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庖丁解牛不只是技艺精湛,请别降了工匠精神的格》
     阅读次数:11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庖丁解牛不只是技艺精湛,请别降了工匠精神的格

庖丁解牛不只是技艺精湛,请别降了工匠精神的格

2016-07-08 赵修义 

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遏制劳动异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舍此就无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蔚成风。


庖丁解牛不只是技艺精湛

请别降了工匠精神的格

赵修义

原发于《解放日报》思想周刊观点版

- 声明:感谢允许刊发,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赵修义,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顾问、上海市伦理学会顾问。近20多年关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辩护问题”等代表性论文载于《赵修义文集》。

“庖丁解牛”这则庄子的寓言流传久远,脍炙人口,可以借来阐释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但对它的解读有不同视角。一种比较流行的解读,是着眼于庖丁娴熟的技艺,高超的本领。赞美庖丁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嘁哩喀喳一下子把一头整牛肢解了。同时,赞美庖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

还有的解读,是进一步赞赏庖丁能把牛的生理结构熟稔于心,能够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击入牛体筋骨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刀都能不碰。用现代的话语讲,就是把握了客观规律,而且这种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不是从书本上搬过来的,而是从长期的实践中修炼出来的,已经化为操刀者内在的认知。还可以套用时兴的哲学话语,把它称之为“默会知识”。

已故哲学家冯契先生对庄子的这则寓言也十分欣赏,多次引用。他的独特之处,是用这则寓言来说明什么才是“自由的劳动”。“自由劳动”在冯契的哲学中具有独特地位。他强调,按照马克思的学说,人的最本质的力量就是自由劳动,人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自由,而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基石就是自由劳动。那么什么是自由劳动,“庖丁解牛”的寓言又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作为劳动理想形态的“自由劳动”呢?

上面所说的那种解读,在冯契先生看来可以视为自由劳动的第一层的涵义。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庖丁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已经能够按牛之“理”来解牛,也就是说按照牛这个物种的规律来变革牛。就这个意义来说,已经使得劳动达到了自由境界。这里所说的自由,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认识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但是,冯契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论述,强调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用知识和技艺,使自然物为人所用,还不是自由的全部。在这个领域的彼岸,“作为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的领域开始了”。

这里所谓的真正的自由,一个关键之处,就在于,劳动要成为一种“目的”、一种“乐生要素”。庄子笔下的庖丁在解完全牛之后,感到“踌躇满志”,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体现的就是这种自由劳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庖丁那里,劳动已经不再是在外部力量的支配或强制之下进行的劳动。劳动已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目的本身。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乐趣,怎么可能专心致志地练就一身绝技。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劳动者长期处于异化劳动的境地,从事的是极其繁重的劳作,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动要成为乐生要素只能在庄子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中体现出来。劳动给人带来乐趣,这种事情仅仅是少数的例外。但是历史上许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工匠”(广义的工匠还包括,教书匠、医匠、画匠等等脑力劳动者)都怀有一种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踌躇满志”的心态,把自己的创作视为乐趣,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许也是“工匠精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涵义。

冯契先生还认为,根据庄子的描写,庖丁的劳动,已经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技进于道”。“手之所触,肩之所依,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已经完全合乎舞蹈与音乐的节奏。在这样的劳动中,劳动具有了美感,成了美的对象。同时也会体现出马克思说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一人的自由劳动的特征

从其产品的角度来说,自由劳动就是要创造出对人类有价值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不仅是指脑力劳动者创造的东西,自然也包括了体力劳动者制作、创造、发明的各种器物和工具。这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都是自由劳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工匠精神”,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劳动者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展现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似乎也是与冯契先生的观点相呼应的。我们完全可以过上一种更具人性的物质生活。



理查德·桑内特

走笔至此,想起了1960年我在大学毕业前夕,到具有光荣传统的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劳动锻炼,亲身领略过体现自由劳动的“工匠精神”的风采。那时我在车架车间。师傅们做的工作是把火车头大卸八块,修复受损的钢铁骨架,然后再组装起来。“大跃进”时期,老大哥送了一批卫国战争时期封存报废的火车头。这些车头的毛病不同寻常,不少车架弹痕累累,或者被炮弹轰得曲曲弯弯,修起来特别困难。一天,有“工人工程师”称号的一位姓宁的师傅出场,困难就迎刃而解。只见他,吩咐助手用喷枪把车架上扭曲的部位烧红之后,抡起大铁锤,不到半个小时,车架就平整好了。而宁师傅挥舞大锤的姿势,也实实在在地给人以美感,堪称神奇。

更神的还有,那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机车车间的马师傅。他的绝招是,坐在车头上,让车头在厂子里转一圈,听声音就可以判断出哪个部位,哪个部件出了问题。车头回来之后,工友们就按照马师傅的判断,打开那个部位,车头很快就修好了。马师傅,个头不高,但他安坐在车头上聚神凝听的姿态,信心满满地指挥工友打开部件的神情,车头修好之后那种“踌躇满志”神态,至今还历历在目。在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一书中,曾经出现过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这两位师傅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耕耘的人,从内心出发,有着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从自由劳动的视角来理解和解读“工匠精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把握它的要义,还可以帮我们找到发扬“工匠精神”的有效的途径。在舆论上倡导“工匠精神”,表彰体现“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改变那种片面地一味推崇书本知识,推崇高学历、高职称、职衔的舆论,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为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创造得以自由劳动的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我们还不可能消除劳动异化,劳动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手段。要真正实现全体劳动者的自由劳动是个历史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遏制劳动异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舍此就无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比如,如何让劳动者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诚实劳动可以使后顾之忧能逐步解除,从而把劳动本身而不单是劳动的报酬成为“目的”。又比如,管理者如何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尊严,形成自尊,而不至于成为被人颐指气使的对象、企业实现效益的工具,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如果没有一点乐趣,劳动怎么可能成为“乐生要素”。

再比如,如何尊重和培育劳动者(尤其是一线的劳动者)的创造精神,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都是发扬自由劳动的“工匠精神”所必需。当然,劳动者本身也需要顶住一味颂扬大官大款大腕大咖等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不良舆论压力,自尊自强。

就此而言,庄子笔下的庖丁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那个时代,区区一个庖厨,社会地位低下,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户。他能达到如此境界,我们又该如何?或许这个人物仅仅是庄子的想象。即令如此,庄子对理想形态的劳动的想往,似乎也可说明,马克思把自由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本质要求,把克服异化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人类的理想,具有普遍的意义。

说明:

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思想周刊观点版

在原文基础上略有修改,并已获授权

在此表示感谢

(完)


《匠人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著

李继宏 译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

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

理查德•桑内特,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目前担任剑桥大学社会学系杰出访问教授。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城市》《阶级中隐藏的伤害》《眼睛的良心》《公共人的衰落》《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不平等世界的尊敬》《新资本主义的文化》等。

江晓源(交通大学教授)

理查德·桑内特的《匠人》通过追溯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历史,以音乐家、建筑师、作家等不同职业为例,讨论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技巧和表达、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展示了作者的广博只是和学术洞察力,标志着桑内特的文化唯物主义已达成熟境界。

杨宇东(第一财经日报执行总编辑):

对于匠人在文明史中的地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高的评价!这本书不止重新定义了“匠人”,更是通过桑内特宏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重新寻找到了匠艺的最初起源——基本的人性冲动,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并且,匠人精神不仅帮助人类脱离了洞穴,也是通向科学和艺术的必由之路。

它也是一部极具野心的作品,面对匠艺活动在工业社会中的逐渐式微,桑内特透过条分缕析的讲述,还匠人以尊严:匠人的工作方式使其在物质现实中找到归宿,匠艺活动本有人性的光芒,因为我们“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其实和我们在制造物品时使用的那些身体能力是相同的。”

维舟(书评人):

理想的匠人生活,其实便是理想的人类生活:清楚自己面临的困难在哪里、通过掌握技能去完成自身的创造性任务,桑内特坚持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


最后更新[2016-7-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