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675):虽然早已经是学者了》
     阅读次数:9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675):虽然早已经是学者了

少堂志林(675):虽然早已经是学者了

 2016-9-6 10:1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99年我以全国招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到深圳市教研室工作后,单位领导要检阅大家的学术水平,要求新来的教研员每人都要讲一次学术报告。我讲的题目是《教研员要学者化》。我这个讲座后来整理成同题论文发表了。其时,深圳某区有一位自以为很牛的语文人(已退休多年)看后,曾酸溜溜地对我说,看看十年后市教研室出了几个学者。我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说,别人成不成得了学者不干我事,我早就是学者了,而且在教育学研究领域是有影响的学者。此人脸上泛起一阵红。其实此人是知道我的学术底细的。我来深圳参加教研员招聘考试,他是评委之一,一定仔细看过我的应聘材料。只是其人自我感觉过好,又胸怀狭隘,他才口出此言。

   是的,单位别人成不成得了学者,干我啥事。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是有影响的学者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已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这样国内教育顶尖刊物发表过重要论文,有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体育》全文转载我2篇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我9篇论文,其中有7篇是关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系列论文。我的关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系列论文(一共发表有10多篇)的发表和转载,使我成为国内学术界发表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论文最多的学者(不是之一)。这一纪录20年后也还没有人打破。就是由于这些论文,我1997年被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委会破格评为教育学副教授。评委会给的评语是:“经评议,申报人程少堂充分具备所申报的副教授学术水平。任现职以来,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发表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令人注目。经投票,一致通过他的申报。”后来,据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广东省高评委学科主任张人杰教授说:“你这个评语用了‘充分’‘令人注目’等词,是今年广东省申报教育学副教授职称中最好的一个评语。”1997年我还应邀参加了高校教材《现代教育学》的编写,撰写了其中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4万余字。关于参与这本大学教材的编写,还有一个故事:著名教育理论家、该书主编扈中平教授来电要我写教育规律这一章。我当时较忙,不太想接受这个任务。但扈老师是我念研究生时的老师,不好生硬拒绝,就问:“扈老师,怎么想到要我写这一章?”扈老师说:“教育规律你不写谁写?”老师的话说到这样,就不好推辞了。也可见当时我在学术上已有一些发言权。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我做深圳市教研员之前发表的论文的文章。现将其中有关内容,主要是文章目录,摘抄于下:


    1.《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10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同期还转载我的《教育学的二重起点论》一文。

    2.《教育学二重起点论》——《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9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再论“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说》——《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5年第9期全文转载。

    4.《“教育规律问题探论”之辩驳》——《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1996年第3期。

    5.《教育规律实现机制的特点及对当代教育的意义》——《教育评论》(福建)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

    6.《教育规律分类新探》——《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

    7.《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8.《教育本质新探》——《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3年第2期。

    9.《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上)——《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5期。

    10.《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下)——《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第6期。

    11.《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9期全文转载。

   12.《确立一条全新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知彼知己》——入选北京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学术讨论会,收入该会论文集《孙子集萃》。并发表于《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2年第4期摘转。

    13.《过度学习论》——《教育评论》(福建)1989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03期、《南方日报》1993410日摘载。

    14.《教学风格论》——《教育科学》(辽宁)198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我国1990年以后出版的教学艺术论专著一般都会引用(如王北生著《教学艺术论》、杨青松著《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张武升主编《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等专著均有大量引用)。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天津教科院院长张武升博士认定该文为我国尝试建立教学风格论学科的第一篇论文(参见张武升主编国家教委级青年基金课题《当代中国教学风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15.《重视闲暇教育,促进素质发展》(创造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91年第3期。

    16.《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体育报》(即后来的《中国体育报》)1988220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育》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

    17.《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体育与科学》(南京)1988年第3期。

    18.《德育非个性化源流》——《上海教育》1988年第5期。这篇文章参与了当时德育大讨论。

    19.《中国学校的与非个性化源流——关于德育危机的历史文化反思》——《学校思想教育》(湖北1989年第1期。

    20.《“文质彬彬”批判》(中国古代美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9年第1期。“文质彬彬”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核心。我这篇文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直接批判孔子“文质彬彬”的文章,也是一篇影响我人生命运的重要文章。当时中小学教师的文章上《教育研究与实验》是很难的,这家刊物的副主编、著名教育学家郭文安教授很喜欢拙作,他选用了我的来稿,并作责任编辑。郭老师当时担任华中师大教育系1988级《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给本科生讲课时围绕我这篇文章组织了一次讨论课。我的小弟少波(和他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媳妇)正好是华中师大教育系1988级学生。讨论课后,少波跟郭老师说:“郭老师,今天讨论的文章作者是我二哥。”郭老师马上问了我的情况后,然后对少波说:“给你哥哥写信,叫他考我的研究生。”本来我当时把时间用在想要将《教学风格论》一文扩展成书,但接到小弟的信后,觉得人生的转折点到了,我得抓住历史性机遇,于是马上准备考研究生。考试的结果是,几门专业课都是第一,但外语不及格,录取遇阻。最后,就有了我人生的“著名一幕”——为招我进来,郭老师不得不请他的老师、我后来的主导师、华中师大教育系德高望重的老系主任、教育系学术上的“邓小平”、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教授出面要求招我进来。开始仍然行不通,最后王道俊先生在教育系招生会上把桌子一拍,说:“我不认识程少堂这个人,至今也没见过,但这个学生不招进来,我一个也不招!”我的人生史就这样在王道俊先生的“一拍”中改变。

   顺便说一下,当2002年我在深圳中学讲的《荷花淀》公开课产生广泛影响,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5年之后,到2006年,就有语文专家写文章称呼我们语文味教学流派为“文化语文”。对“文化语文”这一称呼,一直以来我都是基本认同的。这个“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正是来源于当年做中学教师时适逢学术界“文化热”,喜欢读书的我大量阅读了一批文化学著作,并自觉地将文化学观点用来分析教育问题——当年我用文化学观点写了多篇研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性教育等教育问题的论文,发表的就有5篇(见本文列出的篇目)。这时我用文化视点分析教育问题是自觉的。至于后来我讲语文公开课解读文本,开始是习惯性地如同本能地使用文化视角,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种习惯,直到有专家写文章称呼我们的教法为“文化语文”,我才意识到当年的文化阅读和研究,真是影响深远。

    21.《学校教学改革重点论》——《珠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22.《运用系统思维安排好学校课表——试论安排课程表的意义和原则》——《教育丛刊》(沈阳1988年第23期(合刊)。从控制论,到传播学,到系统论,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我对新知识的敏感与渴求。我连排课表都研究。

    23.《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普教改革的关键》——《教育论丛》(天津)1990年第1期。现在名声很大、当年也还是年轻人的朱永新(朱永新年龄比我大几个月)在其从孔子写起的通史性专著《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以两页的篇幅引用此文。

    24.《教学控制论》——《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25.《教学传播论》——《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当年《语文学习》和《文汇报》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全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大赛,我这篇文章获优秀奖。

    26.《教学节奏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27.《控制论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论坛》(沈阳)(全国中语研究会会刊)198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9期全文转载。1988年全国中语会全国教改新秀论文评比第一名。

    28.《诸葛亮的家教思想》——《老人天地》(北京)1987年第5期。

    29.《开创语文教学法研究的新局面》——《中学语文》(武汉)1990年第8期。这是我做中学语文教师期间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漏掉没有收进文集(见语文味网,网址: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9000)。这篇文章谈的问题,都不是一般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范畴,而是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师思考的问题。从文章提出的问题看,我当时的思考一点都不比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师落后,甚至比他们中许多人先进,因为我提出的这些问题,当年有许多大学语文教学法老师并没有认识到。文章中提到的语文文化学、语文哲学、语文美学等已成现实或即将成为现实,而《语文教学鉴赏学》、《反语文教学法》等还未见诞生。文章虽然幼稚,但我不悔少作,因为从其中可见当年年轻的我的初生牛犊的“远见卓识”。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我这个深圳市语文教研员并非突然诞生的,而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30.《评课:呼唤新思维》——《广东中师》1994年第6期。

    311997年参编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现代教育理论》,撰写其中第三章《教育的规律、原则与艺术》,4万余字。

    (1993年—1999年在珠海工作期间,在《珠海特区报》发表的若干杂文不计入。)

   

    据此,说我在1999年底来深圳工作之前早就是学者了,所言非虚,所说有据,实事求是。简单地说,在20年前我就有实力可以自称学者而不脸红。

    早就是学者,而且到现在,客观地说,作为学者在业内的学术影响已相当不小了(如被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写成30万字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进行研究,该论文2013年已在北京出版,是我国首部研究在职语文教师之语文教育思想的专著;如被四川师范大学列入《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等等)。按一般规律,有的人可能会推测说,你小时候一定很喜欢上学,很喜欢读书。

    我要说的是,我中学、大学时代喜欢上学,喜欢读书。但小学时代不是这样。准确地说,小学时代我喜欢读书,但不喜欢上学。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是,半个世纪前,发蒙(上小学)的第一天,父亲拿着一个小板凳送我到大队小学报名,我当时心里那个不情愿不痛快啊。整个是父亲拖着我去的学校。不愿意上小学的原因是,我内向,孤僻,多病,个子又瘦又小,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打架也打不赢他们。上小学后,我是那所小学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但班主任老师(也是算术老师)从不表扬我,从不给我发一张奖状,还经常在班上编顺口溜指桑骂槐地讽刺我“好吃懒做,黄皮寡瘦”。小学四年级,我在个人总结中写自己给五保户下河(倒马桶)40多天,这位班主任老师不调查,不仅不表扬我,而且还在班会上,想当然地,阴阳怪气地,不指名嘲讽说“有的男同学总结中写自己做的好人好事是给五保户下河”,引发全班同学怪笑(老家农村风俗习惯是,下河是女性干的事。但巫婆给祖母爹治疗眼睛,要求祖母爹49天不能和人说话,因此祖母爹每天下午把她的马桶放在她的门外,我放学后给她下河,连续帮祖母爹下河48天。这些我在纪念祖母爹的文章中详细写过)。这位老师认为我是编造假话。因此幼小的我心灵很受伤。主要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整个小学期间我都不喜欢上学。上中学后,翻了身儿,差不多天天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得了很多奖状,那学自然是越上越起劲儿。

2016/09/06



 


最后更新[2016-9-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