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梁青频道
文章标题: 《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阅读次数:170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15-11-4 21:2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兼及语文味散文写作之常式与变式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作者为广州市名师。本文发表在广州《语文月刊》2015年第11期。杂志发表时有删节,这里挂出的是完整版。)

 

散文是对文笔要求最高的文体,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学生写作的语言产生重要影响。散文写作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散文写作的指导研究,很重要。

 

一、对散文写作传统教法的回顾与反思

传统教学法在中学散文写作教学中,大都围绕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基本特征,总结一些基本要领,给出较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引,大致涉及到写作的选材、结构、行文、修改等方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让虚无缥缈的散文写作变得有抓手,很实在,接地气,而且步骤清,效率高,一堂课下来,师生都觉得这样操作就能写出像样的散文了。

但细想之下,这些要求和方法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指导在观念上尚未准确地把握住散文的本质与写作规律。笔者认为,要写某种文体,只有抓住这种文体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要理清该文体与其他文体的本质区别。能不能从散文的文体特征出发,归纳出它的写作路径思维和教学基本模式,这正是传统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反向思考。

 

二、语文味教学法在中学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

在十多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基础上,程少堂水到渠成地提出建构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他将其定义为: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和其他语文教学法最本质的区别是,其他语文教学法是再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模式“一语三文”的基本精神,说的是语文味教学既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的内容要素,也以它们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层次。

下面,笔者对语文味教学法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开理念生发和具体阐述。

 

(一)语言层面

语文味教学理论所希望的写作不是主观宿构的写作,而是自然生成的写作。心里没有写的意识和冲动,是写不成真正的文章的。但写作意识和冲动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具有的,这就需要唤醒和激发。靠什么来唤醒和激发呢?语言。语言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写作前,大多数学生处于“没有”的状态,“没有”却要硬写,当然很难。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无中生有”,因为“有”,才能“写”。怎样“无中生有”呢?程少堂曾说:做人要“公”,作文要“私”,即要发私情,写私见,用私语。语言环节,就从这个“私”入手,用语言点燃学生写作的灵感,创设具有语文味的写作生态环境,引发学生的“私情”“私见”。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温度。这是语文味教学法指导散文写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写作的情境化,也就是俗称的“暖场”,或叫做“暖笔”。

1.语言环节的作用

散文要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必须要先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促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释放欲望,学生心里才会自然生成一般所谓的立意、基调、情感、主题,才能发生接下来的写作思维的演绎和表达,也才可能有好的散文。这有点类似于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状态。写作情境渲染得好,暖场暖得好,学生就会笔下发热,渴望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散文是情绪和欲望造就的,是浑然天成的,是“天工开文”。这个环节的语言是整个写作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散文写作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散文境界的高低。

2.语言环节应用例说

老舍为什么能写出情深意重的《想北平》?因为他“有”。当时中国被侵,北平危急,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老舍身在异乡,忧心如焚,以此勾出对北平的想念,对故乡的眷恋。浓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心里“有”了一个表达情思的心理环境,故乡北平触动了他生命的神经,直抵他的灵魂深处,他到了非写不可的程度,于是,《想北平》就自然写成了。

同样,我们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竹的散文,如果他心里没有任何情绪和欲望,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他需要“有”一种散文写作的情境,它是孕育情思的场。散文写作是抒写自我的过程,是“有我”的“热写作”。每个人对于竹,所思所悟不尽相同。他需要赋予竹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内涵,在竹和作者之间找到感情的共通点,以竹来抒情释理,借竹看到更多,唤醒更多,感悟更多。

教师可在这个环节讲述历史上关于竹的奇闻异事,可以展示关于竹的中国书画,可以听读关于竹的诗文曲赋,可以畅谈自己对竹的认识和感受,以此引发学生心中对竹升起袅袅的情思,才可能生成即将开笔写作的这篇散文对竹的立意和基调。郑板桥画竹,也正是因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与疏植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情境。语文味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散文写作教学,要求用语言营造出类似的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再把胸中之竹生成笔下之竹。这个过程是让学生从生活状态进入审美状态,再由审美状态走向艺术创作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运用哪种语言开场,都不能游离话题,必须贴合题目(或话题)本身,目的是“无中生有”。这个环节的语言是直观感性的、基础性的、引入性的、生发性的,不涉及语言深层的品味赏析和运用。

 

(二)文章层面

语文味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区分了文章和文学的教学。关于文章和文学环节的写作指导,我们采用程少堂提出的“丰肚法”。所谓“丰肚法”,就是为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有了初步立意之后,仍然觉得无话可写或内容干瘪这一普遍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深层次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丰肚法”依次由抽象主题轮廓化——抽象主题层次化——抽象段意波澜化三个层面构成,它们对应着传统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三个步骤。文章环节主要由“物”和“序”两步构成,文学环节将涉及“趣”的问题。下面以“丰肚法”为理念,探讨散文写作的主体部分如何展开的问题。这是散文写作的重心,主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1.文章环节的作用

如果第一环节的语言引入成功,一篇散文的主题立意、感情基调,就能比较顺利地确立了,文章的轮廓框架也随之而生,因为这时学生心里已经“有”了。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抽象的、模糊的主题轮廓具体地、明晰地描画出来。以下分两个步骤说。

第一步:抽象主题轮廓化。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这几个方面的事实材料,就成为了你一篇文章的大体轮廓,也是你文章的主要结构。”可见,轮廓化就是围绕文章的初步立意或主旨,选择材料,使文章形成一个概貌的过程,或者说,就是选择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重复)和反衬(对比)主题、立意的过程。

第二步:抽象主题层次化。“丰肚法”认为,层次化即是将文章抽象的主题、主旨或中心具体化的那些材料或分论点,进行有序化、结构化。当代写作学理论研究表明:抽象主题层次化的思维路径,即典型材料层次化的思路大体有三个角度,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层次化,二是按照空间顺序层次化,三是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化。这就是言之有序。需要强调的是,散文这种形象性、抒情性很强的文本,其中也是很讲逻辑的。逻辑性强的抒情散文,艺术表现力也更强。形象思维中善于讲逻辑,逻辑思维中善于讲形象,这就是语文味教学法的辩证法。

2.文章环节应用例说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在定下了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的主旨和情感后,继而确定了以下结构:头尾均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主体部分写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逐一描绘与故都自然风物有关的五种景况来“渲染”主旨情感,这就是抽象主题轮廓化;作者将主体部分分成记叙和议论两层,记叙部分以“清”、“静”、“悲凉”三个主题词按情感逻辑的顺序提纲挈领,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这就是抽象主题层次化。全文首尾“对比”照应,回环往复;主体充分“渲染”展开,酣畅淋漓,“丰肚法”的有物、有序两个步骤完整呈现。文章就是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展开、明晰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素材和层次的重复或反衬。素材不是拼凑的,而是从感情立意这棵大树上“生”出来的。散文写作,因作者感情深挚饱满,素材源源而来,只需从中“选择”而非“硬找”,然后按逻辑次第开,有条不紊。

当学生对他所要写的竹的散文的主旨情感确定为“不屈的气节、高洁的操守、坚贞的韧性”之后,就可以放笔开写了。比如,看到翠竹上一节一节瘦硬的竹节,就会感到竹子瘦硬的气质,进而联想到具有瘦硬气质的人和民族,这就是文章的大体之“物”。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的事理逻辑,它构成了文章环节的“序”。显然,这时的竹已不再是最初完全植物的青青翠竹了,它已赋上了人格国格的文化属性了,它已是具有象征性的美学意象了。这样,文章如何不丰满呢?整个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发学生围绕主旨情感这个“神”,不断展开丰富、合理、有序的联想,即反复的渲染(对比)。散文中的联想强调合理、有序,其实强调的是联想虚构的逻辑性问题,这一点不可忽视。

马正平说得好:“写作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时间性、过程性,正是这个历时性,才产生了写作的复杂性、随机性、语境的变化的当下性,而共时的构思对写作过程中的随机因素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构思的共时性、静态性天生与写作行为的历时性相矛盾,对写作行为具有宿命的破坏性。” 

文章环节定了散文的“神”。“神”可以生“物”(轮廓化),由“神”吸附的素材,再散也不会偏不会乱,而是形中见神,杂而有章;“神”可以生“序”(层次化),散文的“神”决定着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在逻辑、深层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过渡,都要依顺着这个“神”。

 

(三)文学层面

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是指表达的艺术化具体而言,主要是解决写作中语言的表现形式,遣词造句依语境而产生的动态性和个性化,还包括如何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丰肚法”中的“趣”。文学环节主要解决“怎样写得有趣,写得美”的问题,目的是让散文更吸引人,给人美的享受。

1.文学环节的作用

温儒敏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和《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中,一方面说要鼓励有新意的表达,一方面又强调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摒弃“文艺腔”。这个意见当然是中肯的,因为“过分”和“腔”说的都是过犹不及。然而同时笔者也认为,散文的文学性决定着散文写作至少要比其他实用类写实性文体多点文笔和“文艺腔”,甚至要鼓励一点语言的创造性,也就是表达上要多点艺术化、个性化,否则难以凸显其文学性,更何况新意呢。解决文学环节的艺术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形象的波澜化和语言的诗意化入手。

2.文学环节应用例说

先说“有趣”。“丰肚法”第三步即抽象段意波澜化,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所谓“波澜化”,就是采用多种方式,避免段落内部的行文刻板单调,使其变化曲折、跌宕多姿,充满盎然的生机,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对文段、文句的意思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写作不仅要写出文章一般的“意义”来,更要写出文章特别的“意思”来。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意思”往往比“意义”更高级,更能吸引人,这个“意思”说的也就是“趣”。

那如何制造波澜呢?偶尔添加一两笔反常、变形的镜头、片断,会给读者造成审美心理的落差,从而获取一种“第一次”的新奇的艺术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波澜化,也就是言之有趣。这些反常、变形,我们称为“艺术的陌生化”。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再来说“美”。老舍表达爱北平,是用爱母亲作类比间接来写的。写爱母亲,仅用两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仅用几句话概写,仅用“独自微微地笑着”“欲落泪”几乎白描式的短语烘托,最后只用“近乎这个”一笔带过对北平的爱,真可谓委婉曲折、语浅情深,妙极了。欲语又止,幽深含蓄,这就是中国散文表达的节奏之美,语言的留白,让感情更加真挚深切。郁达夫写槐的落蕊,从形、声、味去充分感受,极写故都的秋的景色之“清”;写树影下灰尘丝纹,能看出其“细腻”也罢了,竟还看出了“清闲”,看出了“落寞”,看出了“深沉”,这是作者的心境,非一般记叙文的写实可比拟。他把感官全部打开打通,用诗意的语言和艺术的手法谱出了一段忧郁孤独、幽婉动人的秋思之曲。

大作家打磨语言尚且如此,初学者更是。比如一篇写竹的散文,开笔从竹的自然属性写起,为了强化、映衬竹的特点,可宕开一笔,用梅、兰、松、菊、莲等植物作类比,写出它们相同又各异的气质,更渲染凸显出竹的形象,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由竹想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诗文,可通过白描或细描,把人物的精气神勾画出来,这里可能会运用细节的虚构,以凸显像竹子一般的人的品格;由此又发现竹和中国文人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于是又可展开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层层渲染,放笔去写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写中国文化的君子之风,写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竹文明。相较于第一层眼前之竹的实写,后面几层的联想想象,几乎全是虚笔,这就是借竹来抒怀言志,就是诗意的语言、艺术的手法、文学的创作。这宕开的笔墨、横生的枝蔓,便构成了文章之“趣”。每一次的旁逸斜出都是艺术的虚构,而每一次的艺术虚构里,又都彰显着情感的逻辑美。承前所述,散文的“神”不仅可生“物”生“序”,还可生“趣”。

文学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写出形象的波澜化,精心打磨语言的表现形式,通过大量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含蓄有致又淋漓尽致地抒发自我,从中体验个性化表达的乐趣和创造的美妙,以培养学生对语言鉴赏和把玩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提升他们的人文智慧和素养。这既是语文味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也是新课程对散文写作的要求。

 

(四)文化层面

传统教学法止步于文学的探讨,“但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作文化意蕴的探讨,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个性特点”,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如是说。阅读教学如此,写作亦然。应该说,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对语文教学的发明和贡献。

本文所说的文化,就是把散文写作从文学的层面上升到哲学、美学、人性和人生感悟的高度,它最终是生命体验和写作主题的融合。文化环节要解决“怎样写得深刻、写得感人”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共鸣,给人警示,实现价值推送。本环节是真正体现散文写作境界高低之所在。

1.文化环节的作用

之所以把文化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它是整个教学(整篇文章)的亮点,当然也是难点。说它是亮点,因为走到这一步,也是散文写作突破庸常,走向更深、更高、更远境界的一步。散文,固然可以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说理,但你从景物人事理中联想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又感悟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就很能看出你的文化视野和写作功力了。其实,这些都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层结构,都是文化问题。说它是难点,因为传统教学法从未提及此,一般的写作教学思维不习惯向这个深层次开掘,缺乏文化观照的文章如何出境界呢?或者说,你的散文不是为灵魂的触动、生命的召唤而写,就会感到隔膜得很,牵强得很,说到底就是生拉硬拽,为了文化而文化。如果我们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了向文化层面开掘,那么一切写作文化的生发都将水到渠成。

2.文化环节应用例说

少不更事的年青读者最初一定会迷醉于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经历过一些事的年长一些的读者,特别是看过清华园真实的荷塘之后,就开始能真正体会到当年朱自清笔下的诗情画意里隐藏了多少难以言说的情怀。朱自清的灵魂深处有太多太复杂的情感了,他把这哀愁这喜悦寄托在了静谧的荷塘与朦胧的月色之中。

史铁生“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他用精神丈量生命、思考生命、充盈生命,在轮椅上抒写着生命的沉重与尊严,也歌咏着生命的静穆与美好。他的以《我与地坛》为代表的散文充满了哲思理趣,具有感人肺腑、摄人心魄的力量,“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对于史铁生而言,与其说写作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这些大家用生命写就的散文再次印证:你“有”什么,才能写什么;你“有”多少,才能写多少;你的生命体验有多深,你的散文境界就有多高。

前文说教学生写竹的散文,要写出竹的精神品格,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还要进一步写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是跳出竹子看竹子。当竹的气节风貌深深烙印在你心上,你看人看事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用竹的形象去思量,你就会发现某类人、某些事、某些物,他(它)们与竹的内涵神韵是相一致的。这时你笔下的这些人、事、物就有了竹的气节风貌,而你笔下的竹也不再仅仅是竹了,它已经成为审美意象了。写作散文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这种对外界事物进行普遍联系从而对之形成一种情感的关系状态的智慧和习惯,学生的散文写作就有了文化高度,也就具有审美情趣和哲学品位了,也就变得深刻感人了。

你把对竹的这份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写竹便是写你自己,你的散文里就渗透着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你的散文写的就是个性独特的“这一个”。你对竹子刚健有为的歌颂,就是你对一切刚健有为之人的崇尚,就是你对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的礼赞,你的散文就具有积极的人生导向,也就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价值推送。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大创造,也是一种生命的终极关怀,它将引领着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怀。

要说明的是,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很高深的字眼,其实我们的生活生命、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文化,关键是你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现象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进行文化感悟和文化思考。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写作,都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要靠慧心慧眼去发现并展示这些关联。文化环节选点不宜琐细,必须从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旨立意、情感基调中来,从大局生发开掘,也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要新巧,既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细想之后,又觉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说,语言、文章、文学三个环节全在循序渐进地为这第四个环节文化而张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法对散文的写作指导难成理论体系,很多指导侧重于支离破碎的形式技法,如隔靴搔痒,没能深入到散文本质,缺乏教学的深度和高度。语文味教学法当然也讲技法,但技由道生,这个“道”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且系统性强。可以说,“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之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维度,共同构建了语文味教学法这一开放的教学系统的核心。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大致正对应着一篇散文的起、承、转、合,也正对应着散文写作的动机、内容、方式、价值。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发展融合的必然所致。

 

 

【注释】

参见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13.

②③④⑥引自程少堂.“时代如何写出文章[J].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

引自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宣言——后现代写作学观念、原理与方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参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2202.

引自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214.

 

 

【附1】语文味教学法之散文写作教学常式设计简案

 

“曲”尽其妙

—— 散文写作指导之一

 

(设计者: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教学目标】

重点:1.比较散文与记叙文的本质区别,感知散文的特点。

2.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层面熟悉散文写作的方法。

难点:领会散文写作表达之“曲”。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日常写作中,不少同学都喜欢写散文。那么散文和记叙文有何区别?

二、语言“曲”(语言层面)

比较魏巍《我的老师》和朱自清《荷塘月色》。

◎任务1:从文字来看,你觉得哪篇文章更美?为什么?

任务2:抄写《荷塘月色》中你喜欢的词语,体会散文词语的丰富。

三、结构“曲”(文章层面)

◎任务1:列写《荷塘月色》的六要素。

◎任务2:这两篇文章在选材上各有何不同?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四、手法“曲”(文学层面)

◎任务1:这两篇文章在记叙、描写、抒情方面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任务2:概括这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五、主题“曲”(文化层面)

◎任务:找出《荷塘月色》中的抒情语句,分析这些句子深刻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抒情特点。

六、作业

仿照《荷塘月色》的写法,尝试把《我的老师》改写成散文,600字左右。

 

 

【附2】语文味教学法之散文写作教学变式设计简案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写景散文主体段落写作指导

 

(设计者: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教学目标】

重点:1.学习散文写作对景物的取舍。

2.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多层面描摹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散文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一、观景(语言层面)

◎任务1:欣赏一组关于“北京的秋天”的图片,谈谈你的感受。

◎任务2:研读《故都的秋》中几个经典的写景段落,注意取景特点。

二、取景(文章层面)

◎任务:仿照《故都的秋》中一幅图画的写法,以“校园秋色”为话题,选取两个镜头,写一段文字,30字左右。

三、绘景(文学层面)

◎任务1:仍以“校园秋色”为话题,把文字扩写到80字左右,注意词语的选择,并尝试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任务2:再次修改文字,尝试调整、变换句式结构。

◎任务3:三改文字,调动联想或想象,扩写到100字左右。

四、传情(文化层面)

◎任务:穿插一两句抒情语,间接传达“校园秋色”带给你的生命感悟。

五、结课

本课从散文的景语皆情语这一特点入手,通过多次练笔与交流,把握散文写作的技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3338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后更新[2015-1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