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一次我在深圳市一所学校的高中部听高三年级的课,有一位年轻女教师讲高三年级关于“得体”这个高考考点的复习课。这位年轻教师当时大学刚毕业三年,但教学能力较强,多次参加校、区级教学比赛获奖。一堂课40分钟,这堂课前面39分钟她讲得蛮成功。最后一分钟,她用一句话总结全课,她说,所谓得体,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位教师最后讲出这么一句,当时让我颇感惊讶。惊讶的是,一个念过大学中文系的语文教师,如何会在课堂上讲出这般话来?
把中国文化中的说话得体,说成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很肤浅的,也是很可笑的。这位教师这最后一句话,可以说将一堂好课讲砸了,而且深刻反应出这位年轻教师在学识功底与思维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说要会“装”。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广的儒家文化,骨子里确是有些“装”,但这主要是有宋以降的儒家文化的特点。在有些人看来,孔子可能也有些“装”。但从《论语》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出孔子有做人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种说法或想法。孔子尚质直。孔子尚质直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宪问》中记载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一向提倡直道,主张为人做事要顺应自然情感,不提倡压抑自己的情感,刻意追求所谓高标准。孔子还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豪言壮语。孔子还说过:“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孔子家语·六本》)可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非儒家开山祖孔子的思想。“不装”的孟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做人要有浩然正气。孟子的辩论论战性强 ,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可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不是儒家亚圣的思想。中国文化史上,更有不少像屈原、司马迁、魏征、文天祥、海瑞等等这样,直言、敢言,即使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甚或性命也在所不惜的人物。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先锋人物和中华民族的脊梁,都不大会“装”,都没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当然,在中国世俗社会现实中,确有些人是“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这样的人会被不少人认为是“会做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如鱼得水,活得滋润。而教育,也有需要适应生活的一面。但教育的本质还有其理想性的一面。因此教育者向学生推送的价值,是不能完全迁就现实的,还要超越现实。反映在对待传统特别是一些世俗的价值观上,就是既要继承,也要批判;有的以批判为主,有的以继承为主。总的原则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文化味。但文化味不是不加分析地传承糟粕,而是要在批判地传承之基础上,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化。
20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