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向文化品位要高分
程少堂
(说明:本文应《深圳特区报》之约而写,将发表在该报2004年21日“教育周刊”专版)
从深圳市今年高三“一模”“二模”语文考试情况来看,我市本届高三学生在语文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只顾做题,不管阅读;二是答题(包括作文)缺少文化含量。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准确地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或原因。而两次模拟考试中的高分获得者的答题情况也充分说明:高考语文要得高分,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有文化含量的、高品位的,从而能充分彰显考生的人文素养的答题来实现,而坚持做题与阅读的统一,是提高答题文化品位的前提。
挤时间坚持个性化阅读
尽管高考前考生的时间非常紧张,但我仍然要特别建议考生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进行个性化阅读。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阅读与自己性格、气质相近并且是自己最喜欢的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提倡并坚持考前个性化阅读的好处主要在于:它能使你受某一作家作品风格影响的程度加大加深,使你的答题行文风格更加鲜明,作文个性更加突出,整个答卷更有文化品位,从而易得高分。如果说多品味的多元化的阅读是平时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那么,高品位的个性化阅读是提高语文考试答题的文化含量的法宝。
对考前的个性化阅读有两点需要强调:(1)选择你所喜欢的某一作家的散文(而不是小说)来阅读,因为好的散文不仅抒写的都是真情实感,而且构思新颖,语言优美;(2)每天挤出十分钟时间阅读。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家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式(视角)、独特的行文风格乃至遣词造句方法。
答题:提高文化品位,彰显人文素养
语文考试要得高分,就不能只是把答题当作被动的答题,而要把每一个回答都当成一次展示自己才情学识和文化品位的创作来对待。具体建议如下:
(一)、答题既要合情又要有情。众所周知,理科考试只要解题思路合理、答案正确,就可以得高分或满分。语文考试则不同,语文考试要得高分或满分,答案除了要合理外,还要合情有情,即答案内容要合乎情感逻辑,答题的语言要充满感情,有情趣(情调趣味),有感染力。例如 , 今年“二模”第17题的第2小题是:“对《夜 笛 曲》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可有多种解读。请写出你对这个形象的理解。”本次考试全市语文成绩第一名南头中学的陶冶同学的答案是:“不妨设想这个女人是已有意中人的怀春少妇。皎洁的月光下,她的思慕之情被唤起,嘹亮的笛声使她心中又添躁动,于是,正裁制衣服的她,满心想着意中人,却不慎剪断‘同心花’,这也许使她懊恼不已呢。”这一答案既合情理,又有情致,因此可以得满分。
作文更是既要合理,又要合情有情。今年“一模”作文是以“孤独与幸福”为话题作文,其中发表在本报并引起广泛讨论的优秀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就是一篇既合理,又合情有情的好文章。另一篇优秀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把“孤独与幸福”比喻为风雨和彩虹,小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后,就会有一道彩虹挂在天际,显得那么平静、那么安详。那道彩虹,也许真的是上帝的安抚,安抚着刚被暴风雨吹袭的大地。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彩虹的宁静与安详?因为我们经历了风雨的狂暴。孤独与幸福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孤独的痛苦,又怎能享受到幸福的甜蜜呢?” 接下来小作者竟写下了这样精彩的句子:“古人们认为,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其实,这首小诗仔细一读,不外乎五个字: ‘孤独与幸福’。如果没有久旱中缺水的孤独,又何来遇逢甘雨的幸福;如果没有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又何来遇故知的幸福;如果没有相思的孤独,又何来洞房花烛夜的幸福;如果没有十年寒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独,又何来金榜提名时的幸福?牛郎织女相逢那一刻之所以会幸福,也是因为他们忍受了三百六十四天的孤独啊!”这样解读“人生四大乐事”是多么合理,合情,又是多么富有情致和创造性!“二模”的一些优秀作文也都是如此。
(二)答题的语言要简练、优美。评卷教师不喜欢那种文字拖泥带水的答案,但都偏爱既一语中的又文笔简练、优美的答案。例如今年我市“二模” 第17题的第1小题是:“诗中‘皎洁’和‘嘹亮’两个词用的妙。请你说说它们的妙处。”陶冶同学是这样回答的:“首先,‘皎洁’言月光之明,‘嘹亮’言笛声之清,渲染出有声、有色的优美气氛,便于抒写思绪;其次‘皎洁’‘嘹亮’所分别形容的色、声,都有明朗亮堂的意味,两相呼应,内蕴一致。”这个答案的语脉清晰流畅,文笔简洁、凝练、优美,显示出该考生具有很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二模”满分作文《灵魂之风》也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作文。你看它的开头几节:
“当一颗心趋于安静,它是否会感到灵魂的风吹过?当灵魂的风从安静的心灵与炙热的血液中吹过,迷茫的种子会不会从天空撒下?
风在吹,而灵魂会用怎样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归宿?
让风将你吹起。它,在彼岸。
顺风舞动双翼。它,在彼岸。
在风中,这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选择,灵魂的目的地在彼岸,或许这两种选择,都可以让灵魂在那里着陆。”
这简直就是一首美丽的抒情诗。考试作文写出这样的语言,能不得高分吗?
(三)、鉴赏题要会用一点文学批评术语。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鉴赏题主要分布在古诗鉴赏与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之中(今年文言文主观试题增加的部分也不排除有这方面的题目的可能性)。鉴赏题是一种高层次的主观型题目,要回答好需要考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回答这类题目,要运用美学探讨法,即恰当地运用文学批评的术语,评价文本写作风格中的美学因素。比如今年我市“二模”试题中有一道题为:“《夜笛曲》一诗中‘皎洁’‘嘹亮’两个词用得妙,请你说说它们的好处。”这一题固然可用“皎洁”写出了……,“嘹亮”写出了……之类句式来回答,但远不如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声衬情”,“以乐景衬愁情”之类术语回答得妙。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大量的文学批评术语,如铺垫、照应、对比、正衬、反衬、点染、开合、渲染、风骨、疏谈、格调、神韵、性灵、视角、领悟、共鸣、净化、情景相生、即小见大、化实为虚、欲擒故纵、画龙点睛、境界全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隔与不隔、启承转合、意新语工、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等等,恰当地使用一两个术语来回答鉴赏类题目,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上文所举陶冶同学的答案中,他就准确使用了“渲染”,“两相呼应”“内蕴”等术语,因此能得高分。
(四)、要善于把课内外阅读中所接触的知识灵活转化为答题内容。“二模”第19题为:“从全文看,标题‘攀登我的南山’中的‘南山’指什么?请简述之。”陶冶同学的答案是:“指人群外的一种高度、空旷和虚静;能与天地、万物永恒对话的地方;是精神的高处,是更高的存在;是被人群遗忘的终极命题;是接近和思考宇宙、存在、时间的场所。”这个答案中的主要内容文章中是有的,但他的回答不仅把原文中的信息点组织得很好,而且他的答案显示出他在课外读过不少的哲学书,特别是对道家哲学多有涉猎。这一点在陶冶的优秀作文中表现得更加鲜明。这对一个中学生是很难得的。顺便说一下,全市12000多考生在回答这一题时,极少有人使用“精神家园”或“精神空间”等概念,可惜。
回答一般主观题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转化为答题内容,作文更是要如此。“一模”优秀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从题目到内容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二模”评卷后印发的几篇满分作文也大都有这样的特点。例如,《人生硬币的两面》,用毛遂自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白居易在“居大不易”的长安主动进诗等例子说明主动会带来人生的辉煌,又用李清照新婚燕尔夫妻忍别说明暂时的“被动”也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灵魂之风》一文则用帝欧根尼在水桶中“等待阳光的照耀”,说明有时“被动”是一种智慧的等待。陶冶的作文更是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令人赞不绝口。
(五)学会哲学地思考是使答题具有文化含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这里的哲学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斗争所引起的。辩证思维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而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事物。我以为,一个人是不是有“文化”,主要不是看他的学历,而是看他会不会哲学地辩证地思考。同样,语文试卷上的主观题是不是答得好,特别是作文是不是写得好,主要也是看作者善于不善于哲学地辩证地思考,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这种思考表达出来。“二模”作文是以“主动与被动”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看似浅易,实则底蕴深厚,我们命题的意图是不仅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积淀,也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有颠覆传统观念的意图。通常人们总是认为,凡是主动都是好的,凡是被动都是不好的。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用辩证思维分析,儒家“入世”是主动,但儒家的主动中有被动;道家的“出世”是被动,但道家的被动中有主动。因此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儒道互补”。同样,人生既需要主动,也需要被动,无智慧的主动实际是被动,而有智慧的被动实际是主动。“二模” 中的优秀作文大都具备这样的辩证思维。(想看“二模” 优秀作文的读者可上“语文味网”浏览,网址:yuwenwei.net)
(作者单位: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