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中考聚焦
>
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韩敬群:缺失的传记精神》
出处: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阅读次数:81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敬群:缺失的传记精神
韩敬群:缺失的传记精神
韩敬群
2006年08月24日17:09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昆明,纷乱炸弹声中,北大校长蒋梦麟完成了他的自传《西潮》。与此同时或更早一些,在重庆柏溪,被认为“第一位认真研究了西方传记,用现代传记方法进行写作的中国传记家”朱东润写完了《张居正大传》。
即使窘迫匮乏,朱先生为准备创作进行的研读范围之广令人吃惊。文章中列举到的西方传记文学作品,计有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斯特莱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还有《格兰斯顿传》、《狄士莱里传》等,传记理论方面,则是“从提阿梵特斯底人格论读到莫洛亚底传记综论”。至于中国的作品,更是朱先生的本色当行。
很多人看来,传记是一种界于文学与历史之间、诗与真之间身份不明的摇摆文体。至少到目前为止,对于传记到底应该属于文学还是历史,应该如何理解传记的真实,以及传记写作中虚构的成分是否应该存在、应该如何表现这些问题,在学理上仍缠夹不清、聚讼纷纭。比较起来,倒是朱先生多年前已经得出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这一点没有看清,便会把传记文学引入一个令人不能置信的境地;文字也许生动一些,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究竟是不甚合算的事。”认真分析了三种传记做法的优劣及其可能性之后,朱先生认定:“中国所需要的传记文学,看来只是一种有来历、有证据,不忌繁琐、不事颂扬的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最自觉勤勉的传记作家,朱先生以他一本本功底扎实的著作,标志了中国传记创作与研究曾经达到的高度。
六十多年后,看到朱东润的论述,不禁让人生出很多感慨。朱先生当年清楚地说到,自己只是要“替中国文学界做一番斩伐荆棘的工作”,按照文明演进后胜于今的一般规律,今天我们的传记研究与写作有理由在前人开辟蒿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如果说,创作有关时代气运与个人性情天分不好作简单的比较,学术研究经过代际传薪,踵事增华,积微成渐,在深度与高度上超越前人,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现代的传记,从根源上说是受到西方传记文学的刺激并以之作为镜鉴而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引进西方的优秀传记作品,不论对具体的传记创作,还是对学理的探究,都具有树典型、立规范的重要意义。这方面的工作是学术建设的基础起点工程。然而,我们不妨就拿朱先生序文中提到的那几本西方的传记书做个例子。先生当年看的当是英文本,几十年过去了,这几本名著在国内还没有出版过让人满意的译本。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仅仅是在2004年出版了台湾罗珞珈、洛夫的节译本,译文远不能传达原作的风神意韵;《维多利亚女王传》目前还只有卞之琳完成于1935年的一个译本,后来虽然经过润色修饰,整体风格仍是龃龉梗涩,读来令人气短。而莫洛亚的《传记综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传记理论著作,至今还没有中译本出版。在先生所举的例子之外,随手可补充几份佐证。如《富兰克林自传》,今天被普遍看作一本可以鼓荡心灵的励志书,然而出版商看中的是它的商业价值,并不肯在译文上精益求精。
美国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可能算得上近二十年来对中国读者影响最大的一部传记作品。《梵高传》远远称不上一本传记文学的杰作,它只是一部“传记小说”。国内的出版界肯花大力气成套十几本地推出《欧文·斯通文集》,对更重要、更具典范意义的传记名家名作却常常知难而退,这也反映了我们在学术建设上缺少清晰的思路与必要的耐心。
最近,名列二十世纪三大传之一的美国学者艾尔曼的《乔伊斯传》历经八年的打磨终于出版,本来可以为国内的传记写作与研究者提供一个难得的范本,不幸的是,它一出版,便被人认作“冷书”,认为只是乔伊斯传的又一个版本而已。人们更乐意关注与谈论的,还是那些高踞于非虚构图书排行榜上、以暴名人明星隐私为荣的所谓热门图书。
也是在那篇序文中,朱先生引用了《法显行传》记载法显经过沙河的一段文字:“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先生愿以自己积年的努力为“死人枯骨”树碑立传,其间的拳拳善意,值得今天的文化人深长思之。
最后更新[2016-2-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