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语文味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以程少堂《虽有嘉肴》课为例谈语文味理论的灵魂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 青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5期))
经过十六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语文味教学思想在中国语文界产生了深广影响。百度文库现已收录语文味主题论文数十万篇。江苏两位语文教育专家王爱华、曹春华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1年第11期的《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一文指出:“从2008年开始语文味研究迅速升温……‘语文味’从当初的一个实验性、先锋性的话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了语文人的显语、共用语和日常用语。”“大量检索出的文献表明‘语文味’的影响已经遍及全国,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学科,派生出了‘数学味’‘物理味’‘英语味’等说法。”“随着‘语文味’进入一线语文教师的话语系统,‘语文味’研究也显现出大众化和草根化的倾向,这一植根于教学实践土壤的带有本土特色的概念,最终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考量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尺度,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语文味’理论是引领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语文味’成为一根指针,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另外,十数年来,从北京、上海到全国各地数十家媒体都此伏彼起地开展过语文味大讨论,形成本世纪初叶中国语文界难得的学术讨论热潮。
这样巨大、深广的影响,是程少堂在十六年前开始语文味研究之初,完全没有能够预想到的。
程少堂当然希望语文味一个概念多元解释,这样正好形成他在研究语文味之初就期望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围绕语文味的众声喧哗也不时引发程少堂的担心:当人们谈论程少堂的语文味时他们在谈论什么?这些谈论有多少是真正懂得程少堂的语文味理论的核心和灵魂的?
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法的诞生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语文教学法本质上是再现性教学法,即提倡客观再现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文本的主题就是教学的主题,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主体的灵魂缺席的教学;而语文味教学法最核心、最本质、最具价值影响力的思想就是倡导表现性教学,其一大基本特征就是主张打造教学主题,是强调教学主体的灵魂在场的教学。语文课有无教学主题,完全两种境界。本文,我们将结合程少堂公开课《虽有嘉肴》加以阐释。
一、何为教学主题
语文味教学法之所谓教学主题,是指在课文主题和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形成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新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教学主题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否则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否则是再现性教学),因此教学主题比课文主题更丰富且往往更深厚更深刻。也因此,相对于课文主题,教学主题必然是新的主题。打造新的教学主题,是使语文教学真正进入艺术创造状态或进入审美状态的关键,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以《虽有嘉肴》为例。按照传统教学的眼光,课文主题无非就是作者在文本中明白说出的“教学相长”“学学半”,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这个主题思想。语文味教学则认为,就课文教课文,教学最多只完成了一半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跳出课文教课文,要在课文主题基础之上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这就要利用文本资源,激活、结合、倾注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了。程少堂将自己半辈子的经历融入文本,用整个身心和作者对话,并于课前、课中调动多种手段激活、引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同时创造条件与学生一起分享、共鸣自己的生命体验,结果一触即发,熔铸成了崭新的教学主题——“一段风华几千年”。此处的“风华”,意蕴非常丰富生动,而“几千年”,则彰显出纵横古今的豪迈气魄。这一教学主题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和文化高度。
所以说眼界有多宽,境界就有多高;教学主体生命沉入越深,课堂生命越长。
二、教学主题为何
打造教学主题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语文课才能真正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作品,语文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艺术创造过程和进入审美状态。
语文味教学理论强调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将语文教学过程当成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而教学主题是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智慧生发和艺术呈现。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教学主题概念与传统教学理论中的课文主题概念在内涵上既有关联,又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课文主题概念,指的是文本中客观独立于教学主体之外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传统语文教学不渗透或基本不渗透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保持一种离间距离,是一种认知与被认知的主客二分关系。这样教学出的语文课就不具备艺术作品所要求的主客观统一的特质。语文味教学理论提倡并强调,语文教学过程要利用文本资源激活、引发、共享、共鸣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把教学主体的生命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文本之间是一种相互发现、相互认知、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相互印证的主客合一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本质上和艺术创作类似的创造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的过程。
我们知道,《虽有嘉肴》的课文主题是教学相长,传统语文教学只要求在文言文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相长这一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形式即可。在这样的教学中,课文主题就是教学的主题。语文味教学法则要求将课文主题或文本的思想内容以及由其激活、引发的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进行有机熔铸(共享、共鸣、共融)后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程少堂的《虽有嘉肴》一课,正是将教学相长和教学主体(师生)追求不朽的生命体验或向往融入教学,从他的课里,我们看到了文本主题中所没有的仁爱刚健、奋发有为的儒家气象——而这也是程少堂一生追求的标高,也是他希望学生所向往的标高。这种对儒家精神的崇高敬意和对不朽生命的深情呼唤构成了整堂课的经脉骨骼。由此,他教学出的《虽有嘉肴》,就具备既源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从而使《虽有嘉肴》的教学过程,变成教学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2013年8月14日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文章指出:“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他这种观点,和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理论把渗透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从而教学出语文味,当成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之思想,完全一致。
因此,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打造教学主题思想的提出,是具有革命性、开拓性的历史意义的。中国语文教学从此由再现性教学转向表现性教学,由“无我之境”的“冷美学”走向“有我之境”的“热美学”。
三、教学主题何为
教学主题既然意义重大,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渗透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打造教学主题呢?细观程少堂语文味课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迪:
1.抒情言志
中国古代文论家用“诗言志”来概括诗歌的本质特征。要求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当成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认为,课亦可言志。程少堂教学语录中有言:上课,是他与世界沟通对话的最有效方式。他自己就是用语文味课堂教学实践来抒情言志,来与这个世界对话的。
听过程少堂的语文课或者阅读过其教学实录的人不难发现,程少堂常常以追求不朽和生命潜能的灿然勃发作为教学主题。无论是他《虽有嘉肴》的“风华几千年”,还是《纪念碑》的“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论语》的“孔子死了,他还活着”、《沁园春·雪》的“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甚至包括他的《荷花淀》一课,其情其志在质地上都与追求不朽、激发生命潜能的灿然勃发,有或明或暗的关系。这些教学主题实际上又共同构筑起一个刚健有为之士胸怀浩然之气的生命母题。这也是他整个语文味教学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们共同彰显出超拔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究竟是什么原因激起了程少堂面对这些课文主题(甚至是没有主题的教学资源)能迅速燃烧起生命激情,进而自然恰贴地凝炼出如此独特的新的教学主题呢?这首先来自于他早年独特的贫苦经历与敏感早熟。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8年初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开篇《内在的童年》,对此有深刻而动人的揭示。他在后来的文章和讲课中还多次提到,在他13岁那年,一次在老师带队考察老家(湖北新洲)著名的问津书院时,他站在传说是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的夫子河边,望着还没有完全干涸的小河中的潺潺流水,想:竟有一川清水,为一个人不息流淌两千五百年!可是两百年后,有哪一泓清水会为我而流?他的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已被时间淹没了。从80年代重修的家谱上他知道了祖父的名讳,但他没有能够于父亲健在时把祖母的名讳记录下来。父亲去世后,祖母的名字也淹没了。作为长孙,和程家第一个读书人,他为此感到深长的羞愧。他从就小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和努力,让父母的名字能够流传。正是少年时代的这种“痴心妄想”和骨子里的不朽情结,让他执着一念,心无旁骛,学问之心九死未悔,语文味研究十六年如一日。是的,语文味曾经给程少堂带来无上荣光与精神的享受,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不少心灵的创伤。很难想象,没有这种对英雄的向往和对不朽的追求,语文味会有今天的迷人风姿。
2.价值推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文味教学对传道授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己所欲,施于人。”这在语文味教学理论中被称为价值推送。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又一重要新概念,是语文教师的道义担当。
所谓价值推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制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悟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或将教师了解的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创意地积极地送达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语文味教学法的思想看,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是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比如《虽有嘉肴》,比如《纪念碑》《荷花淀》等课,程少堂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抒发自己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和英雄价值观,让听者听到了他对英雄意识与不朽意识的深情呼唤与热切期盼,另一方面他又将这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顺势推送给学生,用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之风、普世情怀感召着风华正茂的一代新人,课堂格调自然高迈。用生命激荡生命,用灵魂冲击灵魂,这是语文味教学主题之价值推送的极高境界。
3.语文讲我
语文味教学倡导变“我讲语文”为“语文讲我”。语文讲我,就是要在语文中发现教学主体之我、渗透教学主体之我,同时要用语文来印证教学主体之我。这接近于庄周梦蝶、物我合一的境界。
程少堂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主题都与他的自我生命体验有关,因此他的教学主题全部来自他的生命之河,绝不生搬硬造。他对任何一个文本都动情,都用情,他总觉得文本是在向他呼唤,他总能听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他把每一个文本都看作此岸的我与彼岸的我之间的呼唤与应答,因此他的每堂课都极富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由于教学主题来自生命底里,渗透生命感悟,就很容易激活与唤醒学生与听众人性中沉睡已久的不朽意识和对生命潜能灿然勃发的热切向往,引发学生与听众产生生命的共鸣与共融,所以“语文讲我”的语文味课堂也就更容易获得心灵的快乐与精神的解放,在抵达人性与哲学的审美高度的同时,使教学主体双方(师生)都得到发展,达成共进的教学目标。
纸短情长,让我们以如下的文字结束本文:不理解程少堂语文味课堂为何常常以追求不朽与生命潜能的灿然勃发等作为教学主题,不理解这一母题对语文、对语文味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对程少堂心灵世界生息的重要性,就不会真正懂得与理解程少堂,也就不会真正懂得与理解语文味。语文味与程少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体。语文味是从程少堂心灵深处盛开出来的一枝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