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有一位成员戴月,最近做了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她今天忽然在QQ上和我发起互动,以下是互动内容:
心语菩提 2015/10/28 15:08:49
程老师,我发现一件事。您的语文味教学法跟高考考试大纲是完全吻合的。
Don 2015/10/28 15:30:57
你具体说说,哪些方面一致?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0:51
以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积极意义的思维成果。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4:07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试题的三个特点。分别是:1.倡导核心价值理念。(多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为试题材料,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查点,引导学生正取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4:53
跟您的意理阐发吻合。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5:23
2.贴近现实和考生实际。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9:22
跟您的深入浅出吻合。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09:52
3.激发考生的创新能力。(以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突破程式化的界限和束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积极意义的思维成果。)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10:16
跟您的文化关照吻合。
Don 2015/10/28 16:10:27
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关联——8月24日海边大梅沙会议你没听?
Don 2015/10/28 16:11:05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语文新高考最大亮点。这个恰恰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主要特色之一。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11:12
我表述得不好。有些也仍需要深入学习。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11:36
这个我理解为核心价值理念。
Don 2015/10/28 16:11:37
你写篇文章——语文味教学法和语文新高考
心语菩提 2015/10/28 16:12:03
得令
Don(316569452) 16:16:47
戴月有这个感悟是对的。
最近两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全国高考语文命题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强化对学生正面价值的引导。而这正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主要特色之一。
从来不追风的语文味教学法研究,就是在高考方面也成了最先锋的方法。
Don(316569452) 16:18:31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的文化环节,语文味教学法的价值推送等等,都和教育部对新高考语文命题要求暗合。
Don(316569452) 16:19:02
这就是做学问有定力的魅力之所在。
Don(316569452) 16:22:20
这当然没啥得意的。没有教育部这个文件,语文味研究仍将按自己的轨道一往无前。但可以说:时间与实践又一次印证了语文味研究的执着的理性与科学色彩。
这些,今年8月24日我在海边大梅沙召开的全市新高考语文科培训会议的报告中,重点作了阐发。
国家卷语文考试命题古诗词试题强调回归教材,有时拿教材的篇目和试题中的古诗作比较赏析。这个导向当然是很好的。本世纪初叶15年间,深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多次把学生学过的古诗词拿来作为考题,比如考过郑板桥的 《竹石图》、于谦的《石灰吟》,考过李清照的《声声慢》,杜牧的《清明》,甚至考过李白的《静夜思》。比如200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中的古诗欣赏试题是:
10.重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 巷(节选)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2分)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3分)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3分)
“江南春雨” 。
理由: 。
“江南秋雨” 。
理由: 。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中的古诗欣赏试题是:
10.阅读下面三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①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③(英国)哈代:《挡住那月光》
关上窗户,拉下窗帘,挡住那悄悄洒来的月光,她那姿色太象她从前——在我们的琴儿还没积上,多年尘土,石碑犹未刻上,我们念到的名字那时光。
……
别拂动树梢,叫午夜的香气,弥漫四周,缠绵不逸,唤醒当年它吹给我和你的,同样甜蜜的情意,那时节生活好比笑声,爱呵,同人们所说的无异。
这灯光照明的普通房间,锁住了我的视线与思路;让杂物在朦胧中隐现,敷衍的话语从口中编出;人生初开的花呵,太香甜,它结出的果子呵,太苦!
(1)请结合以上三首诗词的内容,说说李白苏轼举头望月、哈代关窗挡月的原因。(3分)
(2)三首诗词较好地反映了中西抒情诗中月亮意象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不是自夸,这样的命题确是极有内涵、极有品位、极有创意的,文化视野极其开阔。这些试题既来自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当时在广东省语文界曾引起很大冲击和广泛关注。老实说,这样高质量的语文试题,也只有深圳才命得出来。它们都是我教研员职业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当然,这样的命题,对命题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
Don(316569452) 16:26:12
一个民间学者,他的理论自信从哪里来?就从这些地方来。
( 2015/10/28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3316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