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懂得苏东坡的人来写苏东坡
——评《〈东坡志林〉百篇赏析》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014c0101gltn.html
在文学评论方面,历史总是给我们很多惊喜,又带来不少遗憾。
庄子是想象力的大师,庄子之后很多年,才出现了李白,要是李白写一部书评庄子,多好!
李白是杜甫的粉丝,尽管杜甫的诗歌表现出与李白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杜甫常常盼望的是与李白坐在一起喝酒谈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杜甫最清楚,他完全可以留下一部评价李白的专著来,让后世的读者们惊喜。可惜,只留下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不痛不痒、甚至不太恰当的评论。
孙过庭《书谱》就对了,他是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谱》在历史上评价很高,因为他对历史上的书家如王羲之辈的评价就说到点子上了,古人这种“专家评价专家”的写作方式在《书谱》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专家评专家,苏东坡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他是很多领域的专家,更因为他的评价全面而中肯,所以,他对散文、诗歌、书法等方面的精妙评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夸他“诗画一体”,还拿他与著名画家吴道子比,称赞他“仙翮谢笼樊”“敛衽无间言”,而吴道子却是“犹是画工论”,一语中的;评孟郊、贾岛则是“郊寒岛瘦”,如今成了成语;评元稹、白居易“元轻白俗”,最为脍炙人口。他在中年后期到晚年期间,更是和遍了陶渊明的诗,在和诗的引、序、跋以及注释之中,他对陶诗进行了全方位精妙的评价,他的“和陶”,笔者认为本身超越了评价的层次,属于一种高境界的评价。苏东坡评价韩愈的专文一扫文坛妖氛,“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而成为千年来文坛正能量的护法宣言。
他的这些评论显得既专业、又不端着架子说话、既拒绝用高深的理论炫耀、又反对以艰涩的逻辑吓唬人,相比之下,今天的文学评论者们有多少得此不二法门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有人组织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知晓此理论的人实在太少,一些真正了解“相对论”的科学家也不愿意折节附和,自污名节,最终,这次大批判沦为蜀犬吠日的笑料而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个“外行评专家”的臭名昭著的恶例。
还有一个说外行话的恶例是赫鲁晓夫创造的。一次,赫鲁晓夫由苏共中央书记伊利切夫等人陪同,去马涅什展览馆观看画家和雕塑家们的作品展。画家鲍利斯·朱托夫斯基当年在场,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在他的记录中,有如下描述:
赫鲁晓夫在参观展览时,把抽象派美术作品斥责为“这是诲淫作品,而不是艺术”,他说: “如果让他们掌了权,那就瞧他们会怎样对待我们吧。他们就会制服我们的。”他把涅伊兹维斯特内伊的作品说得一钱不值,认为“一头毛驴用尾巴也能比这画得好”。涅伊兹维斯特内伊很接受不了这样的评价,马上直言相问:“您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评论家,您有什么根据说这样的话?”他的话可大大地触犯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当即反驳说:“我当矿工那会儿是不懂。我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我逐步升迁的每一台阶上我都不懂。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和党的领袖了,难道我还不懂吗?”
“一苇斋”主人 徐康先生,幼年的居所就与苏东坡旧宅纱縠行一墙之隔,三苏之学,用“亲炙”一词以形容,可谓副实;其书斋名“一苇”,也是撷取《前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东坡故里之诗书余韵,于徐康先生而言,可谓“夺胎换骨”。
徐康先生年逾古稀,却不改热情洋溢、痛快酣畅本色,此也是东坡遗风;又专擅奖掖后进、不择贤拙,此也是东坡性情;老而弥坚,著述不辍,将一杆如椽的老笔,舞得沉雄老劲,不遑他让。由徐康先生来对《东坡志林》选文、赏析,正笔者所谓“专家之评”。
《东坡志林》共五卷,从元丰到建中靖国元年,前后20余年,大概是东坡先生贬谪黄州到去世这一段时期,收文共计203篇。这段时期是东坡先生屡遭磨难却又鸿篇巨制迭出的时期,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东坡志林》中可以找到回响。
徐康先生从这203篇中,精收100篇,予以赏析。其赏析贯彻“三步走”战略:一要注之较详、较确;二要译之尚准、尚精;三要析之益明、益透。
要落实好这个“三步走”战略,版本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徐康先生介绍说,是取明朝赵开美所辑录之《东坡志林》,杂以其他版本。以此为基础,徐先生犹不满足,又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之《苏轼全集校注》20卷本,相互印证,确保了书稿的版本质量,解决了第一步“注之较详、较确”的问题。
《东坡志林》100篇的翻译和赏析,是一个有机体,与撰写者本人的学养密切相关。苏东坡是一个百科全书似的人物,很多人因为学养的原因,在解读他的时候,要么把他缩小,要么把他神化,这都不恰当,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部能够传神地表达出这位伟大人物的电视剧出现,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最好的做法就只能是一点一点地展开,把量的工作做好之后,再拓展到更大的层面。徐康先生对《东坡志林》的赏析,正好符合上述规律性的认识。
第271页《盗不劫幸秀才酒》。徐康先生知道古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他把注音给配上了,这是人性化的一种表现。接着,他就定一个基调:东坡为文,“无论记人记事,均以短小精炼、准确传神为主要特点。”然后他就擅其所长,展开对本文的翻译。“析”既要体现文中本意,又要升华出撰写者对东坡此文的理解,他这样“析”:
文章虽短,却颇具完整的故事性,三位人物各擅所长:
一是幸秀才的名气。(展开)
二是被劫官人的运气。(展开)
三是盗贼的义气。(展开)
从以上分析的三“气”,便足以见出苏东坡文章的扎实功底。短短的一百五六十字,居然“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实堪称言简而意赅,文短而味长也。
徐康先生早年以诗歌名世,之后散文佳作迭出,数十年积累之后,又喜作赋,骈俪工雅,发诸巧思而俯仰多姿,曾有大赋勇夺全国评比大奖,加上自幼饱读眉山之学,自觉追随东坡足迹,种种因缘,便构成了创作赏析《东坡志林》的不二人选。读这些文章,仿佛二美共臻,如智者相隔千年,用眉山软语喁喁而谈。奇文共欣赏,妙语细研推,这样的赏析满足了初次接触苏东坡文章的读者的需要。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这种知识的普及非常必要。若干年前在北京的一家全国知名的文学出版机构,我与一位资深文学编辑聊苏东坡,他就说过一段令人吃惊的话:苏东坡那年科举考试很厉害,一下就考了第一名,连王安石都比不过他,才考第四名。
首先苏东坡并没有考第一名,这是一个错误;王安石比苏东坡大16岁,两人并非一起金榜题名的同年,这是有一个更大的错误。
还有一个最近亲身经历的故事。一位出版了一本旧体诗集的文化管理者,说他从网上读到一篇“好”文章,说,苏东坡人品并不好,是个大男子主义者,然后说事实俱在等等。我问他,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两茫茫”词是写给谁的?《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又是写给谁的?为什么王朝云会死心塌地跟随他前往万里之外的贬所最后死在惠州?我说,如果你把这些都捋清楚了,你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了。
一个写旧体诗的人仅仅从网上面一点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开始以讹传讹,去攻击一个诗歌领域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真是数典忘祖得可以了,后来翻一翻他的旧体诗,果然全属于东坡先生所谓“吃了胀死牛肉喝了一点注水白酒”之后,打的醉饱嗝。
100篇赏析文章,出自《东坡志林》卷一的39篇,其中“记游”12篇;“怀古”2篇;“修养”7篇;“疾病”2篇;“梦寐”6篇;“学问”1篇;“命分”3篇;“送别”6篇。出自《东坡志林》卷二的32篇,其中“兵略”1篇;“时事”2篇;“官职”1篇;“致仕”3篇;“隐逸”2篇;“佛教”2篇;“道释”10篇;“异事”11篇。出自《东坡志林》卷三22篇,其中“异事”11篇;“技术”6篇;“四民”2篇;“女妾”2篇;“盗贼”1篇;出自《东坡志林》卷四的8篇,其中“古迹”1篇;“卜居”1篇;“亭堂”2篇;“人物”4篇。《东坡志林》卷五没有选文。
徐康先生对文章做了精心的筛选。东坡先生“记游”文章最能体现他的旷达洒脱的情怀,徐康先生全部选用;其次是“异事”11篇,一方面表现出东坡先生是一个求知欲强烈、非常好奇的人,而对这些事件的写作方式也常常别出心裁;“道释”10篇,表现出东坡先生与佛道的密切关系,也体现出他与佛道的距离,许多幽默的段子就从这些交往中呈现出来,徐康先生也做了较多的选择;然后是“修养”7篇,这里面的内容包括主要是养生的内容,不乏趣谈,故徐康先生选用7篇。
这本《〈东坡志林〉百篇赏析》的亮点还有三个。
首先,徐康先生将万历名臣赵用贤所写的小序置于篇首,让人领略东坡先生“襟期寥廓,风流辉映,虽当群口见嫉、投荒濒死之日,而洒然有以自适其适,固有不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束者”的风骨,为阅读本书定下一个潇洒旷达的基调。
其次,徐康先生阅读《志林》版本愈多,就中瑕瑜均有独得之见,便于篇末将这些卓见一一呈现,如将“馀甘”坐实为“橄榄”;确定“草露书”为草书的一种;确定“鹅城”为惠州,因“鹅岭”而得名;将“骊山之祸”与焚书坑儒的“咸阳之祸”予以区别;明确“肉糜”之“糜”不是“麋鹿”。种种纠谬,起到了廓清视听的效果。
再次,徐康先生将自己参阅各说而整理的东坡先生年谱附上,又添一勘误之利器。使得这本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东坡志林〉百篇赏析》以一种较为严谨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让懂苏东坡的人来写苏东坡,实在是题中应有之义。
张花氏写于三洞桥
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