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8年,18个代表我学术贡献的荣誉事件
《敌营十八年》是中央电视台在1980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这个电视剧,说的是解放前夕,共产党员江波为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身深入虎穴十八年。他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巧妙周旋,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急中生智,避过敌人的重重监视,一次次将情报安全送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终于迎来解放。《敌营十八年》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由王扶林、都郁执导,张连文、刘玉等主演。该剧讲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故事。
从1999年算起,我来深圳做语文教研员也有18年了。
同样18年,论艰险,我比不了江波。比沧桑与执著,江波未必一定比得了我。更何况,江波是虚构的人物,而程少堂,是活生生的一个存在。
如果把我的深圳18年写成剧本,其可看性,不一定比《敌营十八年》差多少。
1999年8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深圳市教研室,面向全国举行多学科教研员招聘考试,我在做高考试卷、设计教案(《庖丁解牛》)和评委面试三个单项得分都是第一,最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招聘到深圳市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18年白驹过隙。18年激情浇注。18年执著写意。18年沧桑漫漫。18年披荆斩棘。18年青山遮不住,浩荡东流去。18年沧海横流。18年回头一顾百媚生。现列举18个代表我学术影响与贡献的荣誉事件,以自慰与自勉。
(一)2001年,我在语文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理念。
(二)2002年2002年4月11日下午,我在深圳中学主讲了全市性大型公开课《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堂课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在全国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多部中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均将这堂课的实录放在首篇。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曾在网上评价这堂课称:“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导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中,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执教者程少堂老师致力于打破对《荷花淀》解读的常规范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荷花淀》,独具慧眼,有所开掘,有所发现,并且,把它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演绎和妙趣横生的展开。这堂课,充分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课文《荷花淀》在程老师那里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4页)
就是从这堂课开始,我走上了道器结合、即器求道、知行结合之路,也就是走上了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互相生发捆绑提升的独特的教研学术道路。教研员讲公开课,不仅有压力,而且有风险,须要胆识和勇气。例如,我讲公开课的状态好时,教学语言汪洋恣肆,且常常用嬉笑怒骂、幽默的教学语言,对有些敏感的社会现实与人生世相进行讽刺批判。于是就有讲不了课的人,私下记录我在公开课上讲了一些什么话,然后挑出个别他认为“出格”或不舒服的,去向深圳市教育局领导汇报。但我的意志特别坚定特别顽强,不仅顶住了压力,而且蔑视压力,矢志不渝、坚毅执著地行进在这条独特的教研学术道路上。我做得很成功。有外省著名特级教师同行甚至说过,就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互相生发捆绑提升这一点而言,在中国教研界,程少堂老师是做得最好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三)2007年4月28日下午,我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主讲的全市性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以此为标志,从2002年4月主讲语文味的发轫之作《荷花淀》公开课之后探索了近7年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基本成熟。
(四)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代表,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于漪领衔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全国中语界入选20人)。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据约稿函介绍,《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丛书聚焦目前仍活跃在我国语文教学、语文课改第一线的著名语文教师,深入研究他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个性化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呈现出的种种智慧。该书展示的是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的结晶,这样的结晶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成就,更是广大教师求之若渴的珍宝,因为它可以照亮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事业之路,让语文教育、让教师生活变得更具价值和魅力。《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分上下两册,每册选取10位名师作为研究对象,每册10章,一位名师一个章节,每章20000字,程少堂入选。
(五)2008年,我在深圳南头中学的演讲辞《及时读书就是及时行乐》(发表在《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2期》上的标题为《人生的第一个美梦》),入选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上册(2008年7月第2次印刷)。
(六)2009年4月,我被聘请为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论述文选读》分册主编。
(七)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本人入选建国后“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根据本次活动的宣传语,“此次活动是一次分享新中国教学改革经验的过程;同时也让千万中小学教师得以重温历史,再次走近那些为新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先行者们。”“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性荣誉,但我更看重这种民间性荣誉。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获得官方荣誉主要靠人际,而获得民间荣誉主要靠实力。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56.64万人(其中小学562.19万、初中346.90万、高中147.55万),就是说,2009年,中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就过千万。还有60年呢?
(八)进入一些地区的教师考试题目。河北大城2009年中学语文教师考试理论知识(教法)部分复习题中,有一道题目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是(C):A赵谦翔 B程红兵 C程少堂 D程翔。
(九)2009年,入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标志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大学教科书级别”的成果,本人也成为大学教科书研究的对象。
(十)2010年,被广东省人事厅高级职称评委评为社科系列研究员。是广东省教研系统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社科系列研究员。
(十一)2011年,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2期发表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提出并建构文人语文教学理论,把语文味教学理论真正推进到美学层次。10年前我讲学时,就常有人把我介绍为“语文教育理论家”,当时我口里婉谢,心里却想,我是担当得起这个称呼的。现在更不在话下。
(十二)2011年6月30日,携语文味走上北大讲坛,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了题目为《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的讲座。
(十三)2011年,以初评、复评(面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
(十四)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的长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在北京出版。此书近30万字,是我国由作者独著的,首部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除此之外,十余年来,高校研究生以我为题目的硕士学位论文已出现好多篇了。
(十五)2013年,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为“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十六)在建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2013年正式提出建构一种新的表现性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并在《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发表论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次提出表现性教学思想与理论。
(十七)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主办“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题,用杂志三分之一的篇幅转载程少堂的《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的《程少堂教学艺术论》等4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2期主办“语文味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转载程少堂、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句式》以及语文味工作室钱冰山、何泗忠等人的语文味教学法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年第7期将主办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专题,全文转载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邹先平、陈嫣芹、赵云三位小学教师成员之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记叙文、写景文、诗歌、说明文教学中应用的4篇论文。至此,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与学》在三年内,全部推出了语文味专题。
(十八)2015年,程少堂主编、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体撰写的,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表现性教学法,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交付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当然不可能是一部杰作。但我们完全有信心说,就其理论个性与思想的独创性而言,它必定成为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最后说点花絮。
2006年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报“深圳杂志”C28—C29版,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为总标题,用两个版的篇幅,对语文味教学理念及其倡导者我本人进行了深度报道。(请参见《南方都市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当天《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C26—C27版报道的是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2008年9月23日下午,我应邀到深圳市福田区益田中学给学生讲座,学校在教学楼挂出的巨幅大红欢迎标语是“热烈欢迎语文教育家程少堂教授来我校讲学”(照片见《程少堂益田中学讲座:我想要飞》)。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联手《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建国60周年特别纪念”,本人入选建国后“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2013年,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在当年第4期发表我16000字的长篇论文《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杂志用的作者简介是“程少堂,当代语文教育家”。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该年第2期主办“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题,在转载程少堂的《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论文时,文后的作者简介,沿用了原发刊物使用的“程少堂,当代语文教育家”。
“当代语文教育家”,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