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687):为“圆满”,暂缓写作《少堂志林》》
     阅读次数:79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687):为“圆满”,暂缓写作《少堂志林》

少堂志林(687):为“圆满”,暂缓写作《少堂志林》

 2016-9-22 12:2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从2014年元月6日开始写《少堂志林》系列随笔,内容是什么都写,有感而发。《少堂志林》从总标题到内容的选择、写法,都受《东坡志林》的启发。《东坡志林》是我的枕边书,我手机里也有《东坡志林》的电子书。

《东坡志林》属于典型的随笔,收录了苏东坡从谪居黄州一直到遇赦奉诏从海南儋州回到内地20余年里所写的随笔小品5卷共203篇,文章内容广泛,无所不谈,皆信笔写来,不拘长短,挥洒自如,其中又以短文居多。苏东坡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天才、全才。我认为,苏东坡的才华在整个中国自古迄今的文化史上,是绝对第一。苏东坡是个于学无所不窥的大学问家,对于经学、史学乃至诸子百家都很有研究。他精通儒道释三家,思想上兼融贯通,是一流散文家,一流诗人,一流词人,一流书法家,一流画家。我有篇随笔说过,咱们当然比不过《东坡志林》的文章质量(中国有谁能比得过苏东坡的文章质量?十个莫言比得上一个苏东坡吗),先在数量上压倒东坡先生再说(参见《 少堂志林(406):在数量上压倒东坡先生再说)。我的《少堂志林》系列随笔,从《少堂志林(1):总结会》开始,到前天的《少堂志林(686):语文的一小步,语文味的一大步 》,迄今已写686篇,约有70万字,数量大大超过《东坡志林》。到时收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卷本《程少堂文集》中作为一卷。

写作这些随笔的日子,并不是我最清闲、身体与精力都最好的时期,而是我这一辈子最忙碌、身体与精力大不如以前的时候。我同时要做好教研员工作,要带好语文味工作室1期、2期。其中2014年至2015年率领语文味工作室首期撰写《语文味教学法》,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宵衣旰食,蹈锋饮血。我的语文味理论比较个性化、生命化,让一线中小学教师理解需要时间。科研也是这些老师的弱项,由这些一线中小学教师集体撰写《语文味教学法》的困难,我感觉比我个人撰写专著要困难100倍。我做学问一辈子,过去似乎从未感到有多少痛苦。但这次撰写《语文味教学法》的过程,整个就是一次深度痛苦的煎熬经历。我真有接近崩溃的感觉(一点都不夸张)。用傅园慧的段子说,那真不是人过的日子,生不如死。那段时间,对我的身体是有损害的。这期间我参加深圳市专家保健办公室一年一度的体检。体检后,医生甚至就某项指标特地打来电话警示。众所周知,现在的医生,和你非亲非故,不是特别危险的指标数值,体检完一般医生不会给你打电话的。医生电话告知,我有一个血液化验指标,超过正常指标的8倍(今年体检,这项指标仍高,但降了近三分之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坚持写了686篇随笔。这当然显示了我一以贯之的学术毅力。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有很多随笔都是平时抽空在手机上构思好提纲(因此我喜欢用有写字笔的三星note系列手机),早上起早,写完后,挂上语文味网再上班。

眼下要放缓《少堂志林》写作节奏。因为我要动手撰写此生学术研究的总结亦即集大成之作《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少堂志林》要写的素材太多了,我有写1000篇的打算。因此《少堂志林》不会完全不写,只是节奏要大大放缓些,先完成重要任务再说。

虽然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已正式出版,但还是得要抓紧写《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这本书。最近一个月,死讯频传,32岁的大外甥媳妇病逝,两位正值盛年的友人先后去世,其中一位前几年还和我同办公室工作过几年,比我小6岁。我认为该死的那么几个人他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我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说一句口语“人死如灯灭”,那时我似懂非懂。这个月接连传来的三个死讯,用无情的事实让我深刻地懂了这句话的内涵:人的生命很脆弱,如风中之灯,随时可能被吹灭。你,我,他,都一样。

因此,在保证不损害身体的前提下,该做的大事,得赶快做。不然忽然一下子死了,有些东西就带进坟墓了。关于语文味的话,我还有不少没有说完,我要是突然死了,这些有价值的话就不会诞生了。那就不圆满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西南联大教《庄子》和《文选》的刘文典先生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跑警报”。突然,这位前河南大学校长立住了脚,发出了一句呵斥,声音很大,连渐渐迫近越来越响的敌机声也淹没不了:“我跑警报,是因为我死了以后就没有人教《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为了什么?!”我没有刘文典先生的大学问,也没有沈从文先生的好小说。不过,语文味不会死,我坚信。

    我要抓紧撰写《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算我不会突然死了(其实谁都有这种“突然”的可能),那个别一直诋毁、攻击语文味和我的人突然死了呢?我有时参加友朋餐叙,有人提及个别一贯诋毁攻击语文味和我的某人,我就毫无表情地发问,此人还没有死吗?这个我是学陈伯达的。曾看到一篇文章,记述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伯达和邓力群之间的恩怨。邓力群和陈伯达共事多年,是当时当红的陈伯达提名并动员邓力群到《红旗》杂志协助他工作的,但“文革”前陈已对邓多有不满,“文革”中更因邓在检查交代中涉及和陈有关的事而引起陈的反感。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力群被整到“五七干校”。1970年陈伯达到“五七干校”视察时甚至问,邓力群死了没有?(参见《陈伯达邓力群恩怨:陈视察专门问邓力群死了没_历史频道_环球网》)读到此,我抚掌大笑,觉得陈伯达还是一个性情中人。

    看到谈陈伯达与邓力群恩怨的这篇文章,我就想,就算我自己不会突然死掉,也得抓紧将我的重要学术著作赶快写出来。不赶快写出来并出版的话,那一贯诋毁、攻击语文味和我的个别人,突然间死了,没机会看到这本书,那到时就不圆满了。哈哈!

2016/9/22



 


最后更新[2016-9-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