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前,也就是2007年应约撰写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时,我曾起了要写一本自传的心思,并多次在语文味网上将这个想法公之于众。“名师讲语文”丛书的体例,是出版社统一规定的,每本书的第一部分都是自传性质的文字。当时我写了五六万字。随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影响愈来愈深广,我慢慢就放弃了写自传的念头。
我觉得,我这辈子的传记,该由别人来写,应该是他传,而非自传。
虽然自传也是传记,但自传和他传毕竟有很大不同。自传通常容易犯的毛病很多,最主要的毛病是,自传往往变成系统地说自己的好话,有时好话说得前后矛盾,矫情,令人肉麻。而且这种毛病是必然的。例如教育部语文出版社2007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20种(中学部分),其中每本书的第一部分自传性文字,我看没有几本是不矫情,不肉麻的。我认为这套丛书整体做得很成功,但自传这一部分,20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写的都是失败的,水平很差。差就差在矫情,肉麻。而他传,则矫情和令人肉麻的可能性不太大。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一般都是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名人(如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因此自己长篇大论地写自己的传记,总嫌不够谦逊。
自传中的传主,一般都是圣人。因此人一写自传,多少有些那个。
文艺理论告诉我们,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前者是真实性,后者是文学性。自传要做到真实,比较困难。至于文学性,那要看各人的造化了。他传相对比较真实。至于他传写得是否有文学性,就是说写得好不好,那是作者的事,与传主,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现在不打算写自传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此生也不绝对排除写自传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现在出版社愿意出版关于我的这本他传,也有很合适的作者人选,并于今年暑假在我家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录音采访。
有人曾说,少堂老师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以及我敏感的眼睛观察到的一些浮世相,那都是我写自传性小说的好素材。自传性小说更适合我嬉笑怒骂众横捭阖的个性。
但自传性小说,是小说,不是自传。
20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