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6~19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主办,徐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北方重镇徐州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多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美学话语的比较
关于中西美学,与会代表吉林大学的张锡坤教授从审美意象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审美意象的内涵和特质两个层面对中西审美意象话语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中国古典审美意象思维源于原始巫术文化,而西方审美意象的发展则成断裂式,直到近代才成为重要的美学话语。因西方艺术起源于模仿说,是再现型艺术,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象明显不同。徐州师范大学的蒋岱副教授就中国的《文心雕龙》与西方的《诗学》,从二者的美学底蕴,文化背景,文体形式,审美风格,哲学品位,诗学路向,影响地位等作了详尽的比较。青岛大学孙盛涛副教授以詹姆逊与李泽厚为个案,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了比较。认为李泽厚和詹姆逊是当代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从各自本土行走于对方异地,展示了各自不相同的理论策略,为当代美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张芳德副教授则探讨了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认为海德格尔在美学史上开创了崭新的美学范式,对当今的中国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学建设
1,“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的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悦笛博士从美学史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的发展进程。从四个方面,即,汉语文化圈“美学”这个词的来源;美学在中国的创建过程;中国美学原理如何构建;“中国”古典美学如何从“反观传统”中创建起来,分析了中国美学由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进程。安徽大学宛小平教授分析了美学与中国美学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详细地阐述了朱光潜美学是中西美学有机融合的美学特征。首都师范大学黄应全副教授就如何构想一种中国式的“新美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要发展一种新美学,首先应克服本源论美学,同时要兼顾中国美学的内部理论环境和全球化的外部理论环境双重压力;中国新美学既要超越国内流行的那种旧美学即本源论美学,又要超越西方过去流行的旧美学和反美学、后美学,因此中国新美学应该是一种超越本源论的反本质论美学。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刘方教授以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美学研究范型与方法的反思为题,分析了20世纪中国美学在范型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二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由于深受黑格尔主义影响,难以真实地反映出中国美学的实际历史发展过程,并强调在讨论中国美学问题时,需要重建更为复杂的历史叙事。四川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范藻教授认为宗白华美学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因宗白华美学是博采中西美学精华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所以,宗白华美学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对话的“中国制造”声音。徐州师范大学李金梅讲师对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在中国美学发展的百年里,中国美学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需要我们去总结,我们应避免美学的贵族化和学院化;应深挖传统,发展自己特色,全力打造真正的中国美学。
2,对美学自身的研究
徐州师范大学李丕显教授就美学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美学研究,不管是“美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美学”均应追求“化境”,因为化境典型地具象于艺术领域,是对象的心灵化和心灵对象化的协调统一以及物质形态化;学术研究的化境关键在于化入与化出、自我消化、化出自我;人生化境则是化艺术于人生,化人生为艺术。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戴品宏对美丑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美是两事物之间的积极对立和积极统一;丑是两事物之间的消积对立和消积统一。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就美的对象与非对象化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类更高级更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主要是非对象性的;它是精神的“纯粹的创造物”,这“纯粹的创造物”正是“非物体化”的“物性”,而“意象”正是所生成的“物性”的“纯粹的创造物”。审美的感性和审美的创造正是构建这种非对象性的“意象”存在“物”,并对此意象存在物加以赋形。东北师范大学王确教授探讨了美学的人间性问题。认为,美本就来自人间,是一种人间价值,现在我们应该让美返回人间。美学的研究向度首先应指向人间、立足人间、真正关怀人间发生的审美经验问题。其次,人间的审美此在是美丑相对的;只有承认这种事实才能对人间审美作出相对确切的判断;再次是美学的话语权是人间的“公有”资源,应由所有的人共同分享,以实现美学的民主;最后,美学的人间特征应同时敬重所有审美参与者个体的感性欲求和作为群体性依据的理性价值。
3,对中国美学具体问题的研究
南京大学中文系赵宪章教授阐述了形式美学问题。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对传统文学评论重内容轻形式缺陷的看法;二是揭示了以形式为对象的形式美学的可能性问题;三是阐释了文学研究形式的基本原则;四是论述了文学研究形式的基本内容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对中国哲学、西方艺术教育前言问题和自己在艺术教育课程推广中的一些思想作了论述。他从分析儿童画入手,批评了传统教育在儿童教育上的重大缺陷,认为传统教育是对儿童天然情智的分裂和异化,而克服这种分裂和异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儿童施以美学和艺术教育,因为艺术的主导功能就是联通,艺术是无所不在的联通。南开大学哲学系薛富兴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自然审美传统的普遍意义”的发言。他认为,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具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所以,历史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华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当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徐州师范大学朱存明教授对汉画像艺术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汉画像艺术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艺术,进而探讨了汉代中国人对宇宙、天地等的图像表现,分析了汉画像艺术中有关宇宙观、天地观的符号象征的表现图式,并认为,汉画像是汉民族的一个“境像”,表现了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汉画像的宇宙象征主义的美学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使人摆脱死亡的威胁,使人生活在一个审美的幻想中,使无常的人生具有了宇宙的意义。中南民族大学胡家祥教授有关中国文艺美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文艺美学需要走综合创新的道路:一是要实现古代遗产与现代思潮的会通;二是要促成本土资源与外来观念的融合;三是要达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调和。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马建高讲师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了死亡意识给艺术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认为艺术家构象的死亡意境凸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美学趣味。北京师范大学史可扬副教授从美学视角对中国电影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电影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挖掘足够的资料予以理论支持。电影美学就是要探究影视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一般审美活动规律在电影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另外,徐州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石岭、孙茹茹、王玉、吴匀同学以“意象辨析”、“文艺美学的检讨和反省”、“试论叔本华哲学对存在主义之影响”、“孤竹与摇落”为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
4,中国生态美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徐碧辉副研究员认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哲学。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生态美的本质则在于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所以,人的自然化的核心在于情感本体的确立,它是对工具本体对人异化的纠正,而作为本体的情其内涵丰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主要包括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感与审美欣赏。自然的本真是指已经人化的自然重新回到它自身,它包括自然化和自然的原生态化。这样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的双重联系中,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人化”的人的心理结构和生存—生活方式重新向自然回归,在回归自然的广泛的自由情感享受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交响的“天人新义”。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
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庞世伟博士对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人学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实践生成论思想,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也解答了历史之谜。马克思意图实现三个复归:也即,人向自然—感性的复归,人向个性—自由的复归,人向艺术—审美的复归。南开大学博士生张子程论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进问题。认为,在人们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和重构人类价值秩序的今天,在中国极具主导话语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这场深刻的生态文明思维范式转换和历史性的生态深层对话中理应获得自己应有的话语枢纽地位和实现理论视域的大转进,以便章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