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广州市举办《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中学名教师高峰论坛》。该论坛是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中学名教师培养工程的结业活动,其主题为“凝练教学思想 共筑教育理想”。在这个论坛上,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核心成员、《语文味教学法》一书副主编、广州培正中学梁青老师,作了题目为《语文味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报告,并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主张——“优雅语文”。
梁青正式提出“优雅语文”概念,是她作为一个青年名师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她的导师,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几年前,在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中学名教师培训班开班学员汇报会上,梁青提出“婉约语文”的概念。事后她跟我讲了这件事。我听说后,当时就跟她讲,现在语文界这主张那旗号的很多,但有意义、有价值的却不多。我说这样的旗号,我坐在马桶上就能想出好几个来。因此我建议她,40岁之前最好不要明确提什么主张,打什么旗号,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到40岁,就可以有实力明确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了(我好像就此写过一篇《少堂志林》随笔,但记不住标题)。我还认为,“婉约语文”的概念,不太好。我理解她提“婉约语文”概念的动机和想法,但“婉约语文”的概念不如“温雅语文”好,更不如“优雅语文”好。婉约作为词风,文学史评价很高。但如果提教育要培养婉约的人,就不是很合适。婉约的外延过窄,而优雅的外延更宽泛。优雅包涵婉约,但优雅不止是婉约,也包括豪放与阳刚。优雅是不仅更接近汉语的诗意特质,而且也是和现代公民素养养成之时代精神高度一致的一个概念,一个思想。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即优雅对梁青而言,是高度人格化的,与梁青本人的个性、风格、气质等人格特质深度相融一脉相承。优雅与梁青,是一而二,也是二而一。换言之,优雅不仅是梁青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已成为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她的生命特质。
做学问讲究根基。“优雅语文”不是没有根基的概念。孔子和中国古今许多大教育家都有类似优雅教育的思想。因此整个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都是“优雅语文”的文化底座。众所周知,古希腊教育是以培养典雅公民为教育目标的。我甚至认为,优雅也是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追求典雅、优雅,是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同目标。也由此可见,“优雅语文”完全可以向“优雅教育”转化与升华。
梁青在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第一期、第二期问学多年,进步可以说是巨大的。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中,梁青是“五最学员”——学习态度最积极,最主动,最勤奋,付出的辛劳最多,作出的贡献最大。同时她对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理解深刻、全面。梁青对我的在中国语文界非常独到,且被实践和时间证明是相当成功的治学方法,可以说学到了真传。如今,相信她能借语文味理论山之石,臻攻“优雅语文”之境。
我搞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潜研究(教育文化学研究)有10个年头(1983-1990年,1999-2000年),显研究已有16个年头(2001-2016年),总共26个年头。于今可以说,语文味理论体系基本成形。建构“优雅语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也绝非短时之功。梁青不仅有这个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她已有十年磨一剑的行动表现。从2007年到现在,梁青学习研究语文味已有 11个年头。这11个年头,也可以看做是“优雅语文”的潜研究时期、准备时期。此后可以开始对“优雅语文”进行显研究了。语文味与“优雅语文”,二者的思想与灵魂,当然是相融的,相通的,一致的。因此梁青可以充分、便利地利用语文味理论资源,从感受优雅语言—研习优雅文章—品味优雅文学—推送优雅价值—濡染优雅文化—成就优雅人生等方面,开展“优雅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把前11年学到的语文味真功,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的“优雅语文”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初步框架。
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有充分的信心说,在当下的中国语文界,建构理论与实践体系,是我的强项,在这方面我有非常丰富的积淀和经验。因此在梁青研究“优雅语文”的过程中,作为她的导师,我将给梁青提供力所能及的必要的帮助,包括帮助她若干年后建构“优雅语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梁青可教,是可造之材。假以时日,梁青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理论的话语体系的。通向教育史之路,是一条比慢,却绝不比快的漫漫征途。因此再执著专注10到15年,梁青甚至是有可能为中国语文教育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
她有这个能力、毅力与客观条件。我确信这一点。
2016/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