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2016年8月12日的《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题目为《轻生活》的短文:
轻生活和慢生活一样,是我们现代人所怀念和欠缺的。
如果你去问老一辈的人,或是有点年纪的人,让他们回忆一下,是以前那种贫穷的、简单的、平凡的日子好,还是现在复杂的、富裕的、多样化的生活来得好,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当年的好。
生活当然是愈简单愈好。比方说,你口渴的时候,喝第一杯水很满足,第二杯水也不错,第三杯就有点不行了,喝到第四杯可能就想吐了。任何外在有形有相的事物,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
马斯洛的金字塔形五层次需要理论就说明了这个原理,从生理的需要,到安全需要,到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到最后的自我实现,很多人卡在尊重需要这一层。他们以为更多的钱,更美的衣服,更大的豪宅,更快的跑车,会为他们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可惜不是。因为真正的尊重和自我的实现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自己和自己的和解,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我满足来自于我们完成了此生的目的和使命,都不是在外的条件。
轻外重内是一个物质发展到了极致的社会必然会走上的道路。真正的轻,是心灵的轻盈、充实,感觉世界就在你之内,而你什么都不缺。
(引自《都市丽人》,作者张德芬)
这篇文章里面谈的思想,对于我这个教育学教授而言,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但我还是愿意引用这篇短文,是想借机会强调一下一个观点:“真正的尊重和自我的实现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自己和自己的和解,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我满足来自于我们完成了此生的目的和使命,都不是在外的条件。”
我早在文章中、讲座中说过多遍,我已完成了此生的目的和使命。
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