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南京王庆梅:语文味教学法:一股哲学性思潮的自我建构》
     阅读次数:102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王庆梅:语文味教学法:一股哲学性思潮的自我建构

南京王庆梅:语文味教学法:一股哲学性思潮的自我建构

2016-8-12 14:5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语文味教学法:一股哲学性思潮的自我建构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王庆梅

摘要】语文味教学法是程少堂老师继语文味、文人语文等概念后提出的又一个新的学术概念。本文从程老师自身的追求与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两个角度阐述了语文味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同时指出语文味教学法的哲学性特征,以及其哲学性表现的四个方面;最后指出语文味教学法对于一线教师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   语文味   哲学性

2014年,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正如程老师在《建构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开篇指出的那样,他是一位时代的应答者,是应了语文课程对新的语文教学法的呼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程老师何尝不也是一个呼唤者呢?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做一位应答者,说说我对语文味教学法的理解。

一、语文味教学法的提出体现了程老师作为当代语文教育家的自信与自觉

首先,来自内在的呼唤。程老师曾明确表示:“语文味:是理念而不是方法。”[①]那是就当时的研究情况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判断。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今,语文味从当初的一种理念生发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语文味教学法,这不仅是认识的升华,更是实践的深入,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作为语文味流派的创始人,程老师乐学善思,笔耕不辍,以博学广闻的学术自信和勇于实践的自觉意识,大胆创新,推动语文味研究的不断前进。

其次,来自外界的呼唤。上世纪末,针对朱绍禹先生归纳出的语文教育的前两次转变: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陈钟梁老师指出:“人们没有理由不期待着语文教育的第三次更为壮观的转变,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以此设计语文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材与教法、测试与评价等等方面,促使语文教育全方位的改革。”[②]笔者认为,程老师的研究与陈钟梁老师当年的期待与呼唤是遥相呼应的、不谋而合的。无论是当初给语文味通俗的定义——“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还是“代表课”理念,抑或是现在的“有温度”的教学法,无不体现着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当然,在语文味概念提出稍后,新课改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恰恰表明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程老师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的信息。新课改十余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仍然不够乐观,身处一线的教师仍然感到迫切需要一种关于语文教学的系统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指导。顺时而动,语文味教学法犹如一股春风,给教学实践的改革带来了希望。

二、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味流派作为一股哲学性思潮的自我建构

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再到语文味教学法,这样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成果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诸多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面前,程老师的研究与其它研究相比,有没有本质的区别呢?

纵观现当代语文教育史,理论层面的研究,往往是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在现当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大框架下,构建的一般性通则;实践层面的研究,往往是在一般性通则下,结合研究者自身某一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灵感创造,所作的方法策略研究,尽管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将其提炼升华为某种理念,却也只属于方法论范畴,并不能揭示语文教学的本质。例如,无论是先前的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还是后期涌现的发现法,自主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都是教育范畴内一般性的方法,语文能用,其他学科也能用。若再看语文大家的研究成果,无论是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式“语文导读法”,还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其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在“法”上,而且也不只是适用于语文的“法”。然而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模式,则是纯语文的模式,是钟情于语文教学本身的,直指语文的核心构成——“语”和“文”。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目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为什么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总是走不出困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仅仅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技’的层面,‘术’的轨道,语文教学的实践要走出目前的困境,也只有走出‘技’与‘术’的藩篱,眼睛向上,提升层次。[③]

那么,程老师的研究是不是局限于“技”的层面呢?显然不是,程老师说:“以语文味为核心范畴和逻辑起点。[④]”语文味,从她出世以来,就站在一个制高点,本着摒弃语文教学种种弊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苦苦追寻——语文的“味”是什么?旨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这一声呼喊振聋发聩,因为它引领我们去发现了语文教学的“大道”。“大道”从无形的“味”,发展到有清晰轮廓的“文人语文”“文化语文”,再到有形的“法”,完成了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建构。这一方法只是语文味教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其理论——实践循环发展中的再理论阶段,其终点仍然是实现语文味,所以,程老师的眼光是既高且远的,绝不是只属于“技”的范畴。

的确,只有这样高远的追求,才有可能帮助我们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笔者认为语文味思想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还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困境的语文教学哲学体系,因为她已拥有了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哲学体系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借鉴了西方哲学与文论的思想。“西方17世纪以前的哲学关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的哲学关注‘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而语言论的哲学则关注‘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⑤]”《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如是说。笔者发现,在语文味教学法的阐释中,程老师回答了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的‘世界’本质是什么”——“创造性的文化场所”,“身处语文课堂的教师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渗透生命体验”“展现文化眼光”等,“我们怎样来表述我们所知晓的语文‘世界’”——“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造美”“实现语文味”等,这难道不是在探究语文教学的哲学问题吗?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种对教师与课堂的关系作这样的哲学性探究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改革开放后,语文教育研究出现过“多光源聚焦”的认识,就是研究任何领域的科学问题,决不能让自己的目光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是要用多角度、多学科的的综合方法观照这个问题。从实践研究来看,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老师确定“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为试验课题,把思维训练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新的尝试;江苏泰州中学洪宗礼老师把学语文与学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把第二课堂的活动搞得既生动又扎实。[⑥]可见,那时的研究是在教的内容中渗透哲学,而非真正地用哲学思维去研究教学实践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味教学法的提出,标志着语文味流派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一股哲学性思潮的出现,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语文味教学法哲学性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精髓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和实质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语文味教学法也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第一,语文味教学法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统一。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工具性”“人文性”之争自不必说,又有“泛语文”“去语文”现象之批判。当实践过分重视工具性时,理论界就将人文性抬高;当人文性得到过度重视时,就批判它是“泛语文”,又势必抬高工具性。目前又有贬低人文性抬高工具性的趋势显现。为什么理论上可以厘清的概念却总是争论不休呢?关键就是实践层面,语文教师既缺乏足够的知识底蕴,又缺乏有效的方法,难以驾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处理不好二者的辩证关系,结果总是造成忽左忽右的偏差。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动态组合——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落实到方法操作的层面,引导教学设计以语言为基点与中心点,同时将语言融合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中去。作为一种“文人”语文或“文化”语文,“人文性”得到了足够的体现,那么“工具性”呢?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语言就在其模式的首要位置上,再看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研究程老师课例所归纳出的主模式外的变式结构——“语言、变换、赏析”“审美、把玩、创造”,也可以领略到对“工具性”的重视。相信待《语文味教学法》著作问世,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可借鉴的课例作参考,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妥当。

第二,语文味教学法还体现了“乐生观”与“师本论”的统一。文中指出:“语文味教学法,既是语文教师将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一种方法,又是学生乐学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可见,程老师是很重视学生“乐学”的,而且,他所擅长的“幽默点燃法”,正是乐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他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更关注教师的发展,如“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表现教学思想和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⑦],多么强烈的“存在感”!这种“师本位”与“教师中心论”一样吗?以前的“教师中心论”实际上是以教师的“讲”为中心,并不是真正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喋喋不休地机械地讲,不仅无益学生的发展,于教师的发展,也无益,相反却造就的是教师的“匠”气与职业倦怠感。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在课堂中体现的,如果不在课堂中得到快乐与发展,那教师就“死”了。因此,笔者认为程老师的师本论恢复了语文老师在课堂中的应有地位,只有基于教师发展前提下的学生发展才有可能。研究的落脚点放在教师的发展上是有深刻意义的,这在“学生中心”一言堂的背景下尤为重要,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从认识论的角度,教师也是主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双方以彼此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

第三,语文味教学法是“教学”与“非教学”的矛盾统一。中国教师报主编助理李炳亭在“课改中国行——发现苏派好课堂”讲座中,谈到他们的试验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聘请了不是教师的人来当教师,一语惊四座,当然,这不是虚言。于是笔者就反思,为什么一天没当过教师的人,反而能将学生教好呢?是不是具有偶然性呢?这其中一定是诸多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似乎揭示了一个道理:教师如果眼睛只盯着教学,渐渐就僵化了,教条了,狭隘了,或许只能成为“匠”师了。要想成为“大师”,就要跳出教学看教学,跳出语文教语文。也惟有这样,才可以有灵动的教育。语文味教学法就是一种灵动的教学法,它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它认为语文课堂是“渗透生命体验”的“文化场所”[⑧]。就语文味教学法内涵的界定而言,其表述关涉审美、哲学、文化等领域,远非教育教学的视野所能及,这无疑提升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层次和境界。启迪我们换一种眼光看语文教学,从狭窄的书本、教参、教学杂志中走出来,走向广阔的文化世界。若如此,当然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第四,语文味教学法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统一。把“味”作为逻辑起点,无疑是传统的。当笔者读到“语文味教学法,主张教学过程要与真善美乐相统一”[⑨]时,感觉将“真善美”与“乐”相提并论不大合适,好像“真善美”是神圣的,“乐”是庸俗的,其实,这又是受了传统的束缚了。“真善美”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追求,中国儒家思想主张“尽善尽美”,为了保持和发展善心善性,孟子提出“寡欲”的方法,发展到宋明理学时期,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典型的“苦行僧”哲学,深深地折磨着中国的文人们。而在西方哲学世界,伊壁鸠鲁主义最有名的学说就是:快乐是生命的目的,脱离作为唯一的恶的痛苦。追求快乐,躲避痛苦是天经地义的[⑩]。程老师把“真善美乐”作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描述,正体现了他学贯中西的哲学思想。

以上四大特点的形成,与程老师骨子里的“反叛”个性是息息相关的,正是这种先锋的气质,才造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法。

四、语文味教学法对于一线教师的意义

其一,对于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有一个可依的“法”,可“法”多了就会迷失方向,当有了语文味教学法后,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法”。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启迪我们解放思想,在思想上卸掉套在语文教师脖子上的重重枷锁。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追求语文味;拒绝“考试味”,因为它让课堂成为我们和学生互相难受的地方,让我们不快乐。

其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 “教师要增加本钱。”叶圣陶老师一句朴素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味教学法中的“一语三文”模式如何在不同的课文中落实,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对课文教学设计进行这四要素的动态组合,这应该是实践层面的最大难点。有了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积淀,才能将四个静态要素进行灵活的有机组合;也只有发展自我,才能在乱象丛生的语文世界坚守本真。

其三,掌握语文味教学法是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自由境界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教育就是造就自由的主体。”语文课堂如何造就自由的学生,只有自由之教师,才能造就自由之学生,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游戏”课堂,愉悦学生、愉悦自己。语文味教学思想的终极目标乃要达到一种“逍遥游”的自由境界,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引导语文教师如何“逍遥游课堂”。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得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因此,能否掌握和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充实语文味教学法,对于一线教师,将意味着你是否拥有自由之精神、自由之追求、自由之境界。


参考文献: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陈钟梁:《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语文学习》1996年第9期。

[]黄行福:《语文教育哲学研究的前沿探索》,《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8期。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370页。

[]⑥。

[]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同上。

[]卢克莱修:《物性论》,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最后更新[2016-8-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