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韩军:语文课上成文化课,莫只凭语言文字傻吆喝》
     阅读次数:93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军:语文课上成文化课,莫只凭语言文字傻吆喝

2016-10-6 11:2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语文课上成文化课,莫只凭语言文字傻吆喝

 

关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浅识

                                 韩军

 

     目前语文界,不少人认为,这四者是由小及大的关系,文字缀成文章,然后文章的高级成分就是文学,之后再升级,文化在最高层级。

    有人主张,目前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先从基础的“文字、文章”入手,至于文学,甚至文化,是之后的事。先着眼于“文字、文章”要紧,文化更要置后。

    有人认为,文化嘛,是高蹈、深奥的东西,而中小学语文课,还是不要弄得高蹈、深奥,还是从文字、文章这些基础性入手。还是紧紧扭住语言文字吧。他们觉得,文字、文章,与文学、文化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第一层底层楼,一个是在第九层楼最高层,这是相隔的两个层次,两个事物。文字、文章,是语文课本体,文化就不是了。

    有人貌似“创造性”地、却不觉荒唐地说,语文课嘛,小学是语言文字,初中是语言文章,高中是语言文化。

     还有人觉得,文化,肯定是、一定是、必然是脱离语言文字的。

     以上理解,我个人觉得,是错的,三错。

     一错,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者,不是由小到大的层级级别的关系。文字到文章,当然是层级升高,文字连缀成文章。

    而文学,是渗透在文章里,甚至渗透进文字里的,文学更是渗透在文字教学的过程里面。尤其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进文字、文章、文学三者里面,渗透进对于三者的教学里。

    二错,有人认为,先抓住文字、文章,暂不要管文学、文化,让文学、文化靠后。错。

    我觉得,其实,我们在教文字、教文章时,时时刻刻都跟渗透于其中的文学、文化因素打交道,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时时刻刻体现着我们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知识涵养,体现着教师自身的文化目光、世界视野——也就是,个人的精神的纵横穿越、人生之洞察、文化之广博。

    文学,是有可能有时可以暂时放下不管的(比如单纯的识字写字的教学时段)。

    但是文化却如影随形地跟着你的言行,跟着你教学的一举一动,像空气一样浸泡着你,渗透到你语文课设计的每一细节,让你没可能闪躲。文化,就是一个教师的影子、气息,你无法挣脱。

    有些人上的语文课,表面上看,是完完全全的“语文课”——然而却仅仅是“语言文字课”,是浮面的、机械的字词句篇的课,却不是渗透进字词句篇里面的见识、学养、情怀的文化课,那只能是是浅层次的工具技术课。(我的课也有如此,反省)有时,是老师,不敢逾越语言文字一步,稍微深入讨论文章之丰厚意涵,因为深怕被责为“不是语文课”。

     一堂被称作“语言文字的课”,是容易攒缀,容易拿捏的;而一堂被称作“语文文化的课”,却是极难转眼就成的。前者里面,充满了技术,权衡,心计,狡猾,后者里面需要知识底蕴,世界见识,人生感悟,心血结晶于文化。

    三错,有人认为文化是高大上的深奥玄思的哲理,是系统的理论思想。错。

    我说,实际上,文化并不深奥,一点都不玄妙。更不是抽象系统的理论。 文化本就是当下点点滴滴的细节,是“生活的感性场景”,是言谈举止,是一举手一投足显露文化,是一颦一笑带着文化。文化尤其是你所设计的教学的细节,是认字的细节,是释词的细节,是你解读文章时显露的你自身的细节(比如解读文章的一个角度)。

    文化,哪怕一纳秒,也没有脱离文字、文章、词语、句子。 文化本来就是,常显于我们的四周,平平淡淡散入氛围。文化并不奇伟,并不深奥。文化,孩子们听起来易懂,大人听起来觉得妥帖。这就是文化。

    教学鲁迅《一件小事》,就仅仅觉得此文就是“知识分子的反省和劳动者的高大”,就仅仅是一篇小小说或者记叙散文,而看不到稍微深层一些的东西。重要的是,如果教师理解到了《一件小事》的深刻,讲给学生听,其实学生本来也完全能够理解那个深刻。这种课,美其名曰“重视基础”“重视语言文字”,但很难说有几分文化。

    教学《囚绿记》,就仅仅觉得此文就是为卢沟桥事变而写,主旨就是歌颂中华民族不被囚禁的抗争精神,这肯定是“少文化”的机械、肤浅理解。其实,《囚绿记》,并不一定是“国事之感”“国家沦落之感”,那仅仅是文章中有一搭没一搭的交代事情的一句话而已,而《囚绿记》更多,可能是“人生之感”“生命之感”!

    教学《背影》,就仅仅觉得,这是一篇“写人写事的记叙文”,《背影》主旨就仅仅是“父爱和愧怍”,却就是参不透《背影》表层的“父爱与愧怍”,是深刻地奠基在“感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的基础上的”,即“父爱与愧疚背后埋藏着对于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的感喟”。《背影》正是作为文化人的朱自清,感伤于生命和家族血脉的脆断,而发出的父子深情的惭怍!《背影》完整的理解,应该是“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基础上的父爱和愧怍”,(后者是老韩的理解,老韩假装有文化!呵呵)

    一些语文人,想当然地说,这种观点“初中学生不理解”。其实,他们不知道,心理科研数据表明,第一,连幼儿园的五六岁的孩子,都能理解生命的脆弱,第二,《背影》课文之前就有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感叹“生老病死”“生命的脆弱”,并且这篇感叹“生老病死”的《生命,生命》的课文,在小学四年级也学过。因而,初中生也完全轻松懂得。

    以学生为借口说不理解,说什么“这仅仅是学术解读”“强制解读”的教授、学者,无非是不敢坦荡承认,他们几十年来从没有读透过《背影》,未曾参透朱自清先生文字背后的“灵魂底色”,他们却又不承认自我浅薄,罢了。背后又被一群盲众众星拱月般捧着、追逐。这些“貌似有文化的语文人”,大概仅仅识得3500汉字、只能看到文章表层的夹叙夹议与叙述描写议论之类,有点学位,有个职称,自己会舞点文,弄点墨,等等,他们就只能照搬教参上《背影》的“父爱与愧怍”。他们从来就没有透解1300多字的白话文《背影》,从来没有就理解《背影》文字深处的人生感受、生命脆弱、灵魂浩歌!你能说这样的“语文人”,甚至教授,教师,学者,他们究竟有多少文化、文墨?

    批老韩对《背影》深入解读的那些所谓教授、学者,最终露了“大怯”,成了中国语文教坛跨年度的“大笑话”。这笑话,这污浊,白纸黑字,永恒留存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册页,无法洗刷!

    却原来,这般没文化,

    恨不能,钻到地底下,

    语文人,莫莫莫,

    莫只凭“语言文字”傻吆喝!

    文化是把语文课上得稍微深入一点点,不要机械,不要浮薄。深入、深刻,并非难懂和深奥。正是你语文课的浅薄,造就了台下孩子成傻瓜,一提笔就套话、假话。 

    文化是稍微智慧一点点,要动脑,寻思再寻思,推敲再推敲,不要拙劣,不要武断,不要傻乎乎地自信。 

    文化是稍微丰富一点点,不是那么简单,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文化是稍微活泼有趣一点点,不是那么单调、乏味、生硬、板滞, 

    文化是稍微有涵养一点点,不要那么莽野、粗疏。 

    文化是稍微敬畏一点点,教语文不要有宗教心态和上帝情结,不要唯我独尊,标榜天下唯我独正,“我就是道路”。这些人认为新课改把语文弄乱了,不再特别明显地凸显语言文字了,于是就武断:“了不得了,语文乱套了”,整个语文教坛皆错了,仿佛只有他们是“定海神针”。 

    语文教育的真理,本来是多角度和多人合作,合力探索,每人不过是那“合力”的那一道绳索。条条大路通罗马,百川汇海方成阔!看透语文教育的丰厚,懂得语文教育的博大,承认语文教育的复杂,然后心存敬畏、如履冰薄,这种认识和态度本身,难道不正是气度,不恰是文化?

    而在学术上,标榜自我唯一正确,这种思路,显露的真真正正是“没文化”!你能说,自我标榜找到“正确道路”的人,欲拯救语文教坛并“窃居了上帝位置的人”,他究竟是有文化,还是“反文化”?

    一定程度上,今天的语文教学,就是被一群只懂得文字、文章,却不太懂得文学、文化的所谓专家、学者,搅乱了的,玩坏了的,甚至糟蹋了的。把丰厚的课文玩浅薄了,把有情趣的课堂玩乏味了,把本来不善于动脑、不善于深思的基层老师玩成傻瓜了。这些只懂得文字、文章的人,会舞点文弄点墨、会照着教参教语言文字的课,会教叙述描写与夹叙夹议之类的课,游走于江湖。然而,肚子里却真的缺少点文化、文墨。他们器宇轩昂,其实终生自卑藏拙。他们像《套中人》的别里科夫一样容不得变革,也容不得有文化含量的课,所谓武大郎开店,所谓别里科夫“唉呀,乱套了!”“我的世界倾斜了!”

     别里科夫无法欣赏青春和爱情,以为那是犯上作乱;同样的,一群太监,也是无法来选美的,太监们没有对于美的切己的人生感受。一群太监,指着“洞房花烛”,说“那不是生活”,正如一群文字工匠,指着一堂富有文化内涵的语文课,说“那不是语文课”。

     他们容不得别人的课,有内涵。一旦别人的课,富有了文化深度和文化内涵的课,会把那些只懂文字、文章,却没有多少文化涵养的同课异构的课,比得原形毕露,现出干瘪、空虚、浅薄。新课程一强调文化内涵,就让那些只懂得语言文字、文章却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手足无措,失魂落魄。语言文字和题海训练的大潮落了,才发现原来他们没有穿“底裤”! 

    所谓懂语文教学有文化,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教师的底蕴,有本人的内涵,有文人的见识,多一点智慧,多一点反省,多一点自知,多一点追问,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有趣味和情怀。文化,就是让你的语文课,铺垫一点思想的底色,让你的语文文字之树,风姿绰约!叶茂根深,摇曳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原野! 

    正是文化,让人成为人,让“自我”成为“自我”,让课成为课,否则,人和课,就永远只是一辆无物、无情、无“我”的空洞的“工具之车”。

     那些以为,在中小学语文课上,先基础性地弄懂文字、文章,然后,再高大上地接触文学、文化等上层建筑,这看法,真的不懂语文教学! 

    那些以为,强调文学、文化,就必然是脱离文字、文章,就架空了文字、文章——这种认识,是智力不足的结果。因为文化,是文字、文章背后,最本质的东西。文字、文章如果是庄稼,那么,文化就是泥土、空气、阳光、水,以及人的耕耘、创造和劳作。

    请续读一堂“语文文化课”《毛润之那张左脸:如何写一篇有关毛的作文》

 

 

 


最后更新[2016-10-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