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师生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
——听程少堂老师《虽有嘉肴》有感
深圳市丹堤实验学校 邹先平
2014年6月5日下午,有幸在美丽的丽湖中学听了程少堂老师一堂文言文课——《虽有嘉肴》。
我给程老师发了一条信息“程老师昨天的课很简约、清新,耐人寻味。喜欢。”因为真心觉得课好。
我是球迷,非常喜欢看NBA。篮球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化学反应”,指球员之间逐渐熟悉队友的性格,打球习惯,有一定的默契度。对于一支NBA的球队,让球员之间发生理想的“化学反应”,是每个教练的梦想。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进教室前与出教室后发生了变化,师生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反之,师生之间,没有交汇,没有融合,即使上了一周的课,甚至是一个月的课,不如师生有“化学反应”的一堂课。
我觉得程老师这堂课就与学生有很好的“化学反应”,是一堂“以一敌十”的好课。成就这堂好课的根本原因,缘自程老师对学生、对规律的尊重。
一、“教如剥笋”——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
程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有一种温暖的安全感;更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
“起承转合”的真正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程老师把这一点当成本课教学重点来处理,非常巧妙。
程老师从李白的《静夜思》四句诗的起承转合开始,到《天净沙·秋思》起承转合,再到一段话、一句话的起承转合,甚至礼仪小姐的微笑、人的一生也有起承转合。这就为学生初步分析理解课文的起承转合开辟了道路。
这样“教文如剥笋”,全方位、立体的理解“起承转合”,
是惊艳的。事实证明,学生后来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二、“读”占鳌头——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尊重
一段文言文,70余字。程老师让学生在不通的环节,“素读”8遍课文,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体会“几千年的风华”。
“以读代讲”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语文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这一条最朴素的语文教学规律,程老师有的只是尊重: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自由朗读、默读、齐声读。8次不同层次的读,真可谓“读”占鳌头,效果当然不同一般。
三、“原味”解读——对文言文精神气质的尊重
是什么让程老师产生了上这一课的冲动,我猜想,可能是这段文字的精神气质深深吸引着程老师,从上课主题《一段风华几千年——跟程老师“学”读<虽有嘉肴>》就能感受得到。
同样,程老师是尊重文言文的精神气质的,很多时候是贴着作者作“原味解读”。
2000多年前的文字,程老师没有串讲环节,更没有逐字逐句翻译,他觉得句句翻译,这段文言文的精神气质就没有了。
同一个句子中,作者前面用否定词“弗”,接着却用“不”,这种现象连续出现两次,这是无意还是有意?程老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程老师觉得,作者主要是避免重复,从而使行文有一种错综之美。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都体现了程老师对文言文精神气质的尊重。
程老师临时决定上这一课。备课仅用了一天时间,却造就了一堂师生有良好“化学反应”、精致耐嚼的经典课。
这让我想到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本是起草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得自然之妙。苏东坡说“书法无意乃佳”。
同样,程老师的这堂课也是“无意乃佳,得自然之妙”,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特别是对学生、对事物规律的尊重,造就了一堂有程氏气质的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