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知识分子过劳死应问责于学术体制
时间:2005年11月19日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一个关于公共卫生的论坛上披露说,中国知识分子存在严重的过劳死现象,过去五年里,北大和中科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53.3岁。另外,统计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少10岁。舆论普遍认为,科研的负担、教育任务的繁重以及由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精神压力,是知识分子早衰乃至早夭的主要原因。
学术评价体系行政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多年以前,在北大有一个典型的事件,说是美学大师宗白华生前不爱写书,只能评为“三级教授”,他晚年生病要住院,因为三级教授不够级别、不能住进高干病房,北大校方迫于情势紧急,连夜开会讨论宗白华的级别问题,并火速将他提升为二级教授,这才将享誉中外、桃李天下的大宗师搬到了高干病房里,只可惜为时已晚,宗白华先生最终死在了“三级教授”这样一个学术级别上。学术级别害死人的怪诞现象,在宗白华先生故去多年之后,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
今年8月,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因弥散性肝癌晚期病逝,这一消息一度震惊了整个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何勇的早夭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反思何勇之死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国的学术制度之弊。一个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了当上教授或者博导,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科研成果,还必须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或学术专著,此外,还必须像何勇那样带上十几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长期地加班工作、夜以继日地“与天斗、与地斗、与学术体制斗”,终于熬干了这些知识精英的生命。就在年初,四天之内,清华大学就痛失两名英才,清华的一位教授因此感喟说:“我们的工作量太超负荷了,但大家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比拼,已经麻木了。”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面临市场和行政双重评价体系的严重挤压,知识分子早夭是这一症候的极端病理反应。更可怕的是,这种畸形体制慢慢咬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不仅知识分子对此表示无奈的认同,连整个社会也变得麻木。多年来,人们不遗余力地谴责学术腐败现象,却很少反思假论文、假文凭、假成果的深层肇因,偏重于道德辩驳而忘却了体制问责,这种舆论环境又加剧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压力。
找到知识分子短寿的内在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必然要求,也关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在卫生部官员披露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的时候,有人印证说,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证据是有83%的成年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还有好心人搅浑水,说是知识分子的膳食结构有问题。如果我们继续用这种“脑筋急转弯”的方式寻找替罪羊,知识分子的“哀荣”和我们的“震惊”难免会继续下去。
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一个关于公共卫生的论坛上披露说,中国知识分子存在严重的过劳死现象,过去五年里,北大和中科院有135位教授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53.3岁。另外,统计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少10岁。舆论普遍认为,科研的负担、教育任务的繁重以及由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精神压力,是知识分子早衰乃至早夭的主要原因。
学术评价体系行政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老问题。多年以前,在北大有一个典型的事件,说是美学大师宗白华生前不爱写书,只能评为“三级教授”,他晚年生病要住院,因为三级教授不够级别、不能住进高干病房,北大校方迫于情势紧急,连夜开会讨论宗白华的级别问题,并火速将他提升为二级教授,这才将享誉中外、桃李天下的大宗师搬到了高干病房里,只可惜为时已晚,宗白华先生最终死在了“三级教授”这样一个学术级别上。学术级别害死人的怪诞现象,在宗白华先生故去多年之后,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
今年8月,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因弥散性肝癌晚期病逝,这一消息一度震惊了整个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何勇的早夭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反思何勇之死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国的学术制度之弊。一个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了当上教授或者博导,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科研成果,还必须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或学术专著,此外,还必须像何勇那样带上十几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长期地加班工作、夜以继日地“与天斗、与地斗、与学术体制斗”,终于熬干了这些知识精英的生命。就在年初,四天之内,清华大学就痛失两名英才,清华的一位教授因此感喟说:“我们的工作量太超负荷了,但大家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和比拼,已经麻木了。”
中国教育界、学术界面临市场和行政双重评价体系的严重挤压,知识分子早夭是这一症候的极端病理反应。更可怕的是,这种畸形体制慢慢咬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不仅知识分子对此表示无奈的认同,连整个社会也变得麻木。多年来,人们不遗余力地谴责学术腐败现象,却很少反思假论文、假文凭、假成果的深层肇因,偏重于道德辩驳而忘却了体制问责,这种舆论环境又加剧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压力。
找到知识分子短寿的内在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必然要求,也关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在卫生部官员披露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的时候,有人印证说,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证据是有83%的成年人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还有好心人搅浑水,说是知识分子的膳食结构有问题。如果我们继续用这种“脑筋急转弯”的方式寻找替罪羊,知识分子的“哀荣”和我们的“震惊”难免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