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考试题》
     阅读次数:26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考试题

 

惠州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6.01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自西周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织。

B.自清末以来,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精英向大城市流动,“家本位”文化再也无法承担回应“终极关怀”问题的功能。

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在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中有所表现。

D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意识在农村中的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中组织作用的削弱,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开始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他社会组织也有可能使个人从中获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或情感上的帮助,但却无法提供像家族那样的亲情环境。

B.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这意味着家族文化并未消失。

C.在中国传统社会,儒教道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回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的是“家本位”文化。

D.“家本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不朽的,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或者削弱家族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继勋,大名元城人。周祖领镇,选隶帐下。广顺初,补禁军列校,累迁至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永州防御使。显德初,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岁余,改领曹州。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召归,出为河阳三城节度。议者以为失责帅之义。及再幸寿春回,左授继勋右武卫大将军,又以其掌书记陈南金裨赞无状,并黜之。显德四年冬,复从世宗南征,及次迎銮,即命继勋帅黑龙船三十艘于江口滩,败吴兵数百,获战船二艘,以功迁左领军卫上将军。宋初,加检校太尉。太祖平泽、潞,继勋朝于行在,即以为昭义军节度。是秋,率师入河东,燔平遥县,俘获甚众。建隆二年冬,又败并军千余人,斩首百余级,获其辽州刺史傅延彦及弟延勋来献。乾德二年,诏与康延沼、尹训率步骑万余攻辽州,太原将郝贵超领兵来援,战于城下,继勋大败之。州将杜延韬危蹙,与拱卫都指挥使冀进、兵马都监供奉官侯美籍部下兵三千送款于继勋。即遣内供奉官都知慕容延忠入奏,诏褒之。未几,并人诱契丹步骑六万人来取辽州,复遣继勋与罗彦瑰、郭进、曹彬等领六万众赴之,大破契丹及太原军于城下。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河东,命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驾至城下,分军四面,继勋栅其南。三年春,移镇大名。太平兴国初,加兼侍中。俄以疾求归洛阳,许之,赐钱千万、白金万两。是秋,上表乞骸骨,拜太子太师致仕,朝会许缀中书门下班。寻卒,年六十二,中书令。

(节选自《宋史·李继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B.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C.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D.世宗亲征淮上/令继勋领兵屯寿州城南/进洞屋云梯/以攻其城/继勋怠于守御/为其所败/死者数万/梯屋悉皆被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也指高位兼低职,而守则指低职代理高职。

B.阙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有装饰、瞭望等作用,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如“朝天阙”。

C.显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赠,古代朝廷敕令国史馆表彰功臣或其先人的事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继勋被周太祖发现并重用。周太祖领兵时,把他选用在军中,后来频繁升任官职并兼任官职。

B.李继勋在周世宗时仕途坎坷。在寿州被打败,出京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又贬为右武卫大将军;南征有功,升迁为左领军卫上将军。

C.乾德二年,皇帝下诏命令李继勋等人率军进攻辽州,他们与救援守军的太原将领郝贵超在城下交战,李继勋大败敌军,迫使辽州将领杜延韬送了很多钱财给他。

D.太平兴国初年秋天,李继勋上表请求退休,皇帝授任他为太子太师职退休,朝会时可以站在中书门下班列之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秋,率师入河东,燔平遥县,俘获甚众。

2)俄以疾求归洛阳,许之,赐钱千万、白金万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一个并作鉴赏。(5分)

9.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表现作者感叹光阴无情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离骚》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万三蹄

李晋

明洪武五年某日子夜,富商沈万三打理好钱庄事务回家。

沈万三穿过前院,看到厨子宗庸的房间还透着烛光。沈万三上前轻敲门扉。

门缓缓打开,手拿书卷的宗庸一脸惊讶,连忙作揖道:“老爷,您怎么来了?”

沈万三微笑:“路过看看先生。先生大病初愈,不可因看书而过度劳累。

宗庸感激地说:“承蒙老爷关心,这次如不是老爷相救,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沈万三握着宗庸的手说:“先生不必客气。夜已很深,先生早点休息,我就不打扰了。”随即告辞离去。

望着沈万三渐渐消失在庭院深处的背影,宗庸的眼角闪着泪光。

四年前的一个雪天,沈万三救了一个昏迷在自家门前的中年人,该中年人说他叫宗庸,皖籍人氏,因逃荒来到周庄。沈万三见他可怜无依,就收留了他。宗庸主动请缨到伙房做了厨子。时间一长,沈万三发现宗庸并非俗人,他擅长各式菜肴,尤其精于烹饪猪蹄膀,他烧制的蹄膀色泽红亮莹润,肥嫩肉酥,入口有一股特殊的醇香,这很合沈万三的胃口。沈万三一直没把宗庸当下人看,经常跟他品茶清谈。通过交流,沈万三发现宗庸竟学识渊博,这更使他对宗庸心生敬意。他曾多次邀宗庸帮他打理生意,可宗庸总婉言推却。

不久前,宗庸染上风寒,多方诊治毫不见效,沈万三焦急万分,遣人重金快马请来江南名医庄伯和,使宗庸最终得愈。

洪武六年秋季,皇帝朱元璋巡游来到周庄,沈万三隆重接待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宴上的烧蹄膀赞誉有加,在酒足饭饱临别之际,他笑着拍了拍沈万三的肩膀说:“你很好,很好啊!”

送走皇帝后,沈万三兴致颇高。宗庸却忽然说:“老爷可知一场杀身之祸正威逼而来?”

沈万三不解:“先生怕是危言耸听吧?”

宗庸正色道:“请问老爷,性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

沈万三不假思索:“当然性命更重要,没有性命,哪有财富可享?”

宗庸顿了顿说:“老爷没看到圣上在宴上的面容吗?眼中有愠色闪过,最后拍老爷肩膀时,那笑中分明隐含怨恨。老爷富可敌国,又资助过伪吴王张士诚,难道圣上不妒忌疑心于您?”

沈万三遍体冰凉,缓声道:“先生所言极是。敢问有何良策?”

宗庸说:“散财求安,得万民之心,当能保命。”

其后几年,沈万三在江南广修桥路,救灾济民,倾尽家财,并出巨资帮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墙。但朱元璋仍说要杀了沈万三这样拥有不义之财的刁民。大臣纷纷谏言:“沈万三积善为乐,杀之恐致公愤!”最后朱元璋降旨将沈万三财富充公,其人发配云南。

赴滇前夕,沈万三遗憾不见宗庸来和自己辞别,这时送别百姓中的一个孩童递来一封信,说是一位叫宗庸的先生委托转交的。

沈万三展纸:“小人本是安徽淮南锦绣酒楼主人,后投奔圣上打江山,开国后被任为四品侍读,并被派到老爷身边卧底。近得圣上传书,要小人于发配途中谋害老爷。承蒙老爷多年照顾,怎忍加害?故以死谢恩。笺后文字是小人祖传烹烧蹄膀秘方,老爷若以此为业,必衣食无忧……”

信件如蛾飘落,沈万三浊泪滂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沈万三赏识宗庸,是因为宗庸烧的猪蹄膀极合他的胃口,否则沈万三就不会重金快马请名医庄伯和来给宗庸治病。

B.宗庸当卧底,既不能改变朱元璋的决心,又不能改变沈万三的命运,也无法具体掌握沈万三的财富数额。这个构思,纯属败笔。

C.宗庸本是朱元璋派到周庄的卧底,但被沈万三的真诚关怀所感动,因而同情报答沈万三,为之出谋划策、规划余生。

D.沈万三读完宗庸的信后,可能是因为他没想到宗庸竟是卧底,更没想到这个卧底竟是如此有情有义,于是他感动不已,泪如雨下。

E.文章标题设为“万三蹄”,是因为全文紧紧围绕万三蹄展开情节,通过写万三蹄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2)宗庸给沈万三的信,隐含了对于沈万三的提醒和建议,试把这些提醒和建议简要列举出来。(6分)

3)请指出第4段画线句子(“先生大病初愈,不可因看书而过度劳累”)在人物表现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6分)

4)沈万三愿意听从宗庸的劝导老老实实到云南度过余生吗?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舒心

2006年草婴获得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章”,并获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一衔。2014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只有草婴。”这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的感慨。

193712月,草婴随家从宁波避难到上海,那年他14岁。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罪行激起了一位少年忧国忧民和追求真理的朦胧意识。草婴曾说,自己读俄文、英文,走上从事翻译工作的道路,是受鲁迅的影响。“我以为,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他无论涉及哪一个领域,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20世纪50年代起,草婴作为专业会员参加作家协会,专门从事文学翻译,译了一些苏联小说,主要有肖洛霍夫的小说《新垦地》第一部和第二部,《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等,还译过尼古拉耶娃的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与草婴相濡以沫七十载的夫人盛天民说,草婴的翻译拥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要翻译什么完全是由自己决定。他喜欢朴素自然的作品,看到一本书觉得很感动想翻译出来时,就会马上翻译,不受外界干扰。翻译的进度也不快,一年365天,平均每天只翻译一千字左右。

之所以介绍肖洛霍夫的作品,是因为草婴认为在苏联作家中,肖洛霍夫是继承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很出色的一个,尤其是继承托尔斯泰的传统,发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实际上,当年对肖洛霍夫的评价也是有分歧的,有人批评他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宣扬人性论,不是社会主义作家。但是,草婴通过反复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完全肯定他是伟大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应该首先介绍给中国读者。因此,20世纪50年代,他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大量作品。

“文化大革命”中,草婴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国的‘吹鼓手’和代理人”。如何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如何呼吁人性的回归,如何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他把目光投向了列夫·托尔斯泰。

“有人问我为什么特别喜爱托尔斯泰。我想首先是因为我特别敬重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理和幸福,就是人生唯一的幸福。我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就追求这样的真理和幸福,他就是爱和善的化身。”

“文革”后,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请草婴出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总编辑。草婴考虑了几天,还是婉拒了。他对领导说,自己一辈子做翻译工作,其他的行政领导工作基本上没有经验,“还是让我继续干文学翻译吧。”市领导也就没有勉强他。草婴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文学翻译。草婴花了二十年时间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总共四百万字。“有人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我同意这个评价,而且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至今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此前,周扬翻译过《安娜·卡列尼娜》,不过他是从英译本转译的。草婴看重的是原著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他希望译文尽可能与原著接近,甚至尽善尽美。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原著十分熟悉。草婴通常要看十来遍原著,有时更多,吃透后再开始翻译。只有这样,原著中的一个一个人物才会在脑海里活灵活现,这就是形象思维。

草婴喜爱托尔斯泰的作品,除了其中洋溢的人道主义精神外,还因为它们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托尔斯泰作品就是具备这样的特点。托尔斯泰对安娜的不幸遭遇始终掩盖不住真挚的同情,而对造成她一生痛苦的贵族社会和以卡列宁为代表的官僚体制则怀着无法克制的仇恨。草婴在翻译时竭力领会托尔斯泰这种大爱大恨。

有一次,他的学生章海陵上门拜访,发现老师忧郁又有些激动。后来草婴才告诉他:“安娜死了……我,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真难过。”章海陵认为,“草婴的译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把自己和原作者融合在一起了。”

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译文读者读后的感受相当于原文读者读后的感受。当然,要达到这个要求并不容易,这里有时代背景的差异,有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还有不同语文本身的特点。翻译家要适当处理这些问题,确实要花一番功夫,使译文读者也能尽量欣赏到原著的艺术魅力。

在谈到风格和重译问题时,草婴说,原著作家的风格只有一个,但文学翻译家的风格要复杂些,因为它既有原著作家的风格,又有文学翻译家的风格,可以说是两者加起来的风格。因此一种原著,尤其是名著,应该容许有不止一个译者来译,让读者自由选择他所喜爱的译本。

链接:①草婴,原名盛峻峰,之所以为自己起笔名“草婴”,就是因为,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但是又顽强坚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对于中国文学界有重要影响,这部小说和其他苏联作品一起,帮助催生了一个创作流派,即“干预生活文学”。金农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称:“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这批‘干预生活’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随家避难到上海,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激起了他忧国忧民和追求真理的意识。草婴走向翻译的道路,想效仿鲁迅改变中国现状。

B.为了让翻译作品尽善尽美,草婴要求自己首先一定要熟悉原著、原著人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其次,作品的风格要与译者的风格一致。

C.托尔斯泰的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草婴在翻译《安娜·卡列尼娜》时将这种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D.对肖洛霍夫的评价是有争议的。而草婴反复研究肖洛霍夫的作品,完全肯定他是伟大的苏联作家。

E.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能结合时代、风俗习惯、语文本身等因素,则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读后感受保持一致。

2)请结合文章事例谈谈,草婴在翻译作品时秉承怎样的原则?(6分)

3)文章多处引用了传主的话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从选译肖洛霍夫的作品到全面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草婴的哪些主观因素(条件)发生了变化?(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80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季羡林先生做学问___,在翻译时遇到一个拿不准的词语,都要查阅资料,弄清这个词语的由来和多重含义。

②做杆秤的老手艺人刘少于三十余年以制称为生,他多年制秤的原则是,每一把秤的度量必须确保精准,___

③“两会”安保工作正逐步全面进入实战阶段,8000名公安民警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枕戈达旦誓保“两会”安保工作“___、万无一失”。

A.毫厘不差   滴水不漏   一丝不苟      B.滴水不漏   一丝不苟   毫厘不差

C.一丝不苟   毫厘不差   滴水不漏      D.一丝不苟   滴水不漏   毫厘不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未来十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其在世界500强, 企业中的数量也有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B.按照布里姆的看法,卢梭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主要地位在于他对现代性及其所造就的主导类型的“资产者”的激烈批评决定的。

C.海子、王小波的作品之所以在一般读者中引起深刻影响,是否是因为这两个人的作品,触动了有关我们这个时代脉搏中某些深层的东西?

D.去年8月以来,该犯罪嫌疑人在当地制造多起电动车电瓶失窃案,遭民警蹲守围堵时,还想强行冲门,却被摩托车带倒,最终成功被警方抓获。

1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提供的四个句子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一项。    )(3分)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__。__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7.皮划艇激流回旋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必须在规定的航道内穿越或绕过规定的障碍到达终点。请指出下列哪个图是该项目的标识,指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表示的意思。要求指示准确,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前不久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他身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

你所在的班为此将组织一次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的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新[2016-1-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