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山西人,《语文报》社副总编辑,语文界老牌刊物、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主编。刘远年纪不太大,也不太小,上世纪60年代末期生人。刘远身材不是很高,但也算较高;脸是国字脸,但不是很国,国中有点圆。刘远人很聪明,脸上却浸透着山西人特有的淳朴、憨厚与热忱,其待人十分真诚。
我认识刘远是2006年。2006年7月9日,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扬州中学举行全国青年语文名师优质课展示活动,高中和初中的会议分别在扬州中学的两个不同会场举行。初中的两堂课后的评课由我主持,陈钟梁、李震二位先生主评。全国中语会的活动,此前我只参加过一次,就是刚到深圳做教研员的2000年暑假,到昆明看过一次语文报杯比赛。去看比赛,原因有二。一是那次比赛,深圳某区有一位选手参赛,尽管是参赛选手区里争取到的代表广东省的参赛名额,该区也没有要求我带队,但毕竟是深圳选手参赛,市教研员去一下为好。二是当时我刚来深圳做语文教研员工作只有半年时间,也想出去认识一些人。此后,全国中语会凡是未单独邀请我的活动,我概不参加(今后也是)。扬州这次,会议主办方得知我的评课风格鲜明且独特,便邀请我主持评课。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全国中语会主办的活动主席台上露面。可能是陈钟梁、李震二位先生大名的吸引,全国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语文报》社副总编辑、《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主编桑建忠先生等专家都在初中现场听评课。由于是上午讲课下午专门评课,评课的时间很充裕,我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评课现场笑声不断,高潮迭起,爽极了。那次本人做主持真是成功。两小时评课结束,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往会议就餐地点走去,连云港市一位男性初中语文教研员兴奋地说:“这次来扬州的最大收获,是见到程少堂的真人!”(语文味网曾对此活动作过报道,见《
程少堂:河南讲学纪行》)我主持评课的时候,刘远就在会场带着特有的善良的微笑,很用心地听会。看得出来,刘远很喜欢我的主持风格。(他手下的编辑张水鱼女士也被我的主持吸引住,张水鱼在会场从不同角度拍了我不少很酷的照片。)这是我和刘远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以前我当然知道刘远的大名(《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印着),想必他也知道我。但此前我没有给他投过稿,和他也没有任何交集。在扬州,我给刘远和桑建中主编,分别赠送了我的60万字论文集《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2007年5月,我接到刘远电话。电话中他说,由于漪老师牵头主编一套“名师讲语文”丛书,组委会从全国中语界目前活跃在一线、有较大影响的名师中,选择“新生代”名师20人(也就是当时60岁以下的),每人一本,25万字,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刘远通知我说,你被选上了。刘远还告诉我,华南片,就只选了我。我问刘远,怎么会想到在广东省选上我啊?刘远说,本来,广州有几位老师以前是不错的,也有一定影响,但后来精力大都不在学问上,赚钱去了,后续影响没有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在慢慢消失。由于刘远的推荐,就有了2008年初《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的出版。这是我和刘远的第二次交集。
作为语文报刊主编,刘远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刘远评课有一个特点,即在会上评课时是倾情相评,绝不闪烁其词。那种自己感动与喜欢的真实感受到了嘴边,又吞回去的事,刘远是不会做的。比如2010年暑假,由于刘远的举荐,我赴黄山做了当年的全国中青年教师语文报杯比赛初中组的评委,由此而诞生了我的评课代表作《从“黄山之所以为黄山”谈“名课之所以为名课”》。事后刘远告诉我,我评课之前,他本来在高中赛场听课,听说我要评课,他马上赶到初中赛场,站在会场最后一排细听。黄山剧院很大,当时初中赛场有1000多位老师参加听课观摩,我也没有注意到刘远赶来站在会场后排听我评课。晚上吃饭时,刘远带着特有的善良的微笑当众说:“今天比赛最大亮点,是程老师的评课!”2012年11月29日下午,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首期)开题,广东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建伟教授、刘远主编等参加了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会后,我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主讲了毛泽东《沁园春·雪》大型公开课。课当然讲得是很好的,刘远的评课直抒胸臆:“听完程老师的课,用两个字来概括我的感受:‘震撼!’”
认识刘远之后的十年间,我还跟他有若干次交往,每次都很愉快。
人的一生中,值得交往而又愿意交往的朋友是不多的。在我的朋友中,刘远正是这样的朋友中的一个。
刘远是那种在你的心已然冰凉的时候,想起他来会给你的心田吹来一片暖风的人。
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