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语文味代表课《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阅读次数:14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语文味代表课《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程少堂语文味代表课《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016-5-17 10:1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一段风华几千年——跟程少堂老师一起“学”读<虽有嘉肴>》

公开课教学实录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5期)

 

执教:深圳市教科院 程少堂

时间:2014年6月5日下午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实验学校

班级:初一年级

听课教师:深圳市南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语文味工作室成员

整理:向晓璐(深圳西丽实验学校)

 

开场白:前天晚上本校语文科组长、语文味工作室成员向晓璐打电话给我,请我指导一下她们学校一位新老师郭老师上《虽有嘉肴》,我说教材里好像没有这篇课文啊,向晓璐说,是新教材,今年刚加进去的。我就给向晓璐发来的设计提了一些意见,大概花了15分钟设计了一个教学思路发给向晓璐,同时发到语文味工作室群里。工作室的老师们都说设计很有新意。本来我就担心年轻的郭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驾驭我的设计,加上向晓璐盼着我来讲一堂课啊,我就说那我自己来讲了算了,以满足向晓璐的心愿。刚才南山区教研员茹清平老师说我是大师。我不是大师,我是大学老师,因为我在华南师大做硕士导师,茹老师说的大师,应该是大学老师的简称。不过现在语文味影响的确是太大了,大到可能很多没见过我的年轻老师今天主要是来看看我是男的还是女的,顺便来听听这课。我昨天答应上这堂课,不过一直到今天上午都在后悔,后悔不该答应。但既然答应了,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反正绿叶扶红花,我这片秋天的叶子也来扶年轻人这朵红花啊——比起今天讲课的小郭来,我肯定是秋天的叶子。她比我女儿还小,我女儿84年的。下面开始上课。

 

一、导入:简介《礼记》

师:同学们来把这段文字读一下好不好。《学记》简介,来,预备读。

生齐读:(看投影)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师: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不要念错。《学记》共20节,一共是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我用的版本是这个“佳”,你们用的版本是那个“嘉”,那哪个“jia”好一些呢,我想,教材上的好一些,哈哈。教材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你们要考试的时候,不按教材可能就算错了。

我们看到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老师我做学问几十年可是写了好多字哦,我不知道过了200年以后还有没有人读我的文字。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一段文章,真的是一段啊,这文章还不能叫一篇,是从中节选的一小段。开始我本来打算把标题中的“风华”写为“风流”,就是“一段风流几千年”。毛主席也用过“风流”,“数风流人物”,意思差不多。我这里用“风华”。好多电视剧叫什么《风华绝代》啊什么的,我想一段文字,风华几千年哪,不容易,所以就用了这个标题。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

师:我年龄大些,我的阅读方式和年轻老师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今天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学读这篇课文。同学们把教材拿出来,齐读一下,《虽有嘉肴》,来,预备——读。

(生齐读全文)

师:读得比较快。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有时候我们读现代文的时候会想把桌子踢翻,但是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有想把桌子踢翻的感觉。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来,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投影课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此之谓乎?

师:现在我找两个同学,来说说读了两遍后,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哪位同学来说说看?(无人举手)哪个最小?年龄最小?啊,是你啊?(一小男孩怯生生站起来)你是个头小。(众生笑)没关系啊,再过80年就没人说你小了。

1:我觉得最好的句子是开头第一句。

师:开头第一句是什么,你读一下。

1读:虽有/ 嘉肴(yáo),弗食,不知/ 其旨也。

师:这篇文章是写吃饭的是吧。(众生笑)

1:这句话说的是,即使有美味的嘉肴,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味道。

师:那不一定,你不吃别人吃了嘛。

2:我觉得这段话最好的应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我不太知道。

师:喜欢,但意思不是很明白是吧?

2:它说读书嘛,就能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去反省,让我们自己去勉励自己。所以我觉得读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师:你说得很好嘛。你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

3:我觉得应该是“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师:为什么最喜欢这句话?

3:因为它说的是教学互相促进,教别人的人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就是像现在啊我们相互教对方……

师:再简洁一点,概括一下。

4:也就是说你教了别人以后,你自己的知识也能得到增长。

师:你的意思是教别人也能提高自己?很好!这边的男同学还有没有?(环视全班)哪位个子最高,哈哈,你最高是吧。

5:我比较喜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个人的认识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处于困境才能自我勉励。体现了顽强的意志。

师:体现了古人顽强的意志,好。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大概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就是说你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的时候,那你就要学。你要想教明白,你就要先掌握。

 

三、读与辨:辨体寻脉(文章骨架宏观)

师:今天这堂课的标题是《一段风华几千年》,课文就这么70个字,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呢?为什么几千年后我们还把它放在教材里面呢?那就跟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关系。我们再来把文章齐读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再看看文章,再看看注解,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文字没有。就是说你把注解看了还不懂的有没有,不懂的就把问题提出来。

6:“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不懂。

师:这句前面的一句“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你懂不懂?

6:也不是很懂。

师:哪位同学来帮她解答一下?

7:我来解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嘉肴,你不去吃它的话,你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之处在哪里。再就是说即使有最高的观点,好的观点,如果你不去学,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

师:你刚才把第一个“虽”说成是“虽然”咯?

7:即使即使!

师:说“虽然”大概意思也差不多,但按文言文里面准确的意思来讲要说成是“即使”啊,是假设句不是转折句,你后面说的是“即使”。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巡视)还有不明白的也没关系,我们待会还会反过来再看一遍这些文字。

我没让大家翻译。我有一个观念,就是文言文啊,好的文言文有它的精神气质,一翻译出来就差点味道。比如刚才前面第一堂课讲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你一翻译出来味道就差一些。文言文有时候需要翻译,有时候却不能依赖翻译。就像学英文也是这样,你完全依赖翻译的话就缺乏英语的味道。我有次去澳大利亚,我女儿在那里,我只会一句话:“What a day!”翻译呢,以前以为是“这鬼天气!”其实呢,英语国家的人说天气好也说“What a day!”我就会说这句话,一上出租车就来一句“What a day!”出租车司机以为这个人懂英语。其实我只会这句话,这句话含义挺多。现在,我们看投影。

(投影)

文章是将一些散乱的文字,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进行有序组合的作品。

师:刚才我们初步地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现在呢,我们再来通过读,来辨别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的脉络是什么。语言文字本来是很散漫的东西,但在文章里面它是很有序的。它有序是根据什么来组织的呢?根据表达的情和意——根据表情达意来进行有序地组合,这样就成为文章。我这里引用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话:

(投影)

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也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

——已故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

师:就是写文章啊,会写段落的同学一定会写整篇文章。反过来,连一段话也写不清楚说不清楚的,一整篇也必然夹杂不清。而我们这篇文章恰巧是个段落,它能够流传两千年,那可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把这段文字学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这段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先看一下课文,再思考一下,交流一下,好不好。

8:中心句是“学学半”。

9:是“教学相长”。

师:“学学半”和“教学相长”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意见?

10:是第一句。

师:第一句话?第一句包含了整篇文章的意思?你认为后面的意思都是由这句话引发出来的?是不是啊?

10:是的。

师:其他同学都说是“教学相长”和“学学半”,这位同学说中心句是第一句,这个看法并不是毫无道理。按照我们现代议论文的写法,经常会把中心句放在第一句。但还有没有更合理一点的看法呢?

11:我认为还是“教学相长”。整篇文章都在说教与学的关系。

师:等一下,我们先解剖一下文章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你说。

12:是议论文。

师:为什么说是议论文?

12:因为记叙文是要记叙一件事情,这篇文章它是在论述一个道理。<, /SPAN>

师:这段文字是议论文,是在论说一个道理,刚才同学们说道理是“教学相长”的道理,或者说是“学学半”的道理。那我们接着来看难度大一点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篇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是怎样的?为了比较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

引导性举例——

1.篇章的起承转合

床前明月光(起)

疑是地上霜(承)

举头望明月(转)

低头思故乡(合)

师:这首诗学过的吧。这首诗从文章的角度来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我们一般学诗的时候不大从文章角度去学,其实诗歌也是文章,而且诗歌首先要从文章的角度去学。起承转合,你把这首诗一看,就知道第三句很重要,很关键,第四句是点题的。要先从文章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下面这首诗大家也学过的是不是啊。

(投影)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起)

汗滴禾下土(承)

谁知盘中餐(转)

粒粒皆辛苦(合)

师:第一句话是起,第二句话是承,第三句话是转,第四句话是合,也是和文章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啊。

(投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起)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承)

夕阳西下(转)

断肠人在天涯(合)

师:同学们齐读一下,来,预备——读。

(学生齐读)

师:这首小令,第一句也是起,“小桥”到“瘦马”这一句是承,承接上面的继续写景,第三句“夕阳西下”就开始有点转了,第四句是合。一首诗是这样子起承转合。那么一段话呢,也是这样。

(投影)

三岁小孩:姥姥好,姥姥喜欢我,姥姥给我买糖吃。我爱姥姥。

师:这段话就是很好的起承转合。(读投影中文字)

(投影)

钱穆先生要求学生写作文,题目为《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钱穆先生挑选了一篇范文抄在黑板上。这篇作文的结尾这样写道——

“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

师:这段话为什么好?钱穆先生为什么喜欢?

12:因为这段话里面有起承转合。

师:有起承转合,好,请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是起与承,“味道很好”是转,后面“可惜咸了些”,转中有合,还有点波澜。可见一段话,它也有起承转合。

(投影)

一句完整的话,往往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例如——

我进天下午来丽湖中学讲课。

(我——起

今天下午来丽湖中学——承

讲课——合中有转)

 师:这句话就有起、承、转、合。我们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也有起承转合。

(投影)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起

弗食——承

不知——转

其旨也——合

师:请大家看一下,“虽有嘉肴”起,“弗食”承,“不知”转,然后合。篇章是这样,段落是这样,句子也是这样,这是基本的规律。其实啊,不光文章,我们人也是这样。

(投影)

人生也有起、承、转、合——

一十、二十勤奋学习(起)

三十、四十执着奋斗(承)

四十、五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转)

六十准备合,已做的学问与事业,要准备小结一下了。(合)

师:十岁二十岁是起,三十岁四十岁是承,四十岁五十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是转,六十岁就准备回家,合了。人生就是这样。其实不光是人生,微笑也有起承转合。比如说,广州开亚运会的时候,训练礼仪小姐微笑。你起来一下(拉一学生起立,特别热情地握着学生的手),“啊,你好你好!”不是这样的吧?第一次见面我们应该怎样笑啊,对,应该微微笑。假如这样“啊哈哈哈哈!”(热情一拍学生),有人会这样,但你肯定觉得这人是不是有病(轻拍安抚学生)。(众大笑)我的意思是说啊,微笑也是有起承转合的啊。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情,大自然的事物,还是文章的进程,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起承转合。说了半天,大家再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说说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起,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承,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转,那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合。

(投影)

默读全文,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规律,说说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起?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承?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转?那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合?

(学生齐读)

师:大家讨论一下,哪些句子分别是起、承、转、合。

(生分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说说?

1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是起;“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是转;“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是合。

师:为什么呢?

13:开始的一句话是由佳肴说到学习,所以是起,接着承接上句话摆出为何要继续学和教;接着就转到论述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才能不断反省继续进步;最后,用“是故”点明文章的中心,就是合。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无异议)没有啊,那我们就看下面的内容。

 

四、读与品: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

师:刚才是从文章的角度解剖了骨架,引用了很多例子分析了一下起承转合,接着我们来微观文章细节的地方。欣赏细部的地方,在我们语文味教学法里属于文学赏析环节。请思考第一个问题:第一句话这个句子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

(投影)

(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句子可以不要吗?为什么?

14:我认为不可以。文章是以这句话为话题引出了整篇,去掉这句话就没有了,就无法发展下去,和文章的标题也没有关系了。

师:题目呢是编书的人加的,并不是写书的人加的。有没有人有其它的观点?这个小伙子跃跃欲试,你来。

15:这句话“虽有佳肴,弗食……”

师:可不可以不要?

15:不可以。我认为第一句是由吃饭这个简单的道理引出后面的观点,是由浅入深。

师:说得很自信,表达得很连贯,很流畅。但你们两个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是不是啊,我不这么看。我的问题是这句话可不可以不要?考试也好,你们有时写文章也好,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句子是可以不要的——你们学过莫怀戚的《散步》没有?(生摇头)还没有啊。《散步》里面有很多景物描写,其实景物描写可不可以不要呢?可以的,只是不要了之后不好。就是说,单刀直入,直接说也可以,干嘛一定要从吃饭说起呢,是不是啊。只不过从吃饭说起,再说到学习,说的道理容易懂——我们人哪,都喜欢吃东西嘛,喜欢学习的人少嘛,喜欢吃东西的人多嘛。(众大笑)这样说是比较好,但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而是这样说更好,其中的妙处呢,慢慢体会,现在你们还小。

第二个问题,思考一下,文章中有几个“弗”,也有几个“不”字,我的问题是文章中的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都改为,或者能把都改为吗?为什么?

(投影)

(二)文章中的“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16:不改的话显得口感好。

师:口感好?又不是吃菜!语感好还差不多,还口感好!(众大笑)前面讲的是吃东西。他的感觉是对的,思路也不错。为什么改了之后就不好,哪个再具体来说说?

17:如果改了的话就没有了韵律美,就没有那么朗朗上口。

师:没有那么朗朗上口?

17:就是改了的话就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比如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如果改为“虽有嘉肴,不食”,就没有那么朗朗上口。

师:对不起啊,我还没有感觉到啊。让我再体会一下啊。(众笑)我还要慢慢体会啊。为什么用不同的字眼就要好一些呢?(师将“弗”全部改为“不”再读一遍)

18:读起来感觉怪怪的。好像有病句的感觉。

师:为什么怪怪的呢?

18:改了之后意思差不多,就是读起来的感觉不好。

师:对了,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改,就是说意思是差不多的,改了也可以。就跟刚才你(生17)说的,韵律美,思路是对的。其实呢,换一个说法,还有一种错综之美,有一种交叉之美。比如“妈妈,我爱你”,不要老是这样说嘛,要换一种方法说嘛。一段短文,能够流传两千年,我们就是要问问为什么啊。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大家齐读一遍。

(生看投影齐读。)

(投影)

(三) 如果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下面的句子,可不可以?为什么?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师:可不可以,为什么?

19:不可以,改了就改变了起承转合。

师:我还没有明白。哪个同学再来讲一讲?

20:我就觉得改的时候,那个重复的地方放在一起,让我们读起来比较单调。再其次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学放在一起会显得更紧凑。

师:你说得很有条理啊。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假如我有两个妹妹,我介绍二妹妹一个月工资几百块,有几套房子,半天说完了,再来说三妹妹,那三妹妹肯定要吃醋。如果一起说两个妹妹的情况,感觉不一样。这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看看课文这几句话,原文是把一个方面分两次说。改动的句子呢,是把一个方面说完再说另一方面。刚刚那位同学说,分两次说,显得交错相间,是对的。就跟我表扬一个同学,一次性地表扬,跟隔一段时间表扬一次,怎么会一样呢。这里头有很微妙的地方,要仔细体会。好,这一点我们暂时就到这里。

 

五、读与探: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深度开掘文化)

师:最后一个环节,比较深奥。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文章,来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内容,探讨一下,这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的原因。

来,我们齐读一下。“虽有嘉肴”,预备——读。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够站起来说一说,这一段小文字能够流传几千年的原因?这篇文章的作者据说是孟子的学生,但我们不管他是不是孟子的学生,也不管他是男的女的,我们都能从文章中感觉到作者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文如其人嘛。你看这篇文章,它的中心是“教学相长”“学学半”。如果是另外一个学派的,比如说是庄子学派的来写,那又不一样。你们年龄小,还不知道庄子学派,庄子学派不仅不怎么教别人学习,他是连学习本身都不提倡。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们太小了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了。”这是庄子的思想。但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一样的,思考一下,再回答,想好了之后就可以举手。(巡视)好,哪位同学?

(投影)

(一)内容

(二)形式

(三)作者人格(儒者气象)

师:内容、形式的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讲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内容、形式都省掉,直接说作者的人格。

21:我觉得作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众生窃笑)

师:助人为乐?为什么?

21:教学相长,说明他自己喜欢教别人。

师:哦,他自己喜欢教别人,才提倡教学相长。你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话说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换一个词。

21:互相提高。学学半。

师:很好很好!这位同学开始说的是助人为乐,他抓住了相互促进这个意思。不光自己要学,还要教别人学,或者说要通过学促进教,通过教促进学。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道家是没有的,道家连学都不提倡。这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正是这篇文章流传几千年最重要的原因。好,最后我们再次齐读一下全文,就准备下课。

(生齐读)

(投影)

结课:今天这堂课的教学也是起承转合的:

语言初感是“起”,

文章宏观是“承”,

文学显微是“转”,

文化开掘是“合”。

四个环节,共同表达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主题——

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也是起承转合的。四个教学环节围绕着一个教学主题:一段小文章能够风华几千年的原因。好,下课。

(全场热烈掌声)

 

—————————————————————————————————————————————

相关链接:

 邹先平:尊重,师生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听少堂老师《虽有嘉肴》
 谢海华:程氏《虽有嘉肴》:语文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课
 梁青:用清新舞出高贵— 听程少堂老师《虽有嘉肴》课随感
 梁青点评程少堂《虽有嘉肴》课:当我们谈论语文味时在谈论什么



最后更新[2016-6-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