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祁兵:语文味教学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次数:87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祁兵:语文味教学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味教学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兼及《荷花淀》语文味常式与变式教学设计

   深圳市高级中学   祁  兵

(作者为深圳市名师。本文发表在广州《语文月刊》2015年第11期。杂志发表时有删节,这里挂出的是完整版。)

在传统语文教学法的基础之上,生成发展起来的“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更具活力、穿透力和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不但可以扬传统语文教学法之长,避传统语文教学法之短,而且还可以为小说教学赋予情感、生命和灵魂。

语文味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制约和关于语文味与文人语文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理念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与突破固定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通过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作出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最终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语文教学方法。(1)

最近,程少堂老师又在《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对这一定义做了更深入更简洁的概括:“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2)

由此可见,语文味教学法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本文试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和生命体验等方面来谈一谈语文味教学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是语文味教学法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点和中心点

语文味教学法,把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确立为教学的基点和中心点,并明确主张“要抱着课文的语言打滚儿”。

小说的阅读教学关乎人物的活动、景物的描写、场景的刻画、事件的叙述和情节的波澜起伏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语言综合表达的艺术性要求更高更强,所以,我们就应将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比较,是分析理解语言简单高效且趣味性极强的途径和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从语言表达和创作的角度谈到“语言比较”的作用:“从谈话的对象、场合、环境等来衡量,甲、乙、丙三个词,在编一句话的时候,看用哪一个词比较好;同是一句话,有三个说法,自己编编看看,看哪一个说法好或比较好。这就是选词、选句——选择句式。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训练,这种道理大概是颠扑不破的。”3

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语意上的进行比较。比如,《荷花淀》中,作者设计了三次“一捞一丢”的细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处细节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拿“捡”“拾”“捏”等与“捞”来比,拿“扔”“抛”“撂”等与“丢”来比,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感知到“一捞一丢”所表现出的儿女情态和文章的诗意。

又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多次使用“消失”,而标题却用“消逝”。为了讲明“消逝”的内涵,程少堂先生采用反复朗诵的方法,反复朗诵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把“消逝”的景象演示得如在眼前,到后来,他几乎落泪。朗诵“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哪里来的泪水?“因为我朗诵这个句子,我想起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美好,慢慢消逝而不是突然消失的镜头,这里有生命中的消逝的爱情,也有老父亲的生命——我拉着他的手他去世的那一天。”程少堂先生不但清晰地解读出“消逝”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而且还教出这篇课文浓郁的感情和他自己的生命体验。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的语序、语音、语气、文字知识、语法知识等角度进行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来体悟小说的语言。

(二)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是语文味教学法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

语文味教学法,非常重视小说在文章方面的学习和探究。小说的文章主要指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文章结构要素,可具体分解为:一是顺序性要素,如“情理设位”、(行文与事件的)“始、中、终”;二是联结性要素,如“条贯”、“缝缉”、“合涯际”、“圆和”;三是对比性要素,“刚柔变通”是情调性对比,繁简疏密是比例性对比,“定与夺”则是操作性对比的剪裁取舍的手段。(4)

《宝玉挨打》,可以说是《红楼梦》在叙述上“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之一。

故事的开始,宝玉因为“金钏投井”的事情,“五内摧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所以面对父亲的讯问,宝玉竟“怔呵呵的站着”。此时的贾政见宝玉“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这是“打”之起。

故事继续发展,“金钏投井”的事儿,被贾环借机肆意歪曲,成了构陷宝玉的“杀手锏”。此时的贾政,话未听完,就已经气得“面如金纸”,“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这是“打”之承。

眼看就要开打了,宝玉明知“多凶少吉” ,急着找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此时,“偏生没个人”,就连平日里转前绕后不离左右的贴身小厮焙茗“也不知在那里”。宝玉真是急得要跳脚了。“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这是“打”之“转”。

巧的还不只这些。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个老婆子,可这老婆子“偏生又聋”, “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听不见也没关系,可她偏偏又打岔,打的岔偏又是“跳井”。这里就又把“金钏投井”的事给“逗”出来了。

读到这里,在紧张的气氛中,在为宝玉提心吊胆的同时,读者又往往忍俊不禁。可见,曹雪芹在按照时间的顺序叙事的过程中,不但将故事设计得一步紧一步、一节高过一节地向前发展,而且还十分着意于叙事的急缓情态和情调的调节。

 “宝玉挨打”的故事,虽然是以“贾政退了出来”而结束的,但是真正的“合”,应是在接下来的一回。宝玉在昏梦中,“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这样就和贾政在“打”之前总括宝玉的两大“罪状”:“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以及宝玉挨打前的所思所想前后完全照应起来。待黛玉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长叹一声,说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才是最终的“打”之果,也是“打”之合。

(三)文学的感悟和欣赏,是语文味教学法小说阅读教学的美点

语文味教学法中,对小说的文学感悟和欣赏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进行选点。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命运等角度,深入挖掘小说的文学内涵。在语文味教学法中,文学是美点。

《祝福》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和她屈辱悲惨的命运,是小说学习的重点。我们不妨从“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入手,对祥林嫂这名“打工者”进行一番“经济分析”,来透视祥林嫂悲惨的的命运和深层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祥林嫂怎么“穷”死的?

祥林嫂,一生没有什么钱。即使是她用自己的力气、血汗和性命挣得的财产,也少得可怜。

第一笔,一千七百五十文,祥林嫂的第一笔工钱,鲁家给了祥林嫂的婆婆。

第二笔,八十千, 祥林嫂的卖身钱,这是祥林嫂婆婆的一个“精心设计”,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小叔子,而精于算计的婆婆也顺手赚了一笔,也成为直接受益者。

第三笔,不是钱,而是房子,属“不动产”,是贺老六留下的财产。贺老六死后大伯收屋赶走了祥林嫂,房子最终归了贺家。

第四笔,十二千,捐了门槛,庙祝很不情愿地接了。这笔钱是祥林嫂再到鲁镇五六年间挣的工钱。

钱是祥林嫂挣的换的,房产是祥林嫂应得的,却都被别人攫为他有。而且不管是谁、也不管从祥林嫂那里是强取还是豪夺,在所有的人看来,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合法”,都是那么的“理直气壮”。这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见怪不怪”的大怪事了!祥林嫂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别人又都认为理所当然。这种悲哀,恐怕不是祥林嫂一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

通过对人物形象背后的经济分析,我们看到,祥林嫂是一个代表全体中国劳苦大众的典型的个案。在这一个案身上,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龙应台)。伟大的鲁迅先生使我们看见愚昧麻木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四)文化的熏陶和增值,是语文味教学法小说阅读教学的亮点

语文味教学法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最高价值体现在文化的熏陶和增值。文化,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角度进行“文化选点”:

1.从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进行文化选点。

“一语三文”中的“文化”,主要是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

在《荷花淀》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程少堂先生设置的教学主题为: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他甄定的《荷花淀》的文化选点是:和谐文化。为了将这一教学主题演绎的清晰明了,他依次从三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和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在这三个层面的推进中,他巧妙地将小说的环境、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情感内涵和特征逐一地贯穿起来,“和谐文化”则是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推演出小说《荷花淀》这一课的教学主题——“中和之美”。

为了更好地阐明中国文化“中和之美”的特质,同时又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印象更深刻,程少堂先生还特意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参照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文化体系;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通过这三个参照系的比较和引申,让学生在轻松幽默中逐步明白了中西方价值观和评价体系的不同,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情感的差别,突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含蓄蕴藉之美,进而真切感受到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和之美”。

2.从情感教育和生命体验入手,进行文化选点。

语文味教学法,程少堂先生将其形象地称之为“有温度”的教学法。具体而言,语文味教学法强调的是将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就是要把师生、尤其是教师的生命体验融合进教学,把自己积极健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和人生追求放进去,与原有的教学内容组合成新的教学主题和内容。

如何将“生命体验”“渗透”到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呢?

方法一:我们首先要探寻出小说本身的“感情基因”,准确把握小说传递出的感情基调,然后将我们自己与之相同的情感投入进去,形成共鸣,进而将小说和我们自己的情感“二位一体”的传递出来,给学生乃至教学以正能量。

方法二:小说往往借助于人物形象来传递出作家乃至作家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愿望。所以,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充分重视小说作品所给予读者的人生激励,并有意识地将其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给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们以人生指导,让他们从人物样板的身上得到人生的借鉴和精神“充电”。

方法三:探寻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批判意识,引发学生的反思,师生一起进行自我剖析和批判。我们知道,作家在小说中表达的只是他的一种思考、一种智慧的提问与冷峻的观察,并且他还借助于反讽(说反话)来进行一种文体意义上的规避与克制:把“相互发生矛盾”的一团麻交给你去处理;麻其实不乱,因为有些东西被巧妙地“隐藏”了起来。(5)

方法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的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通过对小说的改编或续写等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摆进作品中,和小说当中的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味教学法的指导下,小说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着“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展开有效的教学,始终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始终用“生命体验”和“精神文明”来唤醒学生、滋养学生、提升学生,始终朝着“师生互学共享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的目标前进。这样的小说教学,何其大也!

 

【注释】

(1)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  P14

(2)参见百度百科最新修订的“语文味教学法”词条。

(3)张寿康《春日访叶老》,转引自曾祥芹  主编《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4月第1版, P154

(4)杨义  著《中国叙事学》(图文版)  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P65

(5)马正平 主编《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P85

 

(本文作者为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深圳市名师)

 

 

 

 

 

 

 

 

 

 

 

 

 

附一:语文味教学法之小说《荷花淀》阅读教学常式设计

 

【教学主题】

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荷花淀》中至柔至刚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设计:祁兵

 

,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语言,感知小说的语言之美。

2.分析小说的结构,体会小说的文章之美。

3.分析人物的特点,领会小说的文学之美。

4.分析人物的精神,领悟小说的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2.难点:领悟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水”“至柔至刚”的精神内涵。

 

【教学内容与设计】

导入:

简介作家、作品及其地位;《荷花淀》诗体小说之美。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感知小说的语言之美。

1.通读小说。

2.找出最美的字、词、句、段。

3.概括特点。

 

二、分析小说的结构,体会小说的文章之美。

1.选读景物描写的语句,感知小说语言美。

2.分析:景物描写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①起:月下荷花淀。

②承:荷之根;映日荷花。

③转:铜墙铁壁,监视白洋淀的哨兵。

④合:迅速成长。

总结:《荷花淀》里的花和水,将小说的叙事结构自然串联衔接起来,使小说浑然一体,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结构美。

 

三、分析人物的特点,领会小说的文学之美。

在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小说人物的主体和亮点。

分析:①夫妻夜话:可敬。②合计探夫:可爱。③探夫遇敌:可佩④战斗中成长:可歌可泣

总结:“水生嫂”和“水生嫂们”作为普通的劳动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她们身上有着“柔”的一面,在危急关头灾难面前等非常状态下,她们身上又体现出“刚”的一面。

 

四、分析人物的精神,领悟小说的文化之美。

《红楼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水”惯常是形容女性阴柔之美的符号和象征。

在《荷花淀》里,“水做的骨肉”——“水中生的嫂子们”,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身上有似水一样的“柔”,还有“水”一样可以“攻坚克强”的“刚”。她们身上这一“至柔至刚”的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珍贵最动人的“大美”、“大德”。

总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

推出教学主题:《荷花淀》里 “水做的骨肉”——“水生嫂们”体现出了中国女性“至柔至刚”的特点和美德。

 

【练习设计】

  请选取生活中自己特别喜欢的一种事物,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工设计一个小故事。要求:将事物的美好特征与人物的优秀品质恰当地结合起来。

 

【板书】

荷花淀

柔美

柔情似水

柔中带刚

水做的骨肉

伟大的中国女性——至柔至刚

 

 

 

 

 

 

 

附二:语文味教学法之小说《荷花淀》阅读教学变式设计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程少堂2002年《荷花淀》公开课教学设计

 

(根据程少堂《荷花淀》公开课教学实录整理,祁兵整理)

 

一、分析景物描写,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问题一:第1段到第3段里集中写的什么东西呢?

一个是人——水生嫂,再一个是自然风光,即人与环境(风光)。

问题二: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家这么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他的用意何在?

孙犁把这个土地写得这么美好,就会让人觉得这么美好的土地会有谁不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理所当然会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这应该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这才是作家的用意之所在。这么写,一点也违反现实。

问题三:这里还塑造了美丽的环境中的水生嫂,这里人和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天人合一。

通过与高尔基的《海燕》比较,通过对《诗经》中的《蒹葭》以及《在水一方》主题曲的拓展,分析得出,孙犁的《荷花淀》以及传统的中国文学中人和大自然之间是“和谐”的关系。

 

二、分析人物对话,感悟人与人的和谐(情节)

分析一:夫妻之间的对话。

“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通过语序的变换,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水生嫂的焦急和挂念。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通过不同话语的转换,比较出水生嫂对情感的把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表现了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分析二:女人们之间的对话。

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之间不但没有隔阂和矛盾,而且她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夫妻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的。

 

三、分析女性人物含蓄的特点,感悟人与自我的和谐(性格)

分析一:女人们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课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线,丈夫生死难料,回来的时候可能缺条胳膊,断一条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不出来,她们内心痛苦得不得了。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有痛苦,也有孤独,但是不是那种呼天抢地的苦。

女人们去找她们的丈夫时的对话,有的比较忸怩,有的比较坦率,有的找借口,说是婆婆叫的。这些女人都很含蓄。

分析二:为什么要含蓄?

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由此看出,小说中人和自我之间(心灵)的关系也是和谐的。

总结:我们通过这一篇小说的研读,发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来看,它强调的大致都是和谐。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四、结课:文化提升,从与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比较中,领悟中西文化不同特点以及中国文化和谐之美

   文化提升:

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怎样想和怎样做。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是文化的问题。

   价值推送:

“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这是一种硬骨头精神!

   主题结课:

天人合一,中和(适中和谐)精神与中和之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即教, 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说明:程少堂《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的完整版,请参阅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于漪等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或见语文味网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3337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后更新[2015-12-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