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教案荟萃
文章标题: 《诗歌鉴赏教案》
出处:李伦琰 编辑    作者:谢翠芳   阅读次数:309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

文船中学 谢翠芳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倡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教学设想:借古人的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鉴赏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实例,导入课题

1.《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这一比喻仿古诗词中的哪一句?

2.《荷塘月色》中“田田的叶子”这一描述源出何处?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引用或改用古诗句不仅能使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还能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给文章添上一笔烂漫的色彩。

 

二. 看《诗经·硕人》节选及《论语》对其的理解

《诗经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论语》一则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小结:子夏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借古人对美人的描绘来思考儒家的核心问题——“礼”,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对诗的欣赏超越了作者的愿意。这便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三. 诗歌鉴赏练习(作业检查)

蝶恋花 晏殊

槛菊(a.愁烟兰泣露 b.含烟兰带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 请在a和b中选出表达效果更好的一项。

2. 词中涉及到的形象有槛菊、兰、燕子、明月及独上高楼的人,请问其主体形象是什么?你最欣赏词中哪一句,为什么?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1. 在空格处填上原句。

2. 分析该诗的抒情方式。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风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1. 在空格处填上原句。

2. “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前人成句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3. 上片极写元夕的繁华热闹,有何用意?“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在词中有何作用?

4. 该词在风格上应属哪个流派?梁启超曾评说此词乃“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你怎么理解作者寄寓词中的怀抱?

 

四. 讨论重新组合而成的词

如果我们从这三首词中各挑出一句,把它们重新组合一下,就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请学生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挖掘一下这一组合作品所表达的含义。

 

五. 鉴赏王国维的“治学三境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请学生针对王国维这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谈谈看法。

(提示:如果要你用另外的三句诗来解释这三句,你看有哪些诗句合适?由王国维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你能想到些什么?)

 

小结:王国维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挖掘,将原来的词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这种再创造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妨也模仿王国维先生,提出鉴赏诗词的三境界:从文本出发,此第一境也;合理想象和挖掘,此第二境也;创造性的运用,此第三境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一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创造,就会生发新意,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当王国维这样解释上面几首词时,运用的就是想象和联想,开拓了思维,得到的是人生的感悟,使自己更明确地意识到为学之艰难及理想实现之喜悦,也就能更坚定地走好人生之路。所以这既是一种学术上的发现,也是一种人生养分的吸收;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理解运用能力,亦可滋润自己的生命之树。于是我们说语文滋润了人生。

 

六. 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古诗词有两个层次。较简单的就是开头我们提到的课文实例;深一层次的运用就像王国维先生那样,创造性地进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常有这样的阅读鉴赏,我们从文本中接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份可以滋润我们心灵、提高我们文化素养的精神营养。这也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文化也是因这样的继承和发展才得以辉煌灿烂。

 


最后更新[2004-5-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