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翻《论语》
——给《程少堂语录》一书编者的信
ΧΧ同志:
问好!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虽然在5年前荣获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评比第一名,5年后也可以说做出了和“第一”名实相副的成果,即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我的带领下撰写出了洋洋80万言之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表现性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但我此前从未有过要将我这几年在工作室QQ群中的谈话编辑出版的念头。工作室有多位成员说,这几年我办工作室不仅呕心沥血,而且在工作室的谈话有洋洋百万言之多,其中包含丰富的语文教育思想、学问方法以及我个人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值得整理出版。经过考虑,我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也可行。2012年,工作室第一年为应付上级检查,曾编印过第一年的谈话实录,当时已有厚厚一大本。现决定委托你整理出版。
按什么体例整理、编辑呢?我觉得就依我的谈话时间顺序,参考《论语》的体例整理、编辑。
关于书名,有的同志建议叫《新论语》。这个主意不能采纳。《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除非特例,其他人的书以《论语》为名,我觉得显得可笑不自量。
当然,不采纳《新论语》这个书名,还因为以《新论语》为名的书已有几本了。2012年6月,钱其琛先生的公子钱宁,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过一本 《新论语》。该书将《论语》原有的20篇体例完全打破,从“仁”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以孔子的思想脉络重新结构原文文本,使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古老的《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这本书我买了。2012年9月,新华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由“全球华人第一狂人”严介和先生及其团队撰稿的《新论语》。据百度介绍,严介和的《新论语》深邃的思想、新睿的理念,用精粹的语言,清浅地表述,是严介和先生及其团队多年来心血自然流淌的“酒后箴言”,内涵的深度、高度、宽广度与厚重度,让人们从背会走向体会,从知识走向智慧,从爱拼走向会拼。《新论语》是严介和先生“30年的辛苦、30年的思索、30年的实践、30年的创造”的积淀与升华,是汗水、泪水、血水凝结成的心雨、心血、心路。
不管网上怎么介绍,我个人以为,钱宁的书叫《新论语》,名副其实;严介和的书也叫《新论语》,就有点那个。
叶嘉莹先生有本书书名叫《顾随诗词讲记》,是叶嘉莹先生当年听老师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我这本工作室谈话录,我曾考虑过,书名也可以叫《程少堂语文讲记》。但我在工作室QQ群中的谈话,穿插有成员的提问甚至辩论,因此不只是“讲记”。叫《程少堂谈话录》也是可以的。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叫《程少堂语录》吧。
用《语录》作书名,既有伟人毛泽东的《毛主席语录》,也有《2015语录》之类的流行书。据网上有关介绍,《 新周刊》语录书系出版已逾十年,是《新周刊》的招牌菜,语录是原汁原味,已然成为读者年终盘点不可或缺的读物,有固定的优质读者群,有很高的品牌热度,是一部有滋有味的年度口述史。年度语录是《新周刊》特别的一个不以杂志形式发行的内容读物,国内外时事政治,文化生活,娱乐体育,包罗万象,有趣有种,好看好玩。在热辣过瘾的语录中,感受年度嘴上风暴。在资讯碎片化的年代,《新周刊》的年度语录图书所做的,就是经过编辑、筛选,把散落在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的、反映本年度各个领域的声音收入一本书,希望为这个时代补白。因其五花八门、南腔北调、原汁原味,读者可以将之视为一盘原声带,一个简易记事本,一册在手,可以回顾这一年度发生的大事小事。京东介绍这本书是“超棒的马桶读物”“短小精悍,妙语不断,让你拿得起,放不下”。
2007年撰写、2008年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最后一部分就是“我的教学语录”。“我的教学语录”也是这套“名师讲语文”丛书规定的体例之一。前几年,中语界著名刊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刊》也约我为该刊的“微语录”专栏写过几篇稿子。因此,我这本工作室谈话录以《程少堂语录》为书名,也不算高攀。
由于在工作室的谈话随机性强,每天的谈话内容不一定前后有统一主题,因此编辑时不必加概括内容的小标题。标题可不可以模仿《论语》的目录,如“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等,即用每天谈话开头的一个词语作为标题。对,就这样。如果一天谈了好几个内容,亦可学习《论语》,每篇下面分为数章,各章标号也参考《论语》的做法。目录宜简洁,每天谈话的时间,不用放进目录,时间放在正文中每篇的标题下面即可。时间以天为单位,用括号括住。谈话原始记录中间出现的QQ聊天时间、QQ号码,全部删去。谈话中有对话的,还是保留好,写出对话者姓名,像《论语》一样,生动鲜活。极少数涉及人事的谈话,整理初稿时也请保留,我统稿时再决定取舍或处理办法。
总之,整理、编辑《程少堂语录》一书的整个过程,请你参考《论语》。
我是小人物,你整理、编辑的当然不是《论语》,但请你用整理、编辑《论语》的心意待之。
编完,请你写一篇编辑余记。
在中国,至少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你是再难找到第二个像我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办工作室的工作中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做学问的经验传授给工作室成员的主持人的。也根本不会有第二个工作室主持人,在工作室能说出这么多有关学问的话语,并且还有自信将其整理出版的。因此这部书的出版,至少在中国基础教育界,算得是一个创举,也算得是另一个“第一”。
专此。并感谢你的辛劳。
程少堂
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