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嗜好“重口味”
深圳高级中学 周 社
某高中学校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栏里的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惨烈车祸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中学生,建议另换漫画等其他形式。而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
我赞成小王同学的态度,校园宣传应该温和一些,温馨一些。我并不以为校长的初衷是不好的,但我觉得这位校长的“口味”有点重,我不理解为什么这类事情都得“触目惊心”,才有效果。
先撇开这件具体的事情,我时常感到我们中国人比较偏好“重口味”:几个朋友在餐厅吃饭,得要大碗喝酒,大声说话,那动静简直要把屋顶掀了。在交通工具上,在大街上,朋友相见也是大声问候、大声交谈。无论在哪里,打个电话全世界都听得见。司机开车即便是深更半夜也要用喇叭表达自己的心情。父母要想儿女有出息,要扮演“虎爸”“虎妈”的角色,信奉“铁匠做官,打上前去”的律条。老师批评学生也常常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式的。城管在管理小商小贩的时候,也常常伴以暴力的手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我们有些人从不相信温和讲道理的方式和效果。
一个人(更不要说小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怎么会不养成“重口味”,整个社会浸润在这样的气氛中怎么会不充斥着戾气,社会上各种恶性刑事案件高发,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有人拿出统计数字:每年有将近两万十四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死于车祸,于是得出结论,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触目惊心”的安全宣传教育。我以为恰恰不是没有进行“触目惊心”的教育宣传,而是我们的教育宣传不够细心、不够温和、不讲究方法、不讲究效果。连校长都一味相信“重口味”,当然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不安和阴影。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像几十年前用满大街高音喇叭的方式灌输意识形态,为什么我们抛弃了“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媒体在报道一些血腥事件时要“马赛克”,为什么未成年人在观看有些影视作品时“要在家长的指导之下”,为什么警方在拘捕犯罪嫌疑人时如果有孩子在场都尽量不用手铐,为什么现在对死刑犯人行刑由直接爆头过渡到注射的方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社会在逐步走向文明。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多一点阳光,多一点温馨,多一点有效教育,或许更好些。(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