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女排在里约奥运会获得冠军,国人又开始提起“女排精神”来。女排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刻苦奋斗、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和一个日本人有关。他就是大松博文。
大松博文(1921年2月12日—1978年11月24日),日本香川县人,东方排球界的传奇人物。在当时世界排球推崇攻势打法的时候,大松博文悉心研究排球运动的规律,结合日本运动员身材矮小的特点,逆潮流强调防守制胜,采用大强度、高密度的“魔鬼训练法”,结合新创的勾手发飘球、双手垫击、滚翻防守、小抡臂扣球等新技术,将一群工厂普通女工训练成东洋魔女,使日本女排先后在1962年世界杯排球赛和1964年奥运会排球赛中获得冠军,并创造了排球运动史上连胜175场的奇迹。他的成功,使女排领域出现了一个成熟的亚洲打法,并直接启发了中国女排的迅速崛起。1978年11月23日,大松博文在指导冈山县立女校排球队训练后的当晚,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11月24日去世,享年57岁。他墓碑的碑文只有“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2001年9月23日,国际排联在德国柏林宣布,大松博文被评为“20世纪最佳教练”。(本段文字根据百度大松博文词条和网络有关文章整理而成)
大松博文是国际排球运动史上的历史性人物。
从大松博文,我想到人生。于人生,如果说物质追求是鱼,那精神或事业的追求,就是熊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人生需求不同,追求肯定就各各不同。人生追求只要合法,就没必要整齐划一。因此人生是追求鱼,还是追求熊掌,可以自由选择,不一定非要做价值判断。鱼和熊掌能兼得的,那当然是幸运儿。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样的幸运儿能有几人?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要么舍鱼而取熊掌,要么舍熊掌而取鱼。当然,鱼和熊掌兼不得之人,亦大把。就学者而论,鱼和熊掌要通吃,虽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但少见。作为学者,无论你的研究属于什么领域,如果你想要在业内进入一流,具体说进入全国前列甚或前几名(进入国际前沿更难,姑且不论),你就要打造出一座学问的江山来。
说到江山,我就想起苏东坡写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荀子写山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名句。我向来认为,无论是苏东坡笔下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抑或是荀子笔下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其所描绘的,绝不单单是一种江与山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极高层次的,学问、事业与人生之迷人境界。
学问的江山如此多娇,可打造学问的江山,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学问之江源远流长,一定是在广袤时空中对无数江河之水,虚心汇纳潜心汇聚之结晶。学问之江一旦成形,我们即能看到一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壮阔之美景。而学问之山,亦是长期辛勤积土而成。一个学者的学问之土一旦积累成山,学问之风雨必定兴焉。做学问,达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境界,那一定是一个真正学者的人生幸福之极致。
学者的学术人生,能幸福固然不易,能享受到极致的人生幸福,那就更难。因此作为一个学者,你要打造学问之江山,就必须要以放弃现实生活中许多世俗的享受作为代价。你不可能把很多时间与精力,放在追逐金山银山上。巴尔扎克说过一句名言,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是的,你拖着金山银山这些沉重的东西,人生的辎重太多,你就很难进行学术的的长征,想同时进入学问的历史即学术史,难。
然而,作为学者,不能成为历史人物,你到时就很可能只是一个死去的人物。
2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