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凡上过几年学的人,大约都知道鲁迅在小说《故乡》中说过的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这句话确实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不过,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鲁迅的原创,这个就不一定。这句话的原创可能是孟子。请看《孟子》的有关原文以及注释和译文: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从《孟子》这段文字看,鲁迅这句名言,有可能是对孟子这段话的有意识地转述或翻译。
当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先说一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文章中经常冒出一些别人的句子,这些句子本来很好,经过苏东坡一用,就更好了。换成另外一个作者,这种现象可能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但文学史上从未有人认为苏东坡是抄袭或剽窃——笑话,中国文化史上才华排位绝不在前三名之外的一流才子苏东坡,他怎么会抄袭或剽窃呢?苏东坡只是读书太多,以至于他写出的一些句子,他也分不清究竟是自己的呢,还是别人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当然也不会傻到会去抄袭《孟子》这样的经典,其关于路的名句,大概属于和苏东坡类似的情况:对《孟子》烂熟于心,加上对孟子关于路的这段话有共同的生命体验,因此英雄所见略同。
2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