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考佳作
文章标题: 《茹清平等:2016年深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阅读次数:51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茹清平等:2016年深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校园安全教育触目惊心好还是温馨提示好

——2016年深二模高分作文点评

题目就大致隐含有四个写作指向:触目惊心好、温馨提示好、二者辩证、提出建议。下面是18篇高分作文所展现的写作指向:

题目

写作指向

1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辩证+建议

2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要触目惊心

3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要温馨提示

4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要触目惊心

5

温馨”或“惊心”,不如“走心”

辩证“走心”

6

剥去糖衣,良药苦口

要触目惊心

7

触目才能直击心灵

要触目惊心

8

以“温馨”代“惊心”

要温馨提示

9

温“心”提示免伤害

要温馨提示

10

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适度“触目”

11

触目”方能“惊心”

要触目惊心

12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

要触目惊心

13

惊心非警醒,温心以正行

温馨+建议

14

无需“触目”也可“惊心”

要温馨提示

15

温馨易动人

要温馨提示

16

以真实触动社会神经

要触目惊心

17

唯有触目惊心,方能警钟长鸣

要触目惊心

18

温馨收效微,触目可惊心

要触目惊心

18篇文章中,写“触目惊心好”9篇; 写“温馨提示好”7篇,其中包括对“温馨提示”再度界定,即“适度温馨”; 写“二者辩证”的2篇;写“提出建议”的2篇。

NO.1

得分:56.5分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某高中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文字的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的图片,其用意是警告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通过“给图给真相”,用“触目”的方法让同学们“惊心”,而王同学则认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太强,建议换为其他图片,如漫画等的“温馨提示”,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开篇如此陈述,开门见山;略嫌直豁)

首先,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的确会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据报道说,据统计,有不少学生因广告栏、宣传报上事故的惨烈图像,而导致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乘坐公交车,甚至不敢过马路。这样看来,在校园宣传橱窗中,放这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图片,实在不是最佳之举。(论证1:陈列这类图片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恐惧。文中关联词运用得当,论述客观公允。但直称“首先”,固然可以提纲挈领,亦略显呆板)

其次,又如小王同学所说,将“触目惊心”的照片换作如漫画的“温馨提示”虽然达到宣传作用,但其效果显然不佳。同学们可能只是一笑而过,并不会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认为这些事故,会产生在自己身上,不能给人多少触动。(论证2,:再次辩驳用温馨漫画的建议,自然下文将转入提出建议环节。同“首先”段。)

最后,诚然,不管是“触目惊心”也好,“温馨提示”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同学们的安全着想,当然,不仅是肉体安全,还包括身心健康。因此,为何不将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相结合,使其取长补短,达到两美其美的效果?(提出建议:二者结合。)

对此,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为达到宣传效果,学校可在宣传橱窗的开头,先放温馨的漫画等,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阅读兴趣,可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第二、在漫画的温馨提示之后,可放相关报道,其报道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身边事为主,在文字报等内容旁边可选用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但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场景太惨烈图片,可以选取冲击力不太强的照片,减缓视觉冲击力。第三、为更好的做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校方可邀请相关人士,如交通指挥官,为同学们开一堂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这样既不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又能真正达到宣传的效果。(提出三点建议,逐层深入,调和折中,有效解决了两难境地。而且也切实可行。这位同学表述有理有据有节,不夸大、不贬低。对自己的建议也措辞严谨,冷静公允。这很难得。)

校园宣传总是需要智慧的,让我们一同用智慧的宣传方式来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以上即我的看法。(智慧,不仅是辨析辩驳的智慧,还有创造性地创造环境,解决问题的智慧。好。文章逻辑逐层深入,论述有力,语言平实周全。体现了作者的思考与智慧。)

【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逐层深入,先分析利弊,再提出建议。建议也切实可行,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智慧。他的结构或许略显呆板和显豁,但十分值得借鉴。作者难得之处在于,行文措辞不夸大、不贬低。用语稳健,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全面公允。这是很难得的。结构易学,观点易学,行文中的冷静细腻、有条不紊,不易学。 (科学高中冉云龙)

NO.2

得分:56分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标题非常好,用“温馨”和“残酷”构成强烈了对比,再加上“假象”一词的运用,使文章的倾向非常鲜明)

一张惨烈的车祸照片,触目惊心,却正因其独特的震撼效果才能长驻人心,时时刻刻起到警钟的功效,相反,一张温馨甚至带点戏谑味道的漫画,轻松是轻松,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整个段落写得很精致:先将二者效果进行对比,结尾用一个反问,强调自己的观点。)

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诚如校长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其宝贵,我们开不起玩笑。何妨用这“触目惊心”换得人人心中警钟长鸣?让这一幕永远只停留在宣传栏上。(与很多考生不同,这一段不仅仅单谈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还将重要性和自己倾向性的选择联系了起来)

车祸照片,惨烈归惨烈,毕竟是事实。在灾难当头,断然没有太多温情的假象,有的只是这样血淋林的真实。因为恐惧,我们妄想逃避,妄图用简单明快的漫画换得视觉上的轻松愉悦。然而,不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的残酷,那照片上的一幕,会不会在我们生活中重现?(“毕竟”“断然”“然而”等词汇使文章逻辑显得很严密,“妄想”“妄图”的使用,有力地表现出倾向于温馨类做法者的心态。)

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然而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历史鲜血淋漓的一笔来教会我们不愿懂得的道理。多少次安全事故后,人们才在震惊和后悔中匆匆复习过往的教训,而在悲剧发生前彻底忘记了现实何其残忍,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否只是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又是否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已?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们,一定记得自小受过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却正是忘记了曾经的血的教训,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用生命冒险”。(这一段的论证角度比较独特,从人们的习惯性的心理的角度指出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后面用几个的事例也非常典型和简洁,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非常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需要对事实更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举动。将事实陈列于眼前,用深入人心的惨烈换后世的警醒。(这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回转到自己的观点,同时为收束全文做准备。)如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每一个伤亡、失踪人员的名字都被刻下,密密麻麻,容不得半点虚假;又如博物馆、纪念馆中一张张尸横遍野、人们瘦骨如柴的照片,正是对历史的揭露,才有更深刻的教训,容不得半分掩饰。让我们绝望的,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清醒。(这一句非常短促有力,催人猛醒)

鲁迅先生有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这句引用错)这鲜血,便是不加掩饰的事实。或许触目惊心,却自有发人深省的功效。何必要那温情的假象,不妨正视事实。看清了。我们的生命中,才会少一丝残忍。(结尾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呼告)

【点评】本篇是本次二模作文56分的佳作,个人感觉比最高分(56.5分)的那篇还要好。开头作者将安全教育的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对比,顺势提出自己的倾向性主张: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第二段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角度,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接下来从人们的普遍心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来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最后用别人的做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回到自己赞同的做法上来。文章层次清楚,气势贯通,说服力强。尤为难得的是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地自然,语言简洁,修饰性词语、限定词和关联词的使用非常生动、准确,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字驾驭力和较强的思辨力。不足之处在于权衡、取舍凸显得还不够。 

(科学高中 李志勇)

文章的观点很清楚,就是倾向于“触目惊心”的给图给真相,但是,文章的题目用了“假象”“事实”来表达两种宣传方式,并用了“温馨”“残酷”作修饰,以“不如”表明态度。在引述材料之后,作者先是一句“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建立起文章的说理起点。这也是逻辑的起点,相当于逻辑推理中的大前提,而且是不容置辩的大前提,一如《师说》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样,再往下,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自然要区分两种宣传方式的严肃不严肃问题,这正是大前提之下应有之意,在作者看来,触目惊心自然是严肃的,温馨提示自然是不严肃的。接下来,文章自然要对比这两种宣传方式的优异,这是就事论事的环节。就事论事之后呢?文章提炼出一句话:“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这样,就为文章从材料的范围所限的校园安全教育论题拓展至更广的相关论题,文章引入现实中的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等等现实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更能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的思维逻辑是如此,语言的表达逻辑也是如此。文章开头有一句话“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自此以后,”粉饰太平“便多次出现,成为分析材料、阐明道理的一个核心词语,这样,文章的表达也在其语言的框架之内进行。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3

得分:56分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近日,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热议,这一事件中,拍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理解和质疑、支持和不赞同的杂音中,应该如何取舍,对此我表达我的看法。(引入材料不够简洁,文字稍显冗长)

我认为在学校这个公共教育场所公然贴示如此醒目的车祸现场图片不甚恰当,安全教育应该以更温和,更令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效果更佳,(亮明观点,观点内容具体明确)出示此中触目惊心的图片来配以文字的安全教育缺少了些许温情并且不免残忍,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安全宣传教育目的没达到,甚至可能使学生心理产生阴影。(言其弊端一)

教育应当以更温和的方式和姿态来进行,(中心句,上文批驳不能这样做,此段开始谈应该怎么做)学校是个温情和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如此“直接”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有惨烈车祸现场图片的宣传橱窗长此以往张贴使人感到心理压力的图片,会令同学们避开浏览,这样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微。(言其弊端二;从反面论证)

如果是张贴更温馨的提示标志和配以能够被人接受的画面如漫画绘画等,用温情恰当甚至带点幽默的方式去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寓乐于趣,我想更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达到安全教育工作更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仁”和“爱”。(提出解决措施,“怎么做”)

用僵硬和不通人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只会令学生们厌烦于此。如中国式教育所推崇的“棍棒教育”我个人是极其不赞同的,同时其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今学校橱窗里的“车祸照”,无非是安全教育上的“棍棒”,使人敬而远之,这样的宣传只是拘泥于形式,而难以达到效果的生硬教育。(分析原因,“为何不能这么做”)

形存而神不存的安全教育如同是给一朵花强硬地浇水施肥,这样的“爱护”不利于其成长,如果换作更为温和的方式,根据其所需,循序渐进,方能使其绽放、茁壮,“拔苗助长”式的安全教育弊大于利。(比喻论证,言简意赅)

古时候有邹忌用幽默方式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有所启发并纳用。今我们为何不妨根据邹忌的思想,与时俱进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学生易接纳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从本质“安全”入手,我想此比直接贴示醒目照片或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同时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所就,这对完善安全教育方式有更深刻的意义。(引经据典,学以致用,而且用的贴切)

综上所述,我提倡用温馨提示来代替“触目惊心”,用温和教灌安全意识之花,使安全意识真正深寓于心。(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点评】这篇文章总体而言,议论说理比较深刻,该考生亮明观点时,不仅仅是摆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对自己的观点有比较充分的阐释,这就避免了观点仅仅是一枝没有长叶子的“光杆”。正文分析说理的时候从分析学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弊端、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等角度切入,并且运用了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使文章主体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当然,这篇文章的条理不是很清晰,要么就按照平时训练时老师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架构,该考生言其弊端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后面又分析原因,建议考生在写作前最好能列一个提纲,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避免。该考生标点符号的运用存在很大问题,一“逗”到底的低级错误贯穿全文,个别地方用词不当,甚至出现病句。

(科学高中 李勇)

NO.4

得分:55.5分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近日,我校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学们有的(有的同学)认为温馨提示更好,安全教育不宜触目惊心。对此,我想说生命不是一场温馨的迷梦,与其温言软语,不如触目惊心。(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从小到大,这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我们经历过多少次?所谓温馨提示,安全教育漫画,又被我们嘲笑过多少回,讥讽过多少次?温言软语常常被我们当做耳边风,那么为何不放上几张真实的照片,用严肃而认真的目光带领我们去审视一场车祸的残酷?(连用三个问句,说明温馨提示起不到警示作用,触目惊心更好)我承认,看到这样的照片之后,我的确感觉太血腥,太难以接受。但因此,我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对安全的漠视态度,开始因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教训去反思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说教式、漫画式安全教育中那个温存的迷梦——生命之重,不是几幅轻飘飘的、以安全教育为名的漫画所能肩负的。(再次点明观点)

这一场争论,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盛行的“温室花朵”理论。(类比)中国的教育是温柔的,因为家长与学校生怕现实的污浊过早地侵染孩子的无邪的世界,因而我们批判童话中的毒苹果、残忍的猎人,因而我们惯用生涩的词句和温柔的漫画将生命转瞬即逝的残酷也多是镀上了一层以爱为名的愚钝保护膜。(用反例证明温柔、温馨的教育不长久)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想说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之前家庭与社会给我们营造的迷梦,而是应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以悲悯和审慎的目光去正视生命的易逝的悲欢,去直面这个触目惊心但真实的世界,由此,才能真正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它是幼时出国留学,饱受欺凌的三毛笔下那触目惊心卑劣的现实,它亦是马可波罗踏遍千山万水所阅尽的异国风光。(句子过长)安全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亦是一个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教育者畏于展现真实世界的胆怯,也是无用的温馨长久统治中国学生的现实映照。(分析得有深度)还给我们真实,无论这真实是如同丛林法则般的不近人情、血腥残酷,是如同秀丽的风光,(句子对仗工整会更好)都是我们即将经历的,需要与真实的角色参与的故事(不通顺)。生命不是一场迷梦,我更愿看见真实的图片,哪怕他触目惊心。(结尾点题)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分析到位。首先,承认“触目惊心”的血腥,但也因此让人们反思生命之重。其次,合理类比,利用反例证明“温馨提示”的作用不大。最后,强调还原真实。分析层层递进,并且不乏精彩的句子。可惜过多使用长句,令语言有些单调,且影响阅读。

(科学高中 黄海琼)

NO.5

得分:55.5分

温馨”或“惊心”,不如“走心”

校园安全宣传,若是张贴温馨的提示漫画,难免不够醒目而有无关痛痒之感;若是配上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又有过分冲击惊心之嫌。因此,不如换一种方式“走心”为上。(开门见山,提出新建议)

在我看来,“走心”就是要以一种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过后又能使人产生思考,回味无穷。(解释观点)漫画加上安全教育似乎有些散漫,车祸现场图片又使人产生抵触,这两种方法都不走心,更不用说组织同学们出一期安全教育的黑板报或校领导的安全教育演讲了。相比之下,校方为何不打破常规,向深圳交警的《小苹果》宣传片学习?(提出建议)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旋律、酷炫的舞步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使人们为用心良苦的交警同志点赞的同时,也在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议从这另起一段,与下一段合并,提出具体建议)要想“走心”,首先每个学生都要亲身参与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不是做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其次,“走心”要触动的是高中生的心。“红灯停,绿灯”这类道路安全法则从小就被强调到青少年时期,(不通顺)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这些陈词滥调反而毫无助益。再者,作为一个即将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群体,高中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最基本的安全常识也已烂熟于心,因此校方需要做的,不是灌输高中生安全行为准则,而是结合时下生活,告诉即将独立的高中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建议另起一段)前不久发生的北京女孩儿酒店险些被拐的案件已经比车祸现场图片更加惊心,(为何更加惊心?此例是否合适?)校方何不借此案例,请来专业人士设计互动过程,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邀请同学参与其中。了解同学内心对人身安全的隐忧,再对症下药,这样的安全教育方称得上是“走心”。

校园安全教育,旨在让学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以赤裸裸的死亡等不良后果影响学生的心理。西方有研究表明在规劝人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话不能反着说。同理,校方在教育的时候,要更多地把学生往应该怎样做的方向引导,而不是要用“不能”等否定词影响判断。“走心”,就应该往积极正面的方向鼓励学生增强自保的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你若“走心”,便是安好。校园安全教育,真得切记“走心”。

【点评】文章思路清晰,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形式。事例丰富,夹叙夹议,分析的比较到位。提出的建议也合理可行,有效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值得学习。可惜文章分段上有些小缺憾,会影响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科学高中 黄海琼)

作者在“惊心”“温馨”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走心”,通篇都是在“走心”这一核心词语的观照下进行的写作,体现出考生在自创新词言心声的能力。文章的逻辑也就在这个词语的影响下,观点表达为“不如换一种方式‘走心’为上”,用一路写来,先是“‘走心’就是要以一种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过后又能使人产生思考,回味无穷” ,再就是“‘走心’要触动的是高中生的心”,结尾是“你若‘走心’,便是安好。校园安全教育,真得切记‘走心’”。

写作任务的驱动力来源于对写作任务指令的明确,明确写作任务之后的事理逻辑力量指引,甚至还包含说理言事的表达方式的语言之力。

从这一点看,任务写作如一切考场与写作一样,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跳出自由而不见镣铐,便可写出好文章。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6

得分:54.5分

剥去糖衣,良药苦口

是“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激起了同学的热烈讨论。依吾之见,触目惊心更胜一筹。(开头简洁,观点清晰)

正如校方所言,“触目”是为了“惊心”。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的作用正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孔子曾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用名言)只有在学生才入双眼,却上心头后(化用诗句),才能让其对交通事故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而配上对同学而言“触目惊心”的图片,正可起到这个作用。

而相较于“触目惊心”,“温馨提示”看似充满人情味,可就如被糖衣层层裹挟,让学生“久也不闻其臭”,让同学目之所见,便如浮光掠影,并没有使心受到震动,还易产生视觉疲劳,更遑论起教育宣传作用?(谈了温馨提示的缺点)

同理于古之成大事者无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起所为”,才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者欲有所悟有所为,必先受到触目惊心之洗礼。学校为育人之所,而非温室乐土。今有太多学生自小便为长辈捧着的明珠,在长辈的港湾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极目所见不是风平浪静、海清河晏便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所用词语不够准确)。可曾体会过“樯倾楫摧”“阴风怒号”之风起浪涌?

所以,是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应视对象而定。正为孔子那句“因材施教”(不通顺),今之学者(学生一词更合适)或许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那种触目惊心的经历。所以,学校此举确实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从一个小的方面让城市巨婴“不加多”,“草莓族”愈加少,善哉。(从教育对象的现状谈触目惊心的意义)

古语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作为学生,我们都要应明白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正因为真实才会有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也不应排斥那“触目惊心”之图的存在。因为其真实发生过。当看到这张图时,或许更好的态度是为逝者心存惋惜和怜悯,也须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可以做的,便是从心底里明白其意义,修正自身的过失,将那杯苦口药饮下,化为自身营养。(有谈“饮下”的做法,但没谈“饮下”的原因)

触目”为了“惊心”,为了在“惊心”之后有所成长,何妨剥去温馨糖衣,勇敢饮下苦口良药,或许那之后便是唇齿余香。

【点评】此篇文章开门见山,立意明确,观点清晰;多处引用、化用名言,语言略有古风;卷面也很整洁美观。

遗憾的有两点:一是很多词语的堆砌并不恰当,为文采而文采,与论证关系不紧密。二是文章层次还不够清晰,说理缺乏层层深入的推进性。如第六段提到了因“真实”而不排斥“触目惊心”。但并未在两者之间搭上“桥”,没有解释二者的关系。另外,“触目惊心”为何是良药苦口?苦在哪?良在哪?缺少深层次阐述。

(科学高中 牛程)

NO.7

得分:54.5分

触目才能直击心灵

小王同学与校长对安全教育宣传图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加入关联词“虽然”,逗号改句号)但在我看来,触目才能起到冲击心灵的效果,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直接点题)

小王的温馨提示如春风少女一般(此比喻与后文的表达不符),柔和文雅,轻拂一过,便烟消云散。但校长的触目惊心却如雷鸣闪电般,直击人们的心灵。如此之般,珍爱生命就会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念念不忘。可见,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示能警醒世人,具有一阵见血的作用。(形成对比)

然而,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有递进)试想,当你面对一副惨烈的车祸图,你不由地会全身发栗,不由地躲而避之。纵然其视觉效果强烈,但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设置情景,引人思考)死亡、车祸固然可怕,但可怕的是众人皆醉漠视生命、坦荡存活的心理。(此处较有深度)温馨提示终究不过是提示罢了。相对于触目惊心的方式,其警示直击生命的效果远远不足。如此这般,触目惊心的方式在警醒人们的同时,更能够引发众人对生命的重视。

生活中,温馨提示随处可见,如高速路上的限速行驶。(改逗号)再如酒店的“光盘”提示。如此种种,我们却依然能够听闻车祸的屡次发生,依然能看见糟蹋食物的现象。(表达不准确)这并不是否定提示的作用,是(改“而是”)因为提示的效果过于弱小,对于如今圣人难寻的社会,警示才能让人们麻木的心灵遭受雷鸣电闪的冲击,才能直击心灵。这就如同项伯对项羽的提示。(矛盾,举的例子不是“触目”而是“温馨”)固然项伯的提醒与建议如同春风般温和文雅,但对于项羽干烈的性子来说,只可惜这一切都太晚了。(是方式的问题,与早晚无关)“江东之战”让项羽自杀身亡。

卢梭曾说,“一切真正的法律既不是刻在石碑上也不是钟鼎之上,而是每个人的心灵。”(原句是公民的心里)如他之见,心灵的警示是最为重要的。毕竟当前的社会,人们麻木的心灵并不是温馨的提示就能够用快速解决的方式。(杂糅句式,去掉“方式”;“心灵”和“解决”不搭配)人类,社会需赋之以“触目惊心”的警钟,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本真,才能起到直击心灵的作用。

是在事故之后长歌痛哭,还是警惕生命的种种意外?(使用问句,引起警醒)如此看来,触目惊心才能直击心灵。(回扣题目)

【点评】文章要论述的是触目惊心和温馨提示相比,哪个对安全教育而言效果更好;而不是两者哪个可以直击心灵。直击心灵,是之所以能起到教育效果的一个原因。所以文章第四段,最好回扣到“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上,才更符合题意。要注意作文的语境,不能脱离安全教育来谈“触目惊心”。总体而言,文章的思路较清晰,也能够用社会中相关的问题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表达准确度能提高一些会更好。

(科学高中 牛程)

小王认为的温馨提示如春风柔和文雅,轻拂一过,便烟消云散。但校长的触目惊心却如雷鸣闪电般,直击人们的心灵。如此之般,珍爱生命就会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并念念不忘。可见,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示能警醒世人,具有一阵见血的作用。

然而,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试想,当你面对一副惨烈的车祸图,你不由地会全身发栗,不由地躲而避之。纵然其视觉效果强烈,但这就是生命的本真,这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死亡、车祸固然可怕,但可怕的是众人皆醉漠视生命、坦荡存活的心理。温馨提示终究不过是提示罢了。相对于触目惊心的方式,其警示直击生命的效果远远不足。如此这般,触目惊心的方式在警醒人们的同时,更能够引发众人对生命的重视。

这两段话的核心观点是“触目惊心并不局限于警醒的作用,它在更大程度上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这似乎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两段话中的思维的起承转合、语言句式尤其是复句的使用,给人的印象是这位作者对事情的内在道理所言甚详、其思缜密、语言灵活的特点,就体现出很强的就事论事的表达能力。

市教科院   葛福安

NO.8

得分:54.5分

以“温馨”代“惊心”

(题目让人眼前一亮,观点鲜明,指明了方向。)

《谏太宗十思书》(“疏”是一种文体。)有云:“且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校方为了让孩子们从根源上认识生命的的脆弱,采取得方式却不利于孩子心理,因此,我认为当以“温馨提示”代替触目惊心的照片。(腹有诗书,理自深。)

校方希望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在孩子心中扎下重视生命之根,以求健康成长,然而这种做法却是南辕北辙,只会更进一步伤害到心灵。(起承有度,思考有纵深感)

温馨提示”比“触目惊心”更温柔,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温柔耐心的母亲,而后者却如同有暴力倾向的施暴者。(比喻、对比运用自如)学生的心灵处在于成长阶段,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许当他们迈开脚步上车时,橱窗中的车祸现场会让他们有所忧虑,当他们走在斑马线上时,橱窗中的血肉模糊会让他们惊恐不已,可想而知这种触目惊心不仅会停留在现看照片的那一刻,还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一片阴暗,时不时令人毛骨悚然。(暗、然押韵有韵律美)

触目惊心”的画面会错误引导学生。曾听说《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让一些小孩十分恐惧,虽然倡导真善美,但故事中“坏人”足以影响孩子的童年,这种略带黑暗的下场不正是材料中图片的缩影吗?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会因为恐惧而停下前进与挑战的步伐。这种类似流感般扩散的伤害,没有想象中这般浅。(合理的推断,令人信服。但个别语句读之不甚流畅,需要调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方式,若要当今学生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有何以以这种手段呢?当这种“触目惊心”变成了温馨提示,效果或许大不相同。(一个“或许”更体现了议论文的客观性和说理性。)

当这位温柔的“母亲”取代了这位“施暴者”的地位,学生会更加重视橱窗中的内容,生命的高度同样的被学生提升。在这种公共场合,温馨提示的作用一定比触目惊心强,最起码没有副作用。

在当今社会,许多所谓“长者”都曾以类似“案发现场”的事例告诫他们口中的“年轻人”。但他们却忽略了最根源上的问题,没有一种呵护的态度教育,这样效果当然不好,并且时常带有副作用。(论述进一步推进)

因此我认为触目惊心的照片应当被温馨代替,在从教者的角度应当多一份呵护。(回扣观点。虽然做到了精炼,但力度不足!没有“豹尾”之感。)

【点评】本文中心明确,立意鲜明。考生腹有诗书,举例丰富而贴切,行文起承转合有度。且多处巧用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与说服力。略有不足之处是:用语不够准确,个别语句存在语法错误,有些段落行文不够流畅,略显稚嫩。

(科学高中 张华)

NO.9

得分:54分

温“心”提示免伤害(题目新颖有创意)

该校宣传橱窗,作为教育展览之地,意在教导同学注意人身安全、珍惜个人生命。然而,用惨烈车祸图片来“放大招”,实为以“触目惊心,更能警示”为由,多少都对同学造成一二伤害。在我看来,撤走该图,换以温馨提示,方能温“心”提示,以达教育初衷。(开篇点题,观点明晰!)

伤害其一,为表观伤害。

横来一辆天外飞车,溅得血四溅(遣词练字功夫不够),文字如此描述,沦为“血腥”,尚敌不过图像的清晰。想必视觉冲击力太强,造成些许胆小谨慎者留有阴影,不敢正常出街,这是极少数的;而大部分学生,兴许被图片所“触目”,所“惊心”,残余的惊惧已无力将他们的神志拉回来,便无耐心阅读图下文字的情绪。因此,图片过于收睛,导致怕者更怕,稍强者难以集中于细节条目,实际上,此宣传效果收效甚微,没能将淳淳教导真正融入学生的“心”中。(理性分析贵在严谨而有序,此段虽然完成了基本的论证任务,但在严谨和有序上略显不足。个别词语用的不够准确,关联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

伤害其二,为潜在伤害。

心理学中有个定义,叫“宇宙法则”,人脑常想之物若积极,宇宙便发出积极信号,充盈人生;倘若消极、负面,便常伴随悲观迹象。(用知名概念证明观点,有说服力。)放到此事上,学校出于教学生爱惜生命,安全出行,大可不必以残烈(错别字要注意)配图以示警醒。新闻、真实生活中,人们已对不同程度的车祸略有耳闻,知此伤害。这时,学校更应以“温馨”育人,给以积极教育,诸如生命价值宝贵,理当珍惜。故此,以不积极元素(即残烈之图)来育人,其存在的潜在伤害令人无从估量。(此段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优于上一段)

触目惊心”看来无法成为教育,那么“温馨提示”当以何种方式呈现呢?(期待看到考生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富有建设性的论述。)

改为漫画形成吗?可以,但依我之见,若想将教育植入学生“心”中,仅拿橱窗图片及安全注意事项是远远达不到初衷的。

因为图片直接冲击过于残暴,会导致上文所论一二伤害,于是我另辟蹊径,邀请遭遇车祸的家庭参与访谈,将他们事出前后的对比形成文字,张贴于橱窗内。(言传不如身教,这方法不错。)

一来,柴静曾说“可借用人们窥探他人生活这一点”,此处无贬义,转为优势,将真实经历公布,吸引学生注意力(名言名句引用恰当,增强了文章思量的深刻性!);再者,知者读完后自会对比事出者生活前后差异,得出个人判断,从而,真正从“心”底要珍惜生命、安全出行。

温馨提示,犹如一涓细流,沁入心田,滋养学子,润物无声。(比喻贴切,形象生动。)传统文化教育即以“儒”之势绽于世间,如今的学校教育秉承初心,当以“温馨”来温“心”,呵护学生心理、生理健康,避免表观或潜在伤害,方能从“心”教育,从“心”接受。

温馨”提示既免伤害,又能“温心”,一箭双雕,乃上上策。(结尾回应观点,简洁有力。)

【点评】作者题目新颖有创意, 开篇点题,观点明晰!“宇宙法则”这一概念,其本身就内蕴丰厚,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考生借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深度思考。加之,柴静等名人名言的引用,让本来很难表达的一种思考,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不足之处在于:遣词炼字功力不足,致使文章有了不少瑕疵。个别段落在论述上不够严谨,逻辑关系表达不准确。 (科学高中张华)

NO.10

得分:54分

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近日,我校“交通安全教育”橱窗中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有同学认为照片太过触目惊心。有同学则不以为意。对此,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些“触目惊心”。有多少人在自己经历痛苦之后,才会真正记住痛苦的滋味,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失去之后,才会真正感悟到珍惜的重要。因此,触目惊心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更何况,我们日(目)前唤醒的是人们对宝贵生命的重视。(第一层:基本肯定。)

其次,我认为,在校园中的“触目惊心”应适度。车祸现场血肉模糊之景固然触目惊心。但未免太过于毛骨悚然,诸如此类过度惊心的图画照片不适合宣传,否则“安全橱窗”就会化身为“恐怖橱窗”,于是无人问津,更不用说起到宣传作用。(第二层:局部否定。)

再次,何种惊心可称适度,我校贴出的车祸现场的照片,可称“惊心”,却失去“适度”。真正震撼人心的,不仅限于“惨烈”本身,还有惨烈背后的诸多后果,朋友家人的悲痛,孩子未来生活的孤独无助......种种悲凉后果,也足够替代事故本身,这种惊心事件的转换,同样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样,人们不仅可以避免视觉上的折磨,又可以让心灵得到冲击,此种“惊心”才可称真正的“触目惊心”。(第三层:完善的办法。)

最后,我认为,无论是“触目惊心”,还是“温馨提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如同网站中五花八门的广告,如同杂志色彩斑斓的封面,它们的作用都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真正重要的是它们的内容,如果在“触目惊心”之后什么还是为所欲为,那么所谓“触目惊心”,只是徒增人们的无所畏惧,因此,在触目惊心的同时,学校也要进行引导,使同学真正了解其中的危险与弊端,进而才能真正让触目惊心,发挥作用。(第四层:权衡比较,求同提升。)

真正可怕的事物不是危险本身,而是人们那颗不畏惧危险的心,因此,触目惊心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危险的可怕。然而,过度的“触目”会令人陷入恐慌,因此,适度“触目”才可惊心。

【点评】本文形式近乎呆板,然而,大巧常藏于朴拙,大智常寓于愚笨。作者的智巧之处在于:一、气定神闲,不慌不忙,逐层道来;二、肯定“触目”,但不回避其弊端,从“恐怖橱窗”到“不畏惧危险的心”,语义渐深;三、所提出的办法——关注“惨烈背后的诸多后果”,其思考之深,非常人所能及;四、别人是求异比较,作者却求同比较,比较之后提升思考,让人拍案叫绝。

(科学高中 胡艳琴)

NO.11

得分:54分

触目”方能“惊心”

漫画温馨,却不能使人印象深刻,现场图片或许惨烈惊心,却因此化作烙印铭刻心间,时时警醒我们重视安全。在我看来,校长的见解更加合理,生命怎可儿戏?触目方能惊心。

温馨的漫画自然讨喜,但却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漫画这种表现形式,不能否认的是,它作为产品宣传的手段是合适的,俏皮活泼的画面总是能引得我们会心一笑。我们有时会在购物时想起他,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一转身或接一个电话的时间,将他忘得一干二净。

对待生活中的小事尚能如此,但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将安全宣传做成漫画,其特性就注定了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安全宣传需要的并非温馨,而是警醒,又如何能用无关痛痒的漫画?如果我们对他印象不深,甚至将之淡忘,当危险来临时,我们缺乏相关知识的大脑便会一片空白,以致不能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反应,这无异于将生命系于虚无缥缈的运气,又岂是安全教育的初衷呢?不过温馨一时,危险一世!

相比之下,现场图片固然“惊心”,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危险,将那一瞬间千钧一发的危急和恐惧传递到我们全身上下的每一处。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对危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死里逃生般的庆幸让我们对自救方法有了清晰的印象,惊惧、恐慌、手脚发冷,肾上腺素激增,这些都不是温馨的漫画能带给我们的,而是要直观真实的现场图片才能让我们切身体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经历命悬一线的危急,又怎会体验到生命的可贵,现场图片源自真实,方有我们逼真的代入感。

在强大的刺激下,我们才能牢牢记住遇到危险时正确的反应,正如我们对考场上纠结不已、害怕选错到冷汗直出的题目印象深刻,在看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场图片后,我们才能对自救方法印象深刻,将之牢牢镌刻入潜意识间。危机来临时,表意识混乱,正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时候,如果他没有记下应对的措施,我们便只能如受惊的小鹿般漫无目的的逃窜,这时候,谁又会记得那张温馨的画面而忘却那触目惊心却让人印象深刻的现场图片,此之谓触目一时,谨记一世。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若为贪图一时的顺眼而埋下危险的种子,实属不智,触目方能惊心,我认为校长的见解更加合理。

【点评】“温馨一时,危险一世”“ 触目一时,谨记一世”!鲜明的对照,严密的逻辑,并不是此文入选的关键,此文的制胜秘籍是说理却不说教,形象却不拖沓。严肃的道理借助想象的画面(见画线处)托出,自然让人欣然接受。

(科学高中 胡艳琴)

NO.12

得分:54分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至关重要。但如何开展校园安全宣传?是温和的“温馨提示”,还是“触目惊心”的好?我认为校园安全宣传应该“触目惊心”,(论定)“温馨提示”给予人提醒而“触目惊心”给予人警告。(既已论定,不需赘述)

作家王小波在其书中是这样评价中国人的:“中国人,本质上是记吃不记打的民族,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当今社会。”“温馨提示”以漫画示人,虽然温馨,但无法真正讲明事情的利弊。而惨烈的现场照片,虽然触目惊心,但直观直接地起到教育的作用。拿吸毒为例,校园安全宣传纵使画一千张漫画和温和的话语告诉你不能做,都不如拿一张吸毒者骨瘦如柴而来得有效。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特性,也是全人类的。(对比论证)

人生只有一次,活过一次就一次,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宁愿看着前人犯下的错误,“触目惊心”,都不愿亲身经历这苦楚。温馨提示,看过笑过便罢了,反之,触目惊心,震撼、思考、有所警戒。学校为了给学生编织一个安全的网,都不如撕开伪装,将真实直观的案例给予警示。(此段杂乱)

温馨提示是用语言告诉你不能做,而“触目惊心”则用前人的经验告诉你不要做。(不能做和不要做,二者区别何在?能否交换?表述不够严谨。)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与其给孩子编织一张甜蜜温馨的梦,不如牵着他们的手让他们看清现实。”“触目惊心”不意味着血腥、惨烈。(此语亦难自圆其说,原材料明说惨烈!)相反,它代表的是直观。“用事实说话”无论在史学研究还是在教育领域都至关重要。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违反了安全原则,后果就是如此严重,不必违背教育的初衷。(此语不通)温馨提示如同蚊子的叮咬,不痛不痒,而触目惊心的也就是给你心里一场震撼,就用前人惨痛的经验,告诉你不要做,直击心灵。(语言零碎)

有些事可以委婉,可以温馨,但绝不是安全教育。生命可贵,生命教育很重要。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要“触目惊心”。与其明日的触目惊心,不如今日的直面现实。温馨提示太过软弱,而触目惊心才能警诫学生。(复说主题)

触目惊心,深入人心。(结尾申说、点题)

【点评】作者的积淀还是很深厚的,能够征引龙应台和王小波的名言。文章能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论证,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只是文章还有逻辑不通处、表述重复赘余处,亟待解决。

(科学高中 冉云龙)

NO.13

得分:54分

惊心非警醒,温心以正行

某高中校园的安全宣传教育栏配有惨烈车祸现场照片,触目惊心,学生申请改换照片,校长以“触目”才能“惊心”(补上“为由”)拒绝,引发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引用材料,概括了写作的缘起)

我认为校长的观点欠妥,安全标语当以温暖人心的为好。(明确表态,为下文说理张本)

校长行为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给图给真相”用血淋淋的场景给人冲击,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触目惊心无法给人警醒。(这句话表述过于绝对,而且和下文中“惊心确实给人以“警””有自相矛盾之处)

惊心确实给人以“警”,但它是以伤害心灵以代价,它将一切残酷地割裂,施以恐怖的低压,令人呼息(错字“吸”)不畅。这样的“警”是恐怖的。惨痛的车祸现象在中萦绕不散,学生们得到的,不是过马路要小心的警醒,反而是对交通道路的恐惧,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不信任。(“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不信任”,看法太绝对)触目惊心以心灵上的刻痕为代价,换取学生们对马路车祸的铭记,实在是本末倒置。(此段突显了“触目惊心”的图片展示的不好的影响)

学生的心灵确实需要残酷的现实,确实需要风雨,(表述不流畅)但在种子冲破之前,需要足够的养份,需要温柔的雨露。它默默生长,不断成熟,一步一步强大,最终依靠自己的能力冲破大地羁绊。学生的心灵成长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奋斗,决不是依靠某些粗暴的外力手段。(展示图片并不是粗暴的手段,表述不当)残酷的车祸照片只是粗暴地激打着学生的心灵,吹散他们自我成长的风帆。(此段有对温馨提示的好处的分析,但略显不足,表述力量不足够)

触目惊心只警非醒,温馨提示则不同。温馨能拂去人心中的疑惑,能散去人心中的惊慌。(这里单独成段,似乎意犹未尽)

比起阴冷的喝斥,其实温馨更有力量。它温暖人心,帮助人成长。诚然,温馨有其不足,它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它随风而逝,并不能让人牢记。这也正是需要学校工作的地方,学样需要让安全标语变得醒目,变得令人过目不忘。这种醒目并非“恐怖”而应该是一种温暖人心的方法,在下发的试卷结尾印上标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安全标语也应配上生动形象的文字,绚目的颜色,可爱的图标。举办全校文明标语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亦为良方――(此段能够针对提出的任务,作好相应的回答)

学校可以做的有很多很多,它会撑着伞,与学生在心灵之途上同行,它会点亮灯盏,照亮前方黑暗,它会温暖学生心灵,以正其前行的步伐。(结尾富有美感,且再次提出主题,前后照应。)

【点评】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心明确,段落清晰,首尾呼应,在思考权衡上也能够表现出高三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且能够有效提出建议,这样审题明确,在高考的考场上也是一个优势。但是不足之处还是比较明显,对主题的拓展不够有深度,语句不够流畅优美。 

(科学高中 范雪梅)

NO.14

得分:53.5分

无需“触目”也可“惊心”(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在学校的宣传橱窗中配上惨烈的车祸现场图,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校长更以“触目”才能“惊心”来回复,看似十分合理,殊不知在加强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也损害了同学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温馨提示”虽较为温和,起的作用却也不小,且更具趣味性,另采取措施也可加强安全意识,让安全教育无需“触目”也可“惊心”。(剪裁得当,开门见山。)

太过“触目惊心”不利于心理健康,甚至起反作用。(宕开一笔,直从对面写来。)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足可见心理阴影的作用是多么地大。惨烈的车祸照片固然能起敲山震虎的作用,却也忽略了同学们的心理状态。试想,如果有人因为这张照片在过马路时有心理阴影,胆颤心惊怎么办?如果有人因这张照片天天晚上做噩梦怎么办?如果有人因这张照片导致上课不停想像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怎么办?不但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更使学生心理受损,好心办了坏事。(“固然”、“却”、“试想”、“如果”,诸如此类,信手拈来,复句架构较为成功。若有相关例证补入,更佳。不足者,论述语言稍显稚嫩。)

温和的措施也一样有效。(正面着手。)相比于过于冷硬的措施,温和的措施更易让人们接受,而拥有一定趣味性的提示在惹人发笑的同时也更易被采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草地保护一直是一个问题。一开始的“禁止踩踏”根本无人理睬,后来改为“小草也会疼”,让更多人关注到草地的保护。(此处句式宜与前半句保持一致,可改为“更多人就开始关注草地保护”。)同样的(当为“同样地”),太过惨烈的车祸现场图也许有效,但却有反作用,用妙趣横生的漫画、色彩缤纷的版报(当为“板报”。)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也能让人们有所警惕。

除了“提示”这种生硬的方法,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安全宣传活动,设立安全教育周和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参与中加强安全意识,转换一下措施便可以有更大的收益,也可以参考国外的安全教育理念。如美国让学生模拟现场情景,学会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用恰当的措施才是最关键的。

奥勒留在《沉思录》有言:“技巧是成功的助推器。”用正确的措施,无需“触目”,也可“惊心”。(拈出“正确”二字,承接上文。再次点题,同时呼应首段。)

【点评】写作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思维成熟,体现较强议论分析能力。概言之,本文长处有二:其一,写作中能兼顾正反两面。文章开门见山,言“无需触目也可惊心”,而于第二段不正说此理,却是延宕开来,从对面着手,以示“触目惊心”之不可行;此后方继之以正说,正反双方,相映成趣。足见考生文章驾驭之能力。其二,结构完整。能于充分说理之后,献以己策,实属难得。而另拈出“正确措施”一段,见其思之深也。

然本文论述之语稍显稚嫩,文采亦略有欠缺,是文之憾事。字数尚不足800。

(科学高中 李晓林)

NO.15

得分:53分

温馨易动人(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近日,某高校在宣传交通安全时,有同学认为应将惨烈的车祸照片换成其他温馨的照片,就此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语病。三句主语混乱。)对此,我的立场是,温馨易动人。(开门见山。)

在高中校园中宣传交通安全教育,其受教群体是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委婉生动的图片代替血腥惨烈的图片,会让宣传效果事半功倍。用温馨代替惊心,(巧用同音词,文章生趣不少。)不仅让他们抱以轻松的态度接受宣传,而且图片的温馨也会让他们铭记于心,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也让学生对于交通多了一分警惕,为严肃的交通安全的话题添了一份温馨,更加动人。(此段论述较好。以受教群体为研究对象,符合题目要求中在校学生之身份。)

这样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在国外政府在宣传反对家庭暴力时,用一张张孩子天真无暇(笔误。)的面孔做海报。(语病,缺主语。)成人近看时便会看到孩子脸上的伤痕,孩童近看时便会看到海报底下的求助电话。(此例虽当,却有矛盾之处。)这样的设计,既是劝导了成人,又在不经意间向受难的孩童伸出援手,取代了残暴血腥的画面给人的触目惊心,而是温柔地抚慰你的良知,用温馨的方式打动了每一个人。在很多标语宣传中,一张温馨的漫画不仅让标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缺乏例证,说服力不够。)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也是这个道理。(推而广之。)惨烈的图片犹如暴力,给心灵一次撞击后,铭心刻骨的同时也留下阴影;而温馨的提示,犹如听一首舒缓的音乐,音乐结束后留下了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充实。(比喻恰当,对比鲜明。)与人交谈时,直言厉语不如温暖劝导,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而不是止步于你的言辞中,心中留下满满的不满。(“满满的不满”,词意啰嗦。)

(“与人交谈”一节,可移至第二句位置,以使文段逻辑紧密。)

于我而言,学校可以征选(征选,征召选拔。此处当为“甄选”。)好的图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作出更贴近学生观念接受范围的图片,让(宜改为“在”。)交通安全的宣传中,(宜补入“让”。)学生也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让宣传变得更有意义,刻骨铭心。温馨更动人,让学校与学生一起互动,让宣传变得更有价值。

温馨易动人。用温馨的语气和方式去传达每句话,让社会在温馨中发展得越来越好!(点题。然如此结尾,未免草率。)

【点评】写作符合题意,立论鲜明。能综合多种论证方法,足见其写作技巧之熟练。比喻、对比之运用,使文章生色不少。同时,文章议论结构完整。然本文语病不少,个别段落逻辑层次不甚清晰。第三段“在很多标语宣传中,一张温馨的漫画不仅让标语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节,说理空洞,需辅之以恰当例证。再如文章推而广之,论述与人相处之时,谓“直言厉语不如温暖劝导”,此似不得一概而论,以免“授人话柄”。究其原因,亦在缺乏必要例证。文章结尾未免草率,力道不足,犹掘地百尺可及泉,而止于九十者也。

另,本文尚不足800字。

(科学高中 李晓林)

NO.16

得分:53分

以真实触动社会神经(标题即观点,旗帜鲜明。)

正如校长先生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这60亿分之一的奇迹,所诞生出的生命单程票弥足珍贵,值得我们以最严肃的态度去保护。(切入的角度新颖独特)因此,我认为安全教育宣传有必要通过“触目”以“惊心”。(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园,在安全教育宣传中使用的,大多是温馨可爱的漫画插画,这些富有亲和力的宣传图确实令人在视觉上感到舒服。然而(同前面的“长久以来”形成转折,有助于立论),这种温和却虚假的笔触,未能真正触动人们内心对于维护生命安全的神经。在温和宣传所营造出的和谐氛围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年年有增无减,这正是反映了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不足,其根源在于平日缺乏交通安全教训对内心的触动。

唯有真实与血的教训,能够触痛社会人本主义粗壮而脆弱的神经,为何要让交通事故的残酷真实披上“温馨可爱”的外衣?(反问使语气更强烈,使句子更富于变化)对于人来说,真实的现场图片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刺激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热爱,方能激发人们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没有对事故悲剧的直视与反思,何来对生命安全的珍重?用真实事故图片刺痛人们的神经,看似残忍,实则是对人最深沉苦心的仁慈。(上升到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

我们的民族国家,自古便是个只会为残酷真实所动容的被动者,若非鸦片战争的硝烟战火,燃尽阻隔我国与真实世界的虚假幔帘,我们定会停留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的温馨美梦中,让社会神经停滞与腐朽枯死般的麻木。(病句,句子长而无味)真实的战火、社会差距,尽管远比车祸现场来的惨烈,但他却也成功触动了我们民族灵魂中渴望和平自强的神经。“触目”方才“惊心”,以此为契机,掀起民族崛起的伟大巨浪。(从历史根源、民族心理方面阐述原因,角度比较新颖)

诚如泰戈尔所言,真理以残酷面目示人,而人无法拒绝这般慈母般的残酷。(化用名言,巧妙恰当,有积累)无论是交通安全教育宣传,还是其他面临真实与虚假温馨斗争的事物,我们都不应用虚假包装现实。

真实的残酷,方能触动社会人本主义的神经。

【点评】本文的优点有三:1、文章观点明确,分析比较到位,思路也流畅、清晰。2、抓住民族心理和历史原因,同时又对死亡和生命加以思考,让文章有“厚度”、有“深度”。3、句式变换多样,让文章亮眼。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在表明观点句子干脆之外,尤其是在说理的时候,句子拖沓,长而无味,尤以倒数第二段明显。这样也容易造成病句,应引以为戒。

(科学高中 王涟漪)

NO.17

得分:53分

唯有触目惊心,方能警钟长鸣

某高校校园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议论。小王同学认为该校园宣传应“温馨提示”的意见有其道理,然而我认为“触目惊心”的安全教育更胜一筹。(开头比较简洁,毋庸赘言。)

温馨提示”,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意。(用独句段比较有特色,强调了“温馨”派做法的不足之处。)

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不仅是让同学对安全事故有所提防应变,也需要让同学们深刻认知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触目惊心的照片一石二鸟,而温馨的漫画或其它提示过于轻描淡写,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宣传的对象是高中生而非小学生,高中生是有能力应对“触目惊心”的照片的,“温馨提示”则如过眼云烟,难以给人真正的警醒。(本段比效果,写作角度不错。但层次安排还是有些不妥:本段中间先将二者进行对比,但对比之后接着指出宣传的对象具有对“触目惊心”的耐受力,最后又将二者进行对比。这显得思维有点混乱。)

直击内心的宣传,方能警钟长鸣。(又是独句段。)

触目惊心”的宣传图片,让人们严肃地正视交通安全,同学们很少有过对交通危险猛如虎的体会,难以严肃的正视交通安全。那些一片片凋零的生命之花,何曾没有接受过交通安全知识的温馨的灌输?在知识的温馨传告后,仍然有许多人安全意识淡薄。“触目惊心”的照片看似简单粗暴,但能将人们从“侥幸”的梦中唤醒,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一段还是在比效果,但是重在强调温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是从“破”的角度来“立”,来强调自己倾向性的做法。)

现如今许多同学安全意识淡薄,需要“触目惊心”的宣传直击内心。

如今,看似学校重视对消防安全、地震逃生的筵席,而又有哪些学生认真对待,不当演习为“散步”?看似学校宣传栏中不乏安全知识的普及,但又有谁铭记于心?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对生命可贵的认识不深刻,是安全事故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宣传,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脆弱,提高安全意识,真正达到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或许这正是少了一份“温馨”,但此刻的不温馨,是为了未来的温馨!(本段从现实情况,亦即目前的安全教育的现状来谈“触目惊心”做法的必要性。本段结尾一句的议论比较有力。)

若是校园宣传教育缺少对生命脆弱而珍贵的之际内心的教育,附着在安全问题上的知识仅仅为空文。触目惊心的宣传教育,为的是更少这样触目惊心的事件发生。“惊心”则治本。触动心灵的安全教育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生命脆弱的心灵共鸣,让警钟长鸣于心。

【点评】本文很好地突出了权衡和选择,在“比效果”上做文章,但同是比效果,与一般考生写的不同,文章比效果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先比的是观看真相图片和温馨提示时的感受的深浅之不同;后比的是二者在实际生活中所取得的效果不同。文章不足之处在于,局部思维有一些混乱。 

(科学高中 李志勇)

NO.18

得分:52分

温馨收效微,触目可惊心

是一幅画有笑态可掬的人的漫画更令人察觉安全之重,还是惨烈的车祸现场照片更令人唏嘘,下定珍重生命之决心?(长句,气沮)小王同学选择前者,而作为成年人的校长却执意选用后者。我认为校园安全宣传还是“触目惊心”的好。(简单复述之后,提出观点。观点鲜明。)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竖着“我怕疼”字样的草坪上仍被行人踩出几条坑坑洼洼的路?或是禁止游泳的水库年年都有人溺亡?不是人们不知保护环境与生命安全的可贵,而是大家对此引发的后果不甚在意,觉得“不会是我倒霉”的侥幸心理。(引二例证,类比论证)安全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安全意识,令他们将安全二字牢记于心。(宣示安全教育的目的)一份温馨幽默的漫画固然更能令人接受,却难以敲响他们心中的警钟。而一张惨烈的车祸图片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本能去排斥这种后果,排斥越强,越厌恶,越能使孩子们将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惨痛后果牢记于心,不敢触犯。(分解剖析、对比论证)这样一来,校园安全宣传的目的便轻易达到。(小结归纳)

(此段由两部分构成:类比的事例+原材料的分析。试问,就逻辑而言,二者孰先孰后?窃以为是先原材料分析,然后以“君不知”领起类比论证的事例。)

可能这触目惊心、肉横飞的车祸图片确实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但现在的孩子,从小都是温室的花朵,不经日晒、不经雨打,舒适习惯了。用温馨提示去助长这种浇灌,恐怕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闲笔,当后置)学生们总有一天会长大,哪有那么多受不了,感到不适,这就是现实。(此句有强词夺理处,既然已经承认学生感到不适,为何霸道地说“哪有那么多受不了”?只能在不适应与无效宣传中做出权衡取舍。方为客观公允、兴平气和的论述)如果不接受这样的警示,那么总有一天车祸中的主角会是学生自己。(不接受这样的警示就一定会成为车祸中的主角吗?这个表述,也不严谨。)与其在自己身上成真,不如先从他人那里吸取教训,不让自己的生命随意葬送。(假设论证及循环论证)

(此段过渡很好,由“确实”领起,转入对温馨漫画的批判。但行文多有一厢情愿处;论气势,则气势恢宏、咄咄逼人;论理路,则有违客观公允的原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让我们关注生活,分析、权衡生活中的困境和冲突,并作出选择,其实不仅培养我们分析生活的能力,还培养我们理性、务实、客观、公允的识见和气度。)

试想,现在谁还能清晰的记起那些温馨提示?因为太温馨、太泛滥,早被大脑的垃圾信息处理系统塞到角落去了,哪还能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但我们可能对禁毒宣传上森森的白骨仍记忆犹新,怀有畏惧之情。正是因为它的触目惊心,才使人难以忘却,时刻警钟长鸣。(再次回到温馨提示与惨烈图片的对比)

前面也有提到,每年暑假水库和小河因盲目下水游泳的溺亡事故每年仍见诸报道,亡者也多是学生。难道水库旁明晃晃的“水深危险”难道他们都看不见不成?恐怕并不是吧,本着触目可惊心的理念,我想有关部门大可多数几块牌子,不必警告,只需将每年溺亡事故的新闻逐一罗列,配上图片,效果应该会相当出色。(温馨提示弊病多;分析弊端,提出建议。回归惨烈图片。前文分析了“我很疼”的温馨提示,这里分析“水深危险”,话绕回去说。)

安全宣传,不是为了令人感觉舒适,所以与其采用收效甚微的温馨提示,不如采用触目惊心的图片宣传。这样,可令学生印象深刻,更好达到校园安全教育宣传的日的。(综合全文,重申结论)

【点评】我想,这篇文章事先没有提纲,而是直接落笔。故,很难去分析作者的文章结构。几乎是例证与分析、正面与反面,颠倒反复成文。然而他竟能说的周全,读者读得清楚,着实不易。

文章论述固然清晰,说理固然充分,当然仅限于作者纠集的两大素材系统:“水深危险”、“我很疼”、禁毒宣传的森森白骨等等。文章的思路相对单纯,他从两条单纯的线条中去演绎、推理。出色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科学高中 冉云龙)

 



最后更新[2016-5-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