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按:“语文味丛书”《语文味教学法》(77万字)、《语文味典型课例观止》(53.8万字)、《森林与高原的呼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论文集》(52.8万字)、《我们当年》(77.5万字)等四书已付排即将出版,届时东北师大2013届优秀长篇硕士论文、张岩著近30万字的《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会一起再版。5本共计290万字。经过十七年的风雨兼程,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影响深广。相信这一套共5本丛书的一起推出,会进一步引起语文界对语文味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的广泛而深度的关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骨干、《语文味教学法》副主编梁青不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语文味网上搜集、打捞、整理、编辑出60余万言的《我们当年》一书,还数易其稿,撰写出了这篇非常漂亮的编后记。这篇5000字的编后记和她在暑假前为某著名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撰写的近30000的约稿《发现语文新大陆(程少堂研究)》二文,都写得很出彩。经过语文味工作室不太长的几年时间的磨砺,梁青一改女性使用文字时通常偏柔偏甜偏弱的习惯,难得地开始形成情感酣畅淋漓、笔力饱满雄浑的文风。我觉得她这两篇文章都可以打95分。只能让时间去感谢她了。顺便说一下,去年她参加撰写的《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有关章节,也是写得很好的,比目前高校全日制硕士生写出的所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过之而无不及。)
少堂志林(342):看得见风景的生命
——《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编辑余记
作者:梁 青
这是一个有着凌云壮志万丈雄心的生命的激情歌唱和深情呼唤。
是的,翻开这本诗文集,心潮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微波荡漾,内心总会为其中的文字激动不已,甚而至于或是欢呼雀跃,或是潸然落泪。读这样的文字,你会强烈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那个率性执着、孤独敏感、坚毅浪漫、刚健有为的诗意灵魂,这个灵魂会带你进入一个色彩斑斓、风景如画的生命世界。可以说,这里的全部诗文都渗透着作者程少堂先生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读者很容易被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深深吸引。
平凡的日子反反复复,复复反反,被平凡的人们活得波澜不惊,没有了平仄。早就疲惫厌倦怠惰的我们,眼中已是风景难再,生命也渐渐失去了光华。这时,我们的生命特别渴望遇到一个强大的光源,有了它,那也许就要荒芜寂灭的心就会被这灵魂的炙热烈火重新点燃,从而整个人就能迅速为之鼓舞振奋起来。
少堂先生就是带给我们光和热的强大光源,相信那些即将枯萎凋零的生命在他的文字里游走之后将重获生机和力量。少堂先生用他自己的生命轨迹告诉我们:一株哪怕是再孱弱稚嫩的小树苗,即使遭遇凄风冷雨,只要有执着的信念与强大的意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活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再说一遍,读这本诗文集,你会看到一个内心风景无数的不凡的生命,而且,这个不凡的生命也会不断激励你,让你的生命从此不同。
(一)
一提到京剧,我们就会想起梅兰芳,一提到那篇伟大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就会想起马丁·路德·金,而一提起苹果,我们就会想到乔布斯。梅兰芳、马丁·路德·金、乔布斯,这些人,他们都是一棵棵风姿绰约的参天大树,站成了一道绝妙风景,驻进了我们心田。
同样,当我们说起语文时,就不能不提程少堂,而当我们说到程少堂,又会很自然地谈论起他的语文味。程少堂和语文味,两者已是血脉相连,不分彼此,浑然一体——彷如庄周梦蝶。回眸百年语文之路,语文味,是真正在语文的这片土壤里孕育萌芽、破土生长出来的,语文味所走之路,是一段不断接近语文本质内核的寻根之旅,这也注定她是语文历史发展长河里一段令人流连忘返的旖旎风光,也因此,作为这个理念的首倡者的程少堂,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国语文界的标杆人物,而语文味则是程少堂的象征性符号。语文味的成长史告诉我们,少堂先生首先是从语文的内核本质出发来观语文,于是生出了语文味,他又常常从语文之外的哲学、美学等多重视角来观语文,这样内外观照,由此观出语文风景无数,同时,他自己便也因此成了一道滋味幽深的独好风景。
(二)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学者文人都是有味道的人,而这些有味的生命里蕴藏的风景,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研究的。钱钟书先生的淡泊名利早已传为世人的美谈。当年一外国记者看了《围城》即产生了采访钱钟书的极大兴趣,结果钱钟书以耐人寻味的一句“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婉拒了该记者。不过我想,钱先生如此幽默的低调,不仅没有停止众人追随他的脚步,反倒更激起了学界对他研究的热望。何故?究其根本,乃学贯中西的钱钟书无可争议的确是中国现代一流的大学者,独一无二的大风景。
一名真正的有所建树的学者,多半是他的学术思想首先进入公众视野,随着人们对他学术思想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及其所奠定的学术地位,大众自然会从其学术品位进一步产生对其本人的研究欲望继而掀起研究热潮,而研究其人对研究其学术自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君不见,随着少堂先生语文味十多年在全国中语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从谈论语文味继而开始谈论程少堂。其事实是,只要你谈论语文,就绕不过程少堂。十年一剑,语文界从掀起“语文味热”到掀起“程少堂热”,至今还没有降温的迹象,非但没有降温,甚而至于还有持续升温的趋势。
其实,语文味并不是少堂先生凭空臆想出的一个什么名词,也非他刻意要树的一面什么旗帜,而实在她是从少堂先生的生命故事里自然流淌出来,应着他灵魂深处对语文之敏感与执著与似海深情缱绻而来的。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假如你觉得语文味还不错,你就有必要认识这只下了“语文味”蛋的鸡;假如你对语文味不以为然,而你又自认是真正的语文人,那你就更要好好认识认识下了“语文味”这只蛋的鸡。只有认识了下蛋的来龙去脉,你才能更好地言说这只蛋和这只鸡,否则,大家彼此间的讨论就只能是鸡对鸭讲,对牛弹琴。知人论世,追本溯源,这难道不是一名学者应有的学术心态和学术素养吗?
所以,欲要了解语文味,就要读一读程少堂。这样,你大约也许就能真正读懂一些语文味了。而只有当我们在谈论语文味时我们确实是在谈论语文味,我们的对话才会变得有意义,也才可能更有意思,更加可持续。而我以为,读了这本诗文集,你就会明白少堂先生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程少堂,语文味为什么在中国语文界会有今天的风生水起,星火燎原,深入人心。读少堂先生的文字,你就是在通往风景如画的语文味的路上行走,你就会明白真正的语文应该是怎样的,你就是在少堂先生的生命轨迹里穿行。我相信,这集子中的很多文字会带你走进一颗孤独又敏感、炽热又浪漫的心,让你认识一个有着凌云之志永远飞翔着的饱满而张扬的五彩斑斓五味俱全的生命。这样一个以学术为滋养、视学术为生命的生命,本身不就是弥足珍贵的风景么?
(三)
一直觉得少堂先生是为语文而生的:语文就是他的命,语文就是他的使命。
他因语文而来。似乎从童年起,孤独的他的生命底里就弥漫着语文的因子。很难说,是他漫漫求索着语文,还是语文有幸邂逅了他,总之,他和语文之间似乎是续写着前世的姻缘。他天然地就是用语文的心洞察着世间人世间事,用审美的眼光和敏锐的嗅觉体悟着世间的杂陈百味:他深爱着给予他无限的温暖与爱的深爱着他的祖母爹、他倔强着父亲的倔强、坚强着母亲的坚强,激励着恩师的激励。至亲和师长的音容笑语有如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长河,涤荡着他的灵魂,为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生命力量,也因此,他更加执着着自己的执着。当年的这每一帧影像都鲜活地闪耀着生命的光芒,他们离你很远,却又离你那么近,望着他们,你仿佛仍可感染到丝丝温热的气息,你仿佛和语文走得更近,更近了。如果你从那当年的不远处,隐隐闻到了氤氲在他那可爱的又可恨的故乡里那槐花的朴实桂子的清贞,相信你也就觅得了他这风景无限的生命的来处。不错,正是当年那一捧土,一笼烟,一株树,一脉香,还有那一声鸟鸣,一朵流云,一地黄花,构筑起了他精神的后花园。
一个人有了精神的后花园,哪怕孤独一人,哪怕身处荒原,也一样可以逍遥浪漫如诗人,从容起舞,独步天下;一个人有了精神的后花园,他哪怕单枪匹马,哪怕受到争议,遭遇明枪暗箭,也一样可以刚毅坚强如战士,披荆斩棘,战天斗地,杀出一条血路,活得像一支部队;一个人有了精神的后花园,哪怕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人脉,没有任何依托,只要他有一颗勇敢执着的心,一份坚韧不拔的信念,靠着自己的实力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不懈打拼,他最终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背景、人脉和依托。
端详少堂先生青年时代的黑白照片,不难从他紧锁的眉头看出他生命中那些倔强、焦虑与沉重的时刻,而他眉宇之下闪亮的眼神里放射出的奕奕神采又分明是经历了苦难的生命对遥远未来璀璨理想的美好追求与不懈奋斗,一如他当年在照片背后所写:“犹如初升旭日,将放万丈光芒。恰似在巢雄鹰,志在展翅飞翔。”
(四)
想那鹏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了云气,负了青天,于是南飞,却被那斥鷃所讥笑。你可以像斥鷃那样讥笑鹏鸟,因为翱翔于蓬蒿之间的你,极限不过数仞,你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大鹏的壮举;而大鹏全不理会斥鷃讥笑的渺小目光,它奋然水击三千,一意孤行,为的是徙于南冥。无他,大家各自志向不同,心力不同罢了,所以,鹏是不和斥鷃对话的,也所以,大鹏终于成了大鹏,当它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当然可以藐视地平线,也同时可以藐视地平线上的一切了;而斥鷃依旧只能是斥鷃。庄子曰:此小大之辩也。
放眼中国语文界,我们似乎并不缺少有实践有创新的名师,我们似乎也并不缺少有思想有理论的名师。不可否认,这些所谓名师让今天的语文界变得不再寂寞,更热闹了。然而他们或略输理论文采,或稍逊实践风骚,总不免多少令人遗憾;我们总希望语文界能出现一个既能弯弓射大雕又不输文采不逊风骚的“两只翅膀翱翔”的风流人物。实践与创新,能让语文不断走向新生;思想和理论,则让语文走得更深更高更远。真正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思想,绝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也绝不是小打小闹,它自有它的表达方式,一旦表达,必是穿云裂石,石破天惊。我想,真正的思想应该是在安安静静地直视语文中的沉思默想,是心无旁骛地和语文对话甚至以生命独白的方式执著求索时的灵感迸发。愈是经久沉淀过的,才愈是具有爆发力和迷人魅力的。
于是我看到,他来了。
少堂先生,他乘着语文味的翅膀来了!
作为当代中国语文界少有的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他鼓起理论与实践之双翼,在语文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舒展衣袖,翩然起舞,奔逸绝尘。他用了整整二十年,不,是整整一生,用全副生命舞出了他的风景如画水光潋滟绵延起伏的语文江山。青年时代的他曾亲笔抄录巴尔扎克的座右铭来激励的自己一生:“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用笔去完成。”看少堂先生今日之语文味,我想,他是做到了。
(五)
少堂先生的这本诗文集,带我们在荒原穿行,让我们在感受荒原的萧瑟凄冷和冷漠愚钝的同时,更让我们领略了孤独舞者的傲然风姿,那是一个诗意灵魂的特立独行。而支撑这个诗意灵魂独行的,正是他身后那郁郁葱葱的精神后花园,还有那茫茫荒原里牵引着我们追寻目光的一处温暖角落——少堂先生的北书房。少堂先生的很多奇思妙想都在这里诞生,我甚至想戏称这北书房是他语文思想的“产房”了。认识少堂先生的人都知道,少堂先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之痴迷书籍,就像吸毒者之迷恋毒品一样,一刻也不能缺,书就是他生命里的水、空气和阳光。书让少堂先生时刻保持着新鲜的思考状态,也为他的语文思想源源不断地注入着新的元素和活水,从而永远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因为博览群书,少堂先生总给人一种生命的饱和厚重之感,他的整个人身上无不可见学者满满的学术自尊、自觉与自信。尤其是站在讲坛上的他,语调里、眼神里,全是炽烈的火与光,枯草也会被他燃烧,黑暗也会被他照亮。
了解少堂先生的人都知道,不仅他的语文很先锋,他的为人也是个性极其鲜明的。他性子又急又直,是嬉笑怒骂敢爱敢恨的那种诗人气质。他骨子里既有知识分子特有的孤高放达,又有儒家仁厚刚健的君子之风。这本诗文集,都是少堂先生的性情之作,透过他这些率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学术上的天马行空、犀利幽默,有时甚至可以感觉到他连骂人都很有魅力,很语文味儿(看看他的按语和志林就知道了);而生活中的他却又那样的沉默寡合、不善言辞,想来,他平素要说的话,要做的事,都在他深爱的语文里了。
(六)
这本诗文集取名为《我们当年》,是源自少堂先生2006年写给女儿的那封著名家书《我们当年》。文集共分为五编,其中前四编以“当年”二字为红线,每一编又分为两部分。五编的标题全部由少堂先生亲自拟定,这五个标题彼此串接,划出了程少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轨迹。第一编“精神的后花园”,分为“当年的亲人”和“当年的老师”两部分;第二编“荒原中的独舞”,分为“当年的情怀”和“当年的按语”两部分;第三编“在北书房”,分为“当年的书房”和“当年的随想”两部分;第四编“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部队”,分为“当年的语文”和“当年的闲笔”两部分;第五编为“少堂志林”开头几篇。
《我们当年》一书,记录的是一段段令人难忘、让人怀念的瞬间,是多年以后再次回眸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永远不能褪色的风景,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渐行渐远却刻骨铭心无法磨灭的生命印记。多年以后的我们和我们以后的后代,翻阅着这些我们当年生命中的种种过往经历,应会生出无限的美好追忆和情感共鸣吧。虽然为这部著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夜以继日,焚膏继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费力与苦辛,不如说是幸运与荣光。而所有这些,正是我要感谢少堂先生信任我委托我从语文味网上搜集、打捞、整理、编辑这部著作的全部原因。
(2015/10/16改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2869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程少堂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