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梁青、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是解放说明文教学之法——“说明文究竟应该教学什么”刍议》
     阅读次数:118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青、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是解放说明文教学之法——“说明文究竟应该教学什么”刍议

(堂按:2016年8月下旬,北京一家语文刊物编辑约我就“说明文究竟应该教学什么”写篇文章。我跟编辑说,约我谈这个话题,你可找对了人。以下是广州市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程少堂工作室骨干、《语文味教学法》一书副主编梁青执笔我修改的论文。


语文味教学法是解放说明文教学之法

——“说明文究竟应该教学什么”刍议

梁  青 (广州市培正中学)

程少堂(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内容摘要:说明文历来为一线教师畏惧,畏惧至少有二:一是其枯燥无味,二是其无物可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对于说明文,无非是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浅表讲述。三个问答题之后,一篇说明文的课堂生命大抵也就终止了。然而,说明文除了这些知识性的教学,真就无物可教了吗?说明文真就这么枯燥无味吗?如果这样,那就太冤枉说明文,也更是太小看语文了。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也是解放说明文教学之法。本文将从语文味教学法的视角,结合程少堂《人民永垂不朽》这一经典语文味课例,逐层展现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为说明文教学带来的新气象。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语文味教学法   一语三文  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三步走: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三步走完,老师们已无话可说,说明文教学也就此走到尽头。面对如此窘境,一线教师不要说日常教学避说明文不及,更遑论公开课。没有几个老师有勇气、有底气拿说明文来上公开课的。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说明文的现状?说明文如何走出尴尬,又如何教学出新意和深意?

传统教学法教学说明文,翻来覆去教的,就是上述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老三样。老三样不仅可以教,应该教,而且还要教好。但老三样并非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它们只是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比较浅层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的眼睛如果永远只盯着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些表层,自然很难发现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说明文教学就冲不出牢笼,得不到解放。

说明文教学的解放,首先来自于说明文教学思想的解放。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说明文教学内容不是缺少丰富性,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是因为教学主体缺少发现的思想。因此说明文教学思想不解放,就只能在老三样中继续打滚。而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教学法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什么是语文味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是以顺应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以及让教学变成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作为教学原则,以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常式)与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变式)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为教学调节机制,在将师生真切、丰富、积极的生命体验与文本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出既来自于文本又大于、高于文本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创作出产生语文教学审美意象的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让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挥洒生命创造性与推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抒情性)教学法。”(程少堂主编:《语文味教学法》,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版,第44页)

根据这个定义,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是“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一语三文”是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与层面。这四个层面不仅是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更是教学内容要素。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一般只有前两个层次,即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教学,仅此而已;而文学层面,绝大多数教师是想都没有想过的,因为在他们眼中,说明文就是一般的文章,其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文学价值;至于文化层面,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语文味教学法给说明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语文味教学法看来,解读包括说明文在内的所有文本,要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下手,并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层递式的全方位扫描(全息观照)。如此教学,才能反映说明文内涵的丰富性,体现说明文教学的深意和新意

下面,以程少堂的语文味经典课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文)为例,按照“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阐释。

一、语言层面(检查预习)

(一)学习字、词、句。

认读生字、掌握词语、用词造句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渐进式的。生字生词的认识和掌握属于语言的静态认知,造句则属于动态的运用。倪宝元先生在《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要讲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规律规则,而且传授语言知识又是为运用”。(倪宝元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此环节的设计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列举的20个词语中,有一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比如:丰功伟绩、顶天立地、勇往直前、永垂不朽等。之所以罗列出来,是因为这些词语与后面的教学环节关系密切,开场亮相其实是为整堂课的教学主题张本,由此可见,“一语三文”诸要素之间既彼此独立,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二个问题,三组用来造句的词语(“瞻仰”和“挑衅”/“峻峭”和“俊俏”/“永垂不朽”和“天堑”),它们两两看起来意思相去甚远,却要让学生说在一段话里,这不仅要求学生能静态地理解词语,还要能动态地运用词语,更是锻炼学生的跳跃性思维和连贯性思维。

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在处理说明文教学的初步语言环节时,强调其基础性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一初步的语言教学环节,要为整篇文章的教学意图、教学主题服务,以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同时要注意,语文味教学法中初步语言层面的教学,主要任务是扫清语言的拦路虎,一般不牵涉语言的深层品味。品味语言是文学层面的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展示。

此环节教师先化繁为简,把学生提出的几十个零散的问题整理归纳为六大类共15个小问题。这六大类问题分别是:教学意图、建碑意图与写作意图、文章顺序与线索、浮雕内容、碑文理解、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然后再将这些问题纳入“三文”(文章、文学、文化)之中,从而为整篇文本的解读理清了教学思路。同时,以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贯穿整堂课,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又是教师体贴学生、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非高层次、超胆识教师所不能为、不敢为。

二、文章层面(中心内容、结构层次)

这一环节的教学回应了学生提出的如下三个问题:建碑意图与写作意图、文章顺序与线索、浮雕内容(纪念碑为何只有近代历史事件没有古代英雄事件、碑体为何没有英雄的具体名字和个人形象、为何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

一眼望去,这三个问题基本对应着传统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说明方法多半一目了然,一般不作为教学重点展开),都是文本面上的问题。建碑意图与写作意图、浮雕内容都对应说明对象,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要回答的是作者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是关于言之有“物”的问题。文章顺序与线索对应说明顺序,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要回答的是关于言之有“序”的问题。

对于这样看似了无生趣的说明之物、说明之序,如何教出一点新意来呢?这里,教师引用周振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诗,巧借该诗歌模仿纪念碑状的形式之美,形象而有力地向学生揭示了纪念碑的建碑意义:纪念碑是石头做的,它像巨大的磨刀石,是用来磨民族精神之刀的,让我们的民族之刀永不生锈,永远发亮。这就在老调上奏出了新曲,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关于建碑意图和写作意图,包括浮雕内容,只要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很深的感情和心思,而这感情这心思,如果读者不潜心读进去,很容易被平实朴素的说明文字忽略掉,也就很容易将这样优秀的说明文沦为一篇枯燥无味的普通文章。

把一篇说明文当成一般文章来教,是历来的传统教学观点,这当然没有错。我国文章学界大体说来分为广义文章学派和狭义文章学派。语文教材中那些被称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其他非虚构性为主的文本,都属于狭义文章。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中的文章层面,也是指狭义文章而言,即指以非虚构为主要特征的文章。和传统教学法文章层面的教学内容大体一致,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章层面教学主要包括:文章规律(意贯律、言接律、得体律)、文章信息(事料、意旨、情感、境界)、文章的体式(结构、语体、文体、技法)以及文章风貌(气势、风格、作风、美质)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内容。照此,对说明文来说,以往的说明对象(纪念碑、浮雕)、说明顺序(时空、逻辑)、说明方法(技法)都还只是整个文本在文章层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还有诸如文章的情感、境界,文章的气势、风格等很多方面的教学点可以挖掘。

三、文学层面(文学形象、文学语言)

语文味教学法除借鉴了狭义文章学派的上述观点外,还吸收了广义文章学派关于“普通文和文学作品虽有区别,但都是文章的”的观点,认为好的普通文章也是文学作品(这种现象文学史上常见)。也就是说,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这些中小学教学中的传统文章体裁中的好文本,兼具文章和文学的双重特质正如《芙蕖》《水经注》《梦溪笔谈》等等这样优秀的说明文章,其本身也是难得的文学作品,如果仅把它们当成一般文章来教,却没有发现其文学价值,那真是糟蹋了美文,太可惜了

如何走出传统说明文教学的盲区呢?语文味教学法认为,不仅文章教学要研究文章的规律,文学作品教学也要研究文章规律;不仅文学作品教学要研究文学规律,普通文章教学也要研究文学规律。把文章和文学作品在相对独立教学之后,再进行统一的辩证教学,是语文味教学发现说明文深意和新意的重要方法,也是对说明文传统教法止步于说明对象、顺序、方法等老三样的革命性贡献。

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这里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我们依据的是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的定义。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72页。)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悠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同上书,第69页。)从这以上关于文学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学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运用想象这一特殊思维方式,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两点,正是文学和一般文章的区别之所在。而中小学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就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话语蕴藉的语言艺术,主要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对说明文进行文学教学,也应基于这一关于文学的定义。

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来说,把碑文作为文学作品进行品味是再好不过的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如此满怀激情的碑文,每字每句都饱含着深切的缅怀,激昂着高涨的斗志,倾注着崇高的敬意。说明文里这么难得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举重若轻,只用两个问题就破解处理好了。一是“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二是“为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而不合为一句话”。这两个问题都是有关文学语言形式的品味问题。经过师生的一番对话讨论后,学生明白了两点:最重要的事情(情感)要最先说,重要的事情(情感)要分开予以强调。深一层看,这一文学层面的教学环节也是教给学生,形式(语言)要为内容(情感)服务,内容(情感)决定着形式(语言)。

胡适说过,文章就是表情达意,表情表得好,达意达得妙,就是文学。胡适这句话,对说明文教学如何进行文章和文学的区分,富有启发性。换言之,说明文之物,之序,语言之准确,属于狭义文章教学范畴,而语言的生动与形象,结构的某种精妙等等,属于文学教学范畴。

四、文化层面(生命体验、价值推送、教学主题)

在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中,如果说,文章层面的教学内容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文学层面的教学内容是对文本的局部探微,那么文化层面的教学内容就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对文本的外部开发与提升;如果说,文章层面和文学层面的教学内容是就文本挖掘文本,那么文化层面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就文本教学、文本基础之上,跳出文本拓展文本的一种价值推送。这种价值推送需要融入师生自身特有的生命体验,从而熔铸、升华为既来自文本主题又大于、高于文本主题的,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学主题。

来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教师是如何渗透文化元素,如何实现价值推送,如何融入生命体验,如何生成教学主题的。

(一)渗透文化元素,实现价值推送

   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中国的数字文化和玉文化,因为与传统的说明文教学老三样不沾边,所以往往被一般老师忽略。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

 3.纪念碑用汉白玉有何特殊意义?

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思路:三,言多,多次提到,是为了点题,这是教学生写作知识;由“三”和“九”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三”和“九”都言多,但“九”过于啰嗦,故不用,这是教学生使用语言要简洁;再引导学生看三次点题的位置,分别出现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这是教学生养成赏析语句要懂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和整体意识。第二个问题关于数字8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列举含有“八”字的成语,引发学生对中国神秘数字8背后蕴藏的奥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看第三个问题,文化味儿更浓——中国的玉文化。教师从奥运金牌说起,从玉的美质讲到人的美质,从而巧妙回答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一气呵成,顺理成章,价值推送含蓄其中,不露斧痕。

此时我们不禁要追问传统教法一句:这些难道不是语文吗?谁说说明文除了三步走老三样,就无路可走无物可教呢?好的说明文随处都是教学点。

   (二)融入生命体验,打造教学主题

看似一座冷冰冰的纪念碑,一篇无情感的说明文,何来生命呢?正是“英雄”二字唤醒了教学主体生命的不朽意识,反思着这个反英雄的时代。

北岛的《宣告》一诗,引发了师生对英雄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在给出了“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的古代英雄观和“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的现代英雄观之后,教师给出了自己对英雄的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人。细想,这个浅显通俗的定义里其实是融入了教师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的定义。“做了”,说明不仅“能做”而且“敢做”,“力所能及”四个字的内涵说简单也简单,说深刻也深刻,总之,没有体验,难以理解。

接着,教师用《左传》中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进一步将个人的英雄情结上升到全民族的不朽意识,催生出整堂课的教学主题——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让这个融入了师生生命体验的崭新的教学主题在全体学生高声朗诵普希金的诗歌《纪念碑》的激情中形成课堂的最高潮,一座冰冷的纪念碑、一篇无情的说明文,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意义。这是充分调动了师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的二次开发。

在此,我们不禁要再追问传统教法一句:这种融入生命体验的个性化解读难道不是来自课文的吗?这样的教学主题难道不比课文主题更加高远吗?

综上可见,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主要是进行语言和狭义的文章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语文味教学法认为,传统说明文教学在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盲点。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教学说明文,就不会存在这诸多盲点,因为它已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要素性和程序性的规定,即说明文教学过程要按语言—文章—文学—文学四个内容要素和四个程序要素(层面)进行教学,从而以360度无死角的方式呈现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语言为基点和中心点,文章为重点,文学为美点,文化为亮点。语言教学既是基点又是中心点说明,在教学过程起始阶段进行了初步的基础性语言教学之后,文章、文学、文化几个环节的教学,也要通过语言教学来进行。一句话,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语言,是内容为王的教学法,也是解放说明文教学的教学法。

(说明:本文为某杂志约稿。)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梁青.语文味教学法:定义、核心词汇与关键句式——语文味教学法再论.新课程研究.2016年第1期。

2. 程少堂:《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公开课实录,载《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1月版。

作者简介:

梁青,广州市名师,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之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核心成员,《语文味教学法》一书副主编。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与语文味教学理论创立者,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最后更新[2016-10-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