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猴年说猴》
     阅读次数:14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猴年说猴

猴年说猴

 2016-2-6 13:1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猴年说猴

聂鑫森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1月20日   03 版)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孙悟空孙猴子是最让人佩服的,大闹天空,护送唐僧取经力战群妖,终成正果。至今,京剧舞台上关于孙悟空的猴戏,一直颇受人青睐。著名京剧武生演员“六小龄童”出演电视剧《西游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孙悟空形象,名驰大江南北。

  猴子属灵长类动物,善攀援,动作敏捷快疾;喜群居,以山果草叶为食。在每一个猴群中,通过自然竞争,决出自已的猴王。而猴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当他衰老无力时,便会被新的猴王替代。

  古人常把猴子称之为“猢狲”,俗语云:“树倒猢狲散”。也常把猴子称为猿、猿猴、猿猱,“风急天高猿啸哀”(唐·杜甫《别韦少府》);“清猿声入楚云哀”(唐·刘沧《长州怀古》)。

  因“猴”与“侯”同音,故古代建筑的壁画、砖雕上,常常出现猴子的形象,表现“挂印封侯”的祝愿。我在江西流坑古村落的一户人家里,欣赏到天井照壁上的一幅浮雕作品,上面有猴子、白鹿、仙桃、蝙蝠,表现出封侯与福、禄、寿的对应关系。

  我国很早就懂得驯养猴子用以表演节目,到晋、南北朝时已非常盛行,晋人傅玄的《猿猴赋》里有过生动的描写。当时,演员可以很娴熟地指挥猴子穿衣、脱衣、翻筋斗、骑羊、骑狗、骑马。

  唐代的驯猴技艺,更是引人注目。在唐人郑锡的《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里,提到唐肃宗时的大型动物表演,出场的动物有大象、犀牛、熊、刺猬,自然少不了猴子,所谓“其徒实繁,厥状非一”“为猿为猴”。尤其是中、晚唐,猴戏极为普及,唐诗人常在自已的作品中予以反映,如皮日休的“狙公闹猴戏”,姚合的“映竹窥猿剧”,拾得的“猕猴尚教得,人何不奋发”,等等。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了唐朝的京城,唐僖宗逃往四川,在随行队伍中就有一耍猴的艺人。他驯养的猴子,能够像臣子一样站班朝见,能磕头作揖,僖宗十分赏识他,赐他朱绂,封他官职。唐诗人罗隐屡试不中,感于此事,写了一首《感弄猴人赐朱绂》的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到了清代,驯猴表演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简单的翻筋斗、倒立等动作,而是让猴子戴着面具摹仿戏剧人物,表演观众所熟悉的《李三娘磨房受苦》《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还让猴子与其它动物合作同台献技,比如猴子表演扶犁,狗则代替牛拉犁,配合十分默契。在清代,以安徽凤阳和河北吴桥的驯猴表演最为有名,两地有许多表演班子,带着猴子、狗、羊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远涉重洋到国外去演出。

  在峨眉山风景区,生活着一群群的猴子,当游人经过时,它们拦路索要食物,站立如人,十分可爱。但因长期的“好逸恶劳”,有关专家指出它们的体质已迅速减弱,生命中野性的活力也大大地下降了。

  猴子不自知,人岂可视而不见?!





最后更新[2016-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