品位,又要多品味》一文。
这篇十年前回应K12讨论语文味和我《荷花淀》课的帖子,对语文味的认识已基本成熟。
例如:“语文味是一个动态性的历时性概念。不同时空的人可能对语文味有不同看法。语文味定义应该百花齐放。”
(堂2015/10/28按:反语文味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过我们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有的人对我们已多次对语文味下定义之尝试毫无所知,睁眼说瞎话地说什么程某人没有给语文味下定义。你给他看反复定义的内容,他又认为我们的定义变化太多。我研究语文味17年,认识当然是不断加深的,定义能不变化吗?查一查文献,看看国家级智囊团那么多人研究的邓小平理论,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变了多少次?这少数反语文味的人,他们自己更从不敢提出一个语文味定义来比试一下。)
例如:“2002年11月广东省中语会在深圳市南山区召开年会,我在大会发言讲语文味,主持会议的广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华南师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专家陈建伟教授在我讲到‘语文味有可以讲清的一面,也有讲不清的一面’时插话道:‘语文味没必要讲清楚!’虽然我基本同意他的看法,但我们不是王国维啊(王国维是和尚我们是阿Q啊。一笑)。我们研究语文味,到时要出国内第一本以语文味为核心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总要厘定语文味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吧?我们不一定能提出大家都认同的定义来,但至少,对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有自己的看法。”
(堂2015/10/28按:这是我的一贯思想。具体说就是,一方面,我赞成语文味像诗味、意境等概念一样是说不清楚的,但我十几年来不断在努力定义语文味。个别反语文味的人罔顾我在不断定义语文味的事实,却死纠缠住我转述的“语文味说不清楚”这句话不放,然后给语文味研究戴上巫术的帽子——这样的人有能力搞像样的学术批评吗?)
例如:“这个定义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是指导思想,‘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是出语文味的教学环境,‘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是出语文味的教学手段(一节课要出语文味,可以调动多种手段,也可以以一种手段为主),而‘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则是语文味的实质。”
(堂2015/10/28按:有的人没有系统研究语文味理论,就贸然发问:“每堂课都要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么?”其实我很早就说过,能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方面都做到,那自然是更好;但一节课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方面有一个方面突出,也能教出语文味来。)
例如:“我们所说的语文味,是教学出来的,是教学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地积极的作用后所形成的一种美感。用抽象一些的语言说,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教学过程中主客观的统一。这有点类似于美学中对美的本质的一种解释。以我们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大大小于主观因素(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的影响。”
(堂2015/10/28按:这些思想在那时就已基本定型。现在还是这样看的。这里表述的实际上是语文味教学法作为表现性教学法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而渗透生命体验、教学主题、教学作品等语文味理论的核心思想,都包含在这几句话里头。)
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味就是创造性地教与学。”
(堂2015/10/28按:这些思想多好啊。)
例如:“语言品味与分析是出语文味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堂2015/10/28按:这些思想我到现在都一直坚持。我很得意这些思想。语文教学不品味语言不会有语文味,但品味语言也不一定就有语文味。)
例如:“有些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就是没有语文味,因为没有教与学的个性、教与学的积极性。”
(堂2015/10/28按:这些都是很成熟的看法。)
例如:“不少语文老师只强调‘要应付考试’——其实,就是在大学中文系,没有考试压力了,但有的老师就是讲课有味,有的老师就是讲课无味,不是这样吗?”
(堂2015/10/28按:有些教不出语文味的语文教师,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要应付考试。我这个反驳很有力量。)
例如:“语文味与语文老师素质关系太大了。我甚至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老师首先要有语文味!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天分!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功底!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个性!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才情(激情、想像、创新等)!”
(堂2015/10/28按:这都是很优秀的思想。)
例如:“语文味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都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以前我把语文为分为情、意、理三大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觉提情味、知(理)味、趣味(主要指谑趣)更好。小学、初中低年级以情味为主,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以知味为主,男老师以知味为特色,女教师以情味为长处。至于谑趣,无论中小学,也无论男女教师,都宜提倡。”
(堂2015/10/28按:这些看法太好了,到今天我一字都不改动它们。)
例如:“我们研究语文味,但从不奢求以我们的语文味一统天下——我们的观点只是一家直言而已。当然,其他观点也是一家之言。”
(堂2015/10/28按:我从来都是这样认为的,从不奢求以我们的语文味“一统天下”。语文味影响深广就是我程某人想“一统天下”?谁的理论能做得到“一统天下”呢?有的人一方面“考证”我关于语文味的文章不多,说什么《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研究语文味的只有十几页,一方面又对语文味的深广影响羡慕嫉妒恨。我只是教科院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是一介教研员,说到顶也就是一个教授,并无任何行政权力,而如今语文味星火燎原,你不研究其中的主客观原因也可,你不向我祝贺也可,你不私下向我学习也可(当然,有的人一边骂语文味,一边在模仿我的学问方法甚至某些文字表述),反而如此这般只是一味羡慕嫉妒恨,试问心理是否正常?)
我前天在湖南师大国培班讲座中讲到:“语文味影响深广,不少人羡慕嫉妒恨,说什么某人是想用语文味‘一统天下’——就算我真想用语文味‘一统天下’吧,但那是我能做得到的吗?就算我想用语文味‘一统天下’,也无论我做得到做不到,然而一个理论家希望自己的理论能‘一统天下’,这不是雄心也属壮志,其中就没有可敬可佩的成分吗?要不你也搞一个想要‘半统天下’或‘1/3统天下’或‘1/4统天下’或‘1/5统天下’或‘1/100000000统天下’的理论给大家看看?再说语文味影响这么大,大到似乎要‘一统天下’了,但这个影响是我想要这样大就这样大的吗?有个别搞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自己没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毅力,挂着教授的头衔却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学术贡献,又汲汲于博学术之名,于是就专门对别人的理论砸场子、喝倒彩,其心态着实可怜。” 我接着又毫不客气地讲到:“就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言,我比同时代高校语文教育理论专业教授中99%的人的贡献都要大,因此据说个别人有想要搞一搞语文味的冲动,对这样的人,我都不一定拿正眼瞧他一眼。“
例如:“语文课既要追求高品位,又要提倡多品味。”
(堂2015/10/28按:这个标题比较有水平。)
十年前,当我把《语文课既要高品位,又要多品味》这个帖子挂上K12网,以回应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时,有人认为我把后一个“品位”错写成“品味”了。
错了吗?你才错呢。
(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